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每到春節,陳赓都會講起這段兇險的經曆

作者:中國軍号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中國軍号

1941年春節期間,位于太行山下的山西武鄉縣韓壁村,正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四處噼噼啪啪燃放着鞭炮。此刻,陳赓率八路軍386旅駐守在這裡。殊不知,危險正在悄悄逼近。

由于叛徒告密,日軍第15旅團得到了八路軍的具體位置。他們派出一個大隊和僞軍一個連,僞裝成山西抗日決死隊,抄小路逼近韓壁村。趁着夜色,借着鞭炮聲,日軍偷襲了村頭的哨兵,悄悄摸進了村子。

因槍聲和鞭炮聲太像了,大家并沒有發現異常。最早發現敵情的,是386旅旅部軍務科長高志普,他和幾個戰士正在巡哨,突然一群日軍從黑暗中撲了過來。高志普和幾個戰士猝不及防,根本來不及拔槍,隻好與日軍短兵相接,展開肉搏。由于準備倉促,加上日軍都是久經訓練的高手,幾個八路軍很快英勇犧牲。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386旅政治部主任蘇精誠因為有早起習慣,一出門就發現高科長正和日軍在搏鬥,他立刻給陳赓報信,大喊:“日軍進村了!日軍進村了!”随後,蘇精誠也被日軍擊中,倒在血泊之中。

危急時刻,住在另一個村子的772團政委張祖諒,帶着警衛排緊急趕來營救。後經奮力厮殺,互相掩護,占據有利地形,我軍打退日寇三次進攻。

這次遇險的經曆,讓陳赓終生難忘。後來每到春節,他都會把這個故事講給戰士們聽,提醒大家,越是在節日期間,越要提高警惕,千萬不能因為過年而放松警惕,重蹈覆轍。

為什麼每到春節,陳赓都會講起這段兇險的經曆

節日不喜歡戰争,但戰争偏愛節日。無論是冷兵器時代的攻城奇襲,還是現代戰争中的閃電突擊,曆史上很多戰争專門選擇在節假日進行,就是想趁對手思想最麻痹、戰備最松懈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以最小的代價奪取最大的勝利。

1931年9月18日,幾天後就是中秋節,張學良正躺在北平某戲院包廂看戲,日軍突然發動進攻,“九·一八”事變爆發;

為什麼每到春節,陳赓都會講起這段兇險的經曆

1944年底,屢屢得勝的美軍正準備慶祝聖誕節,不料德軍突然發起猛烈攻勢,給盟軍以重創,史稱“阿登戰役”;

1981年6月7日,伊拉克正在籌備國慶,以色列戰機不期而至,轟炸了伊拉克的核設施,著名的“巴比倫行動”用時2分鐘……

孫子有言:“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也寫道:“進攻戰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出敵不意。”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節假日表面上看似祥和安甯、喜慶歡樂,可平靜的水面上卻暗藏殺機。戰争什麼時候打響,以什麼方式進行,我們都難以預料,為此很多國家都加強了節日戰備。美軍在“9·11”事件後,每逢重大節日都會提高安全警戒等級。俄軍自2013年恢複大規模突擊性戰備檢查制度,強化節假日戰備工作。

越是“萬家團圓日,舉國歡慶時”,越是“挽弓當滿弦,将士帶甲眠”。對于中國軍人來說,戰争是不可回避的話題;戰備,是不可懈怠的大事。節日從未遠離戰争,過節不可一刻無備。事實證明,思想的鏽蝕比槍炮的鏽蝕更可怕,精神上的“馬放南山”比現實中的“刀槍入庫”危害可能更大。唯有多想“一失萬無”,才能確定“萬無一失”;多做“戰鬥今夜打響”的準備,才有“拉得出打得赢”的勝算。這就要求人民子弟兵時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戒備狀态,堅守崗位、枕戈待旦。唯有如此,國家才能和平安甯,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為什麼每到春節,陳赓都會講起這段兇險的經曆

今年春節,正逢北京冬奧會開幕。確定全國人民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安全的節日,確定大陸向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盛會,軍人做好戰備工作尤為重要。

此刻,當一家老少笑意盈盈、坐在一起聊天時,當萬家團圓端起酒杯、共享節日祝福時,在大漠戈壁、在林海雪原、在深山密林、在城市街道,到處都有子弟兵警惕的眼睛、緊握的鋼槍、巡邏的腳步。在常年伴有8級以上大風的西藏軍區标沙拉錯哨點,戰士們冒着零下幾十度嚴寒,爬冰卧雪,像鉚釘一樣堅守在崗位上,捍衛着邊防安全;在海拔4000多米的天山南麓,新疆阿克蘇軍分差別疊裡邊防連的官兵們迎着清晨第一縷陽光踏上了巡邏路;在各大街道、火車站、機場,我們的武警官兵不辭辛勞、夜以繼日地巡邏執勤……

為什麼每到春節,陳赓都會講起這段兇險的經曆

“有一根弦我們緊繃着,有一種使命我們肩扛着,有一片風浪我們緊盯着……”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人民子弟兵高度戒備、枕戈待旦,厲兵秣馬、挽弓砺劍,用青春和熱血、責任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守衛着祖國壯麗的山川河嶽,護佑着鋪錦疊彩的美好時代,守護着人民群衆的幸福安全。

讓我們道一聲:謝謝你,中國軍人!

為什麼每到春節,陳赓都會講起這段兇險的經曆

(鈞正平工作室·中國軍号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