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三國演義》播出最後一集時,電視劇研讨會在湖北蒲圻古赤壁召開。總制片任大惠介紹,一位澳洲觀衆千方百計打通他的電話,向唐國強深緻敬意。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三國演義》電視劇海報

兩個五歲孩子熱愛電視裡的諸葛亮,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蒲圻女孩宋潇潇跑到研讨會上,一定得和“諸葛亮”合影。返濟時我在火車上遇到煙台男孩杜林,聽“笑人缺齒曰狗窦大開”的嘴一字不差地唱完“滾滾長江東流水”,我問三國裡你最喜歡誰?他不假思索:“諸葛亮!”

回到濟南,張海迪在電話裡說:我确實給諸葛亮感動了,唐國強演得這樣感人!惹我掉好幾次淚,我從來沒參加過電視評獎投票,這次我投唐國強一票!

諸葛亮感動了這麼多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國籍的人。這是一次中華英才效忠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空前普及。

也有人說,諸葛亮的仙風道骨好像少了點?

開幕式後我大會發言,開口先點名批評唐國強做廣告損害了諸葛亮形象。

閉幕式後,我約唐國強談談他怎麼創造諸葛亮這個形象?教三國的和演諸葛亮的三小時暢談,是真正可以稱得上讨論的讨論。

談話在我住處進行,倘若在孔明房間,會不斷有人求簽名、合影,饒這樣,午夜還有人找來請求和孔明合影。青年學者胡小偉更跑來高談闊論,幾乎對兩個談話者取而代之。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作者與唐國強合影

教書匠常用看學生的眼光衡量其他青年人,唐國強就很有大學生特點,面如冠玉、目若點漆,有書卷氣儒雅,又聰明機智,口若懸河。說話條理分明,要言不繁,說得入神時還站起來走幾步表演一下。劇演完這麼長時間,他還能把那麼長的台詞如孔明出山、卧龍吊孝、出師表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電視播出時個别段落我沒看全,比如武鄉侯罵死王朗,這次,竟然聽“孔明”音韻铿锵地背誦大段的“昔日桓、靈之世,漢統淩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兇……”實在要算個幸運觀衆了。遺憾的是,我沒帶錄音機,相機膠卷也照完了,沒法把“專場演出”錄拍下來,幸虧午夜後胡小偉給照下兩張。

更遺憾的是我發現劇組有很大失誤:除曹操是演員本人配音,其他主要角色多用配音演員配音,他們往往不能像演員這樣深入體驗人物,我聽唐國強邊分析邊表演舌戰群儒,如何對張昭、對薛綜、對陸績,真是因人而宜,各有佳妙,語調松緊有緻,有張有弛。

而電視上舌戰群儒,諸葛亮語調一直慷慨激昴,給人共産黨員式大義凜然印象,配音變成套闆印刷,減低了演員表演魅力。電視是音像藝術,演員表演隻是成功一半,如此巨片配音決不該掉以輕心。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電視劇《三國演義》諸葛亮劇照

唐國強為演諸葛亮下了大功夫,幾乎成了個書蟲。

我問他:很多人演過諸葛亮,各有各把握角度,你着重什麼?

唐國強說,他把握諸葛亮“鞠躬盡瘁”的軸心并“人化”、階層化諸葛亮。

諸葛亮先跟劉備後輔劉禅,“士為知己者死”和“為王者師”,是封建東西。他受劉備之請出山,正如他說的“将軍仁義布于四海”、占人和,不要怕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能用的,為國為民,死而後已,是中華民族可貴的道德,就是要用諸葛亮極力弘揚這些。

唐國強“人化”孔明,每場戲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細緻的考慮。這倒頗像空城計,是藝術上弄險。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郵票《卧龍出山》

首先是諸葛亮的“上場風”。諸葛亮出場可以處理成陶淵明式;唐國強處理成懷才不遇式:諸葛亮席地和衣而卧,然後翻身成大字形,念詩:“……草堂春睡足”,起身,把手舉起來向上指“窗外日遲遲!”袖子掉下,胳膊露出。

