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匡胤随口作的兩句詩,宋元兩朝無人能續,到了明朝才有人續上

之前講過唐朝詩人李賀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雖然整個盛唐詩人文人無數,但卻無人對出,直到宋朝才有人對出了“月如無恨月長圓”。

前後兩句一悲一喜,雖然意境不同,但都展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以說,唐宋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宋朝,那簡直是文人的天堂。

對于這一點,就不得不說說讓宋朝文化興旺的一位重要人物,趙匡胤。

趙匡胤随口作的兩句詩,宋元兩朝無人能續,到了明朝才有人續上

趙匡胤的詩

衆所周知,宋朝的文化繁榮,在于趙匡胤重文抑武,提高了文人的身份地位。

不過有意思的是,他自己本身是武行出身,文化水準并不高,卻非要學文人那樣咬文嚼字,時不時還要展示自己的文化功底。

不過因為他功力不夠,有時也難免鬧出尴尬。

按照《宋史》記載,在趙匡胤逐鹿中原,即将成為天下之主的時候,恰巧遇到中秋佳節,心中高興的趙匡胤就宴請了文武群臣一起賞月。

席間借着酒氣趙匡胤詩興大發,于是指着月亮對着大家說了“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這兩句詩。

不得不說,這兩句詩算得上是趙匡胤的傑作了,詩很有意境,将月亮沒有出現時的漆黑恐懼感,以及明月當空照的那種踏實以及安心之感,描寫得淋漓盡緻。

其實話裡話外無非是在誇耀自己,暗喻自己是當空的明月,是可以給世人帶來幸福,帶來安全的人。

趙匡胤随口作的兩句詩,宋元兩朝無人能續,到了明朝才有人續上

當然了,詩肯定是好詩,這不,當底下的群臣聽完之後,紛紛鼓掌叫好,然後就是靜靜等待趙匡胤作出後兩句。

然而衆人的喝彩聲,将趙匡胤的思路打斷了,以至于愣了半天都支支吾吾說不出後兩句詩來。

好在有人出面圓場,不然趙匡胤可就尴尬了。

事情到這裡并沒有結束,作詩基本是兩兩成對,需要四句,而趙匡胤僅僅說了兩句,顯然不能成詩,那麼就需要續上後兩句。

可氣的是,因為趙匡胤功力不夠,自此以後也沒能續上這後兩句。

趙匡胤随口作的兩句詩,宋元兩朝無人能續,到了明朝才有人續上

無人能續

皇帝續不上,那些才高八鬥的文人墨客總可以了吧,吟詩作對本來就是他們的強項,總不能趙匡胤随口作的詩,都續不上吧?

你别說,這之後的400多年愣是沒人能對出,難道趙匡胤這兩句詩的水準真的高到無人能對的地步了嗎?

當然不是,此詩的後兩句不難續,但不能續。此詩皇帝自比天上的明月,換句話說,這天底下除了皇帝有資格,誰又有資格敢和皇帝比肩?

是以此後400年的時間裡無人能對。

這裡有人說了,趙匡胤之後宋朝有很多皇帝,他們也不能對續嗎?

其實差不多,他們也不能,因為這裡涉及孝道,至于其中的大道理,就不用過多解釋了,一聽就應該明白了。

至于元朝,元朝的統治者基本都不熟悉詩詞歌賦,自然是對不出來。

那麼究竟是誰續上了這後兩句呢?

趙匡胤随口作的兩句詩,宋元兩朝無人能續,到了明朝才有人續上

朱元璋的名句

此人不是别人,而是400年後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論資格,二人同樣都是開國皇帝,論經曆,他們也都差不多,甚至朱元璋的過程更為坎坷曲折,是以他不僅能夠體會前者的心情,而且更多了一份不容易。

為此他對出了後兩句詩,原句是:

“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戰問鼎開太平。”

我們看朱元璋續的這兩句,他并沒有暗指的内容,也沒有自比月亮、太陽等高高在上,而是強調了志向的堅持,強調了太平的不易。

趙匡胤随口作的兩句詩,宋元兩朝無人能續,到了明朝才有人續上

雖然沒有趙匡胤前兩句那般很有深意,但從氣魄上來說卻略勝一籌,不僅接地氣,也是勵志詩句的典範,是以成為了後世之人争相學習的千古名句。

其實回過頭來看看2個人,他們一個出身貴族,一個出身卑微,從心境上來說就非常不同。

盡管他們同是開國皇帝,可從他們的詩句就可以看出,對于皇帝這個職業,趙匡胤或許是将其看成自己的戰利品。

至于朱元璋,他則是将其看成自己的事業,不然何來“百戰問鼎開太平”這樣的感歎呢。

參考資料:《宋史》、《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