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橘子
1955年大授銜,我軍評定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将都富有傳奇色彩,他們個個都是人民軍隊中的軍事家、戰略家。但在十位大将中,卻有一人幾乎沒有直接帶兵打仗的履曆,顯得格外特殊,此人是誰?他又有着怎樣的過人之處,沒有帶兵打仗過卻依舊被評定為開國大将呢?

【譚政】
這位将領,就是在開國大将中名列第三的譚政。譚政1906年出生于湖南湘鄉,和大将陳赓是同鄉,他們兩家還是故交,二人從小一起長大情同手足。不僅如此,稍稍長大後,在兩家安排下,譚政還娶了陳赓的妹妹,陳赓還是譚政的大舅哥。
譚政受陳赓影響很大,陳赓後來考入黃埔軍校,又參加了北伐戰争,譚政非常羨慕,于是寫信給已經是國民革命軍營長的陳赓,訴說自己也想參軍革命,陳赓對此給予極大鼓勵,于是譚政告别妻子前去武漢投軍,做了軍中的文書幹事。
【譚政、陳赓等】
此時蔣氏卻發起事變,大肆逮捕屠殺革命人士,但二人誰也沒有氣餒,陳赓随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而譚政則參加了秋收起義,由此和主席相識。
起初,血氣方剛的譚政也想像大舅哥陳赓那樣拿起武器與敵人作戰,主席卻發現了富有文化的譚政真正強項在哪裡,為此還特意談話啟發他。
一次主席問他:“如果給你十顆子彈,你能消滅十個敵人嗎?”
譚政笑着搖搖頭,主席又說:“那五個怎樣?三個怎樣?”
還沒有摸過槍杆子的書生譚政,不好意思地搖頭,主席也笑了:“是以說,你的強項并不是打仗,你應該發現自己的優勢,隻要好好運用自己的優勢,一樣能橫掃千軍!”
主席的啟發,讓譚政意識到知識文化對革命一樣有着重要的作用。就這樣,譚政成為了主席的第一個秘書,二人同吃同住,經常就革命問題互相探讨,在主席的啟發教育下,譚政進步很快。他在主席身邊工作時,主席寫成了對早期革命起到很好指導意義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當時中國各地在白色恐怖下苦苦摸索道路的人們指明了方向。
譚政也逐漸認識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它就像一支精神武裝,能讓一個思想有了改觀的戰士煥發出巨大的戰鬥力,比有型的槍炮發揮的威力還要強大許多倍。
譚政對紅軍的戰鬥特别注意掌握戰況,并進行分析總結。當戰鬥結束,他常常寫出非常富有思考和指導意義的戰鬥總結,給部隊很大啟示作用。
1929年,譚政被派到紅四軍31團擔任政治秘書,我軍另一個著名的政工幹部羅榮桓擔任政委,二人近距離接觸。一次戰鬥,羅榮桓中彈負傷,譚政冒着槍林彈雨沖上戰場,将羅榮桓搶救下來,救下了一個未來的共和國元帥的生命。
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由于新的形勢與土地革命戰争時期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加上蔣氏刻意要求我軍實行蔣軍的編制體制和規章制度,是以在抗戰初期,我軍被迫停止了政委制度,一些人員的思想産生錯誤觀念,個别人甚至在與蔣軍高官們的接觸中學會吃喝享樂那一套,甚至出現了高幹私自攜款潛逃的惡劣事件。
種種怪象引發重視,譚政等人鄭重提出要恢複和堅持政工幹部制度,得到肯定,譚政在政工崗位上不斷取得成就。
為了煥發思想武器的作用,同時也為抗戰軍民提供思想教育有利工具,譚政專門寫了一本具有重要地位的《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一書,不僅突出了理論的作用,還從文化中汲取有用營養,融彙成優秀的政工教材。此書不僅在八路軍新四軍中廣為普及宣傳,甚至在蔣軍内部也得到一定推廣,為抗日統一戰線的鞏固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争時期,譚政被派往東北。當時東北主戰場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也是譚政探索政治工作如何發揮更大戰鬥力的考場。
當時,我軍和蔣軍無論從人數還是武器裝備,抑或者對戰争的準備方面相比,都存在巨大的懸殊差距,如何才能化解我方劣勢和敵方優勢呢?譚政創造性的發明一項措施,極大改變了雙方的優勢對比。
譚政發現,蔣軍雖然人多,但官兵大多卻是被敵人強行逼迫甚至是綁架而“參軍”的,蔣軍官兵充滿怨恨,是完全可以為我所用的。
對于部隊提出的“訴苦”和“三查”教育,譚政積極推廣。通過訴苦運動,官兵明白了自己為什麼受剝削,明白了自己為何而戰,心中有了方向,就煥發出強勁的動力。
在這種新式的整軍運動中,不僅我軍官兵有極大提高,就連許多剛剛被俘獲的蔣軍官兵,經過簡短的教育,也都能幡然醒悟,決定調轉槍口,向敵人進攻,大量蔣軍官兵成為光榮的“解放戰士”,迅速改變了敵我軍隊的優勢對比。
這也從一側面說明,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譚政作為優秀政工幹部的代表,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評為十大将之一,也是名至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