這樣處理是考慮諸葛亮出山時世人評價,曹操說:山野匹夫。就是要有些山野之氣。懷才不遇,又非梧不栖、非主不依。出場說明諸葛亮思路:我已經養精蓄銳準備出山,但沒人欣賞,有大才不能用,“窗外日遲遲”。讓他有飄逸之處但有限,懷才不遇、思惟靈活、帶些孩子氣。這樣的出場和過去一些藝術家創造的仙風道骨不一樣。最後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就成了前後呼應。

唐國強這樣處理是否符合作品原意?有某些根據。但和群衆長期以來心目中的諸葛亮,尤其是馬連良的仙風道骨有一定距離。馬連良的表演突出的是小說裡這句話:“飄飄然神仙之人也”。

從早期諸葛亮到卧龍吊孝在“人化”上下功夫,更是一種冒險,唐國強因為已經有先拍的晚年諸葛亮墊底,就放松地把諸葛亮演成是“人”,打碎神的形象,往二十七歲身上靠: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清升平署彩繪諸葛亮

賣關子讓心高氣傲的關羽講地形,問“主公還有什麼猶慮嗎”拂袖而去,表現年輕氣盛;周瑜讓造箭,則伸出三個手指:隻要三日,寫軍令狀時更不提筆就寫,而是拿了筆挑戰性地看看周郎,看看魯肅,再寫,表現好勝而自負。

諸葛亮和周瑜各為其主,荊州該賴就賴,該拖就拖。唐國強夫妻看過三氣周瑜後,說“諸葛亮夠壞的”,唐國強認為這說明效果對了,

唐國強對舌戰群儒表演是反客為主、嘻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借鑒了評話描寫,一進東吳重臣聚會處,手一掬,眼示意,來句:“失敬了!”不給東吳重臣一一作揖是為了表現諸葛亮年輕氣盛,明明知道這幫人要刁難,鬥不過他們甭想見到吳主,說服共同破曹。要用刀子嘴,把他們一個一個地砍倒!打啞了!

諸葛亮到東吳是求救做說客,但越是來求救,越是不說求救的話,保持尊嚴,開始往那一坐,你們不說話,我也不說,從寬袍大袖裡掏出綢巾,輕擦扇子。然後才舌戰群儒,直說到“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達到了反客為主目的時,有意站在大廳正中講這番話,讓“君子之儒”的聲音迥蕩在整個大廳裡!讓主張投降的東吳群臣無地自容!

連環畫《舌戰群儒》

很多代表認為卧龍吊孝最感人。我發言時說:用頭撞棺“有點過了”。

唐國強說,卧龍吊孝,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真亂假,以假亂真。諸葛亮開始是演給大家看的,他把畫周瑜的條屏打開,回憶周郎的功績給大家看,講着講着,感動了小喬,也感動了自己,拍攝這一段時,我建議導演加個琴,因為諸葛亮和周瑜是知音,彈琴過程中,諸葛亮越來越受感動,最後聽小喬說,周瑜臨終交待:繼續與劉備聯合且把權力交給魯子敬。

這時諸葛亮真正感到,周瑜和自己雖然各為其主,但他真正是知心!是以他說,“知我者,公瑾也”。以頭磕棺,不是表演給他人看,是真實感情流露,讓戲劇達到了高潮,這是諸葛亮最富激情的部分,是他的情緒的自然發展。

唐國強顯然對這段表演很滿意,但也有遺憾,本來已拍攝了這個鏡頭:孔明時靈堂時,淩統過來,舉劍砍諸葛亮,趙雲一攔,劍落地,諸葛亮把劍撿起來,交給程普,意思是:你要殺就殺吧!這些動作用要用慢動作放,表現的是諸葛亮的膽識和真誠。可惜全給剪去了。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平劇《卧龍吊孝》劇照

還給剪去的了一段是:卧龍吊孝後隔一天才回去,後邊原有一段曹操活動。現在這樣一剪,吊孝和江邊遇龐統緊連一起,卧龍情緒就不對頭了,怎麼剛剛那樣悲痛,馬上就談笑風生了?

