
孔子說三月不知肉味
整個春秋戰國,有不少吃貨的故事。關于吃,作為人生之大事,聖人亦不忌諱,孔子說三月不知肉味,孟子說魚與熊掌,諸侯國君雖是山珍海味,也有各自鐘情之食物,他們都是絕對的吃貨。鄭國靈公時期的“染指于鼎”、廉頗的”尚能飯否“、晏嬰的”二桃殺三士“,都是因為吃而惹出來的春秋動亂。
隻要諸侯們願意,他們可以把任何動物變成美食,這其中也包括人。齊桓公作為仁義霸主,吃遍天下美食覺得舌之無味,後來還清蒸吃掉了易牙的兒子;晉文公困頓饑渴之際,也是吃掉了介之推的大腿。
天子舉以大牢
吃貨們的執念是非常堅定的,不要小看吃貨的執念,為了吃好喝好,諸侯國君們不惜網羅天下名廚,搞出個宮廷機構,是為禦膳房。《國語》中有“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不同階級都有不同的飲食标準,但天子諸侯就沒有這種限制,比如吳王僚就喜歡吃魚。
當然,諸侯們作為資深吃貨,表面上還得尊重禮樂制度,他們不僅自己要吃,還得讓祖宗們跟着吃。《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人重視祭祀,而祭祀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吃,祭祀儀式結束後,王室貴族聚宴,才能吃到高等級的食物。
《禮記·王制》:“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天子諸侯們要吃到自己喜歡的美食,還是不那麼容易的。于是春秋戰國的諸侯們特别喜歡會盟,因為諸侯會盟,開大會小會,其中少不了的環節就是吃。葵丘會盟、召陵之盟、渑池會皆為如此。
盛況空前的宴席
諸侯犒賞三軍也是吃,城濮之戰後晉文公舉辦慶功大會,就曾擺上豐盛的宴席。據說當時參與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可謂盛況空前,表現出的是晉文公這個吃貨的豪邁之情。
在春秋戰國,吃貨諸侯們,因為吃往往影響曆史程序。比如晉靈公酷愛吃烤熊掌,有個屠夫因為烤熊掌沒有烤熟,敗了晉靈公的味口,就直接被殺掉了。這也成了趙氏家族弑殺晉靈公的理由之一。晉靈公沒有遇上好廚師,楚成王就不同了。他被叛軍包圍,臨死前還想着吃熊掌,也是個十足的吃貨。宋國有個華元,跟楚國交戰時,臨陣前煮了一鍋羊肉湯,因為沒有給駕車的人吃,遭到嫉恨,戰場之上駕車的人竟然直接拉着華元沖到了敵軍叢中,導緻他被活捉,宋軍大敗。那個駕車的人,也顯然是個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