唐國強說,從七星壇祭風到五丈原禳星這個大跌宕對諸葛亮人物階層化最重要。諸葛亮從人定勝天,到不得不祈求上天。前期他大膽弄險,隻身入東吳,随時可以被害,但鎮定地借風、借人、借物。

借東風不是裝神弄鬼,是故弄玄虛卻胸有成竹,人定勝天。搭借風壇是為了金蟬脫殼。諸葛亮在那兒舞劍,卻把眼睛一“邪溜”,看到趙雲的船。到了五丈原,卻不得不乞求上天。這是種首尾合弦,是反襯。

五丈原禳星是拼力一搏。諸葛亮已處于悲涼氣氛中。關羽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心灰了一半。劉備彜陵地圖一送,諸葛亮就歎:大漢氣數已盡。他的延壽,不是為了延自己的壽而是為了延漢朝的壽。

唐國強着力突出晚年諸葛亮的孤獨、失落、衰老,設計了這樣畫面: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郵票《秋風五丈原》

六出祁山是以攻為守,進攻中已洋溢着死氣和孤獨感。已經沒有三顧茅蘆看地圖的方式了,隻能坐着看地圖了;伐中原時一人出帳看着大旗“克複中原”禱告:先帝在天之靈,助亮一臂之力吧。盡力表現他的失望,孤獨情緒;六出祁山拍了諸葛亮一個長長的影子,孤獨的影子。

唐國強還用“手”大做文章:上表時,畢恭畢敬地寫着,寫着,突然,停下來,到燈下,從筆上拽出一根毛來。這是從視覺的角度增強諸葛亮的操勞。

諸葛亮兩個斷弦情節為很多人稱道,卧龍吊孝的斷弦和空城計斷弦,前者感人肺腑,後者動人心弦。唐國強談起來興緻勃勃:吊孝加上撫琴,是說明孔明周郎二人各為其主而互相知心;兩軍對峙,諸葛亮鎮定地彈琴,彈着彈着,弦一下子斷了。

這時,靜場,隻有旗子獵獵作響,突然,一匹戰馬嘶鳴,司馬懿大悟:說有伏兵,撤!這時諸葛亮并非什麼也不在乎,什麼也不怕,而是滿身大汗濕透了衣服。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民國間粉彩空城計圖瓷闆《空城計》

諸葛亮之死的處理,很多學者都認為比小說要集中,唐國強說,他特别想用孔明歸天來表現這位“千古淩霄一羽毛”的人物,讓羽扇從孔明手中滑落,用高速拍攝的方法,先拍扇子落地,然後是夕陽,是風掃落葉,讓人們在心中顫動着:他還能活嗎?他還能活嗎?

……

唐國強有很多體會,也有很多的遺憾,最大的遺憾是電視缺少電影的細緻,推敲不夠。還有些演員精心設計的鏡頭剪掉了。

電視劇剪去某些好鏡頭讓唐國強耿耿于懷,五丈原諸葛亮迥光返照,想出去看看戰士。用很大力氣也難上車,一個老兵過來,問:丞相,您還認識我嗎?諸葛亮說不出話,就用手指了指頭,老兵立即熱淚盈眶,丞相記得,他是擒孟獲時頭部受傷的老兵!

馬瑞芳:與唐國強暢談諸葛亮

老兵捧個小罐兒給諸葛亮說,皇上喜歡瞿瞿(促織),老卒給皇上捉的。諸葛亮兩手顫抖着,接過小罐……這是愚忠,但正是真實感人的諸葛亮!

談到午夜,青年學者胡小偉忽然跑來,聽到剪去這麼多好鏡頭,就說,他正要給什麼地方剪個九十分鐘三國演義,幹脆以赤壁大戰為中心,用素材片剪好了。

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剪電影?那真成越俎代庖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