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三国演义》播出最后一集时,电视剧研讨会在湖北蒲圻古赤壁召开。总制片任大惠介绍,一位澳大利亚观众千方百计打通他的电话,向唐国强深致敬意。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三国演义》电视剧海报

两个五岁孩子热爱电视里的诸葛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蒲圻女孩宋潇潇跑到研讨会上,一定得和“诸葛亮”合影。返济时我在火车上遇到烟台男孩杜林,听“笑人缺齿曰狗窦大开”的嘴一字不差地唱完“滚滚长江东流水”,我问三国里你最喜欢谁?他不假思索:“诸葛亮!”

回到济南,张海迪在电话里说:我确实给诸葛亮感动了,唐国强演得这样感人!惹我掉好几次泪,我从来没参加过电视评奖投票,这次我投唐国强一票!

诸葛亮感动了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国籍的人。这是一次中华英才效忠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空前普及。

也有人说,诸葛亮的仙风道骨好像少了点?

开幕式后我大会发言,开口先点名批评唐国强做广告损害了诸葛亮形象。

闭幕式后,我约唐国强谈谈他怎么创造诸葛亮这个形象?教三国的和演诸葛亮的三小时畅谈,是真正可以称得上讨论的讨论。

谈话在我住处进行,倘若在孔明房间,会不断有人求签名、合影,饶这样,午夜还有人找来请求和孔明合影。青年学者胡小伟更跑来高谈阔论,几乎对两个谈话者取而代之。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作者与唐国强合影

教书匠常用看学生的眼光衡量其他青年人,唐国强就很有大学生特点,面如冠玉、目若点漆,有书卷气儒雅,又聪明机智,口若悬河。说话条理分明,要言不繁,说得入神时还站起来走几步表演一下。剧演完这么长时间,他还能把那么长的台词如孔明出山、卧龙吊孝、出师表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电视播出时个别段落我没看全,比如武乡侯骂死王朗,这次,竟然听“孔明”音韵铿锵地背诵大段的“昔日桓、灵之世,汉统凌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实在要算个幸运观众了。遗憾的是,我没带录音机,相机胶卷也照完了,没法把“专场演出”录拍下来,幸亏午夜后胡小伟给照下两张。

更遗憾的是我发现剧组有很大失误:除曹操是演员本人配音,其他主要角色多用配音演员配音,他们往往不能像演员这样深入体验人物,我听唐国强边分析边表演舌战群儒,如何对张昭、对薛综、对陆绩,真是因人而宜,各有佳妙,语调松紧有致,有张有弛。

而电视上舌战群儒,诸葛亮语调一直慷慨激昴,给人共产党员式大义凛然印象,配音变成套板印刷,减低了演员表演魅力。电视是音像艺术,演员表演只是成功一半,如此巨片配音决不该掉以轻心。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唐国强为演诸葛亮下了大功夫,几乎成了个书虫。

我问他:很多人演过诸葛亮,各有各把握角度,你着重什么?

唐国强说,他把握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轴心并“人化”、层次化诸葛亮。

诸葛亮先跟刘备后辅刘禅,“士为知己者死”和“为王者师”,是封建东西。他受刘备之请出山,正如他说的“将军仁义布于四海”、占人和,不要怕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能用的,为国为民,死而后已,是中华民族可贵的道德,就是要用诸葛亮极力弘扬这些。

唐国强“人化”孔明,每场戏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细致的考虑。这倒颇像空城计,是艺术上弄险。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邮票《卧龙出山》

首先是诸葛亮的“上场风”。诸葛亮出场可以处理成陶渊明式;唐国强处理成怀才不遇式:诸葛亮席地和衣而卧,然后翻身成大字形,念诗:“……草堂春睡足”,起身,把手举起来向上指“窗外日迟迟!”袖子掉下,胳膊露出。

这样处理是考虑诸葛亮出山时世人评价,曹操说:山野匹夫。就是要有些山野之气。怀才不遇,又非梧不栖、非主不依。出场说明诸葛亮思路:我已经养精蓄锐准备出山,但没人欣赏,有大才不能用,“窗外日迟迟”。让他有飘逸之处但有限,怀才不遇、思惟敏捷、带些孩子气。这样的出场和过去一些艺术家创造的仙风道骨不一样。最后他壮志未酬身先死,就成了前后呼应。

唐国强这样处理是否符合作品原意?有某些根据。但和群众长期以来心目中的诸葛亮,尤其是马连良的仙风道骨有一定距离。马连良的表演突出的是小说里这句话:“飘飘然神仙之人也”。

从早期诸葛亮到卧龙吊孝在“人化”上下功夫,更是一种冒险,唐国强因为已经有先拍的晚年诸葛亮垫底,就放松地把诸葛亮演成是“人”,打碎神的形象,往二十七岁身上靠: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清升平署彩绘诸葛亮

卖关子让心高气傲的关羽讲地形,问“主公还有什么犹虑吗”拂袖而去,表现年轻气盛;周瑜让造箭,则伸出三个手指:只要三日,写军令状时更不提笔就写,而是拿了笔挑战性地看看周郎,看看鲁肃,再写,表现好胜而自负。

诸葛亮和周瑜各为其主,荆州该赖就赖,该拖就拖。唐国强爱人看过三气周瑜后,说“诸葛亮够坏的”,唐国强认为这说明效果对了,

唐国强对舌战群儒表演是反客为主、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借鉴了评话描写,一进东吴重臣聚会处,手一掬,眼示意,来句:“失敬了!”不给东吴重臣一一作揖是为了表现诸葛亮年轻气盛,明明知道这帮人要刁难,斗不过他们甭想见到吴主,说服共同破曹。要用刀子嘴,把他们一个一个地砍倒!打哑了!

诸葛亮到东吴是求救做说客,但越是来求救,越是不说求救的话,保持尊严,开始往那一坐,你们不说话,我也不说,从宽袍大袖里掏出绸巾,轻擦扇子。然后才舌战群儒,直说到“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达到了反客为主目的时,有意站在大厅正中讲这番话,让“君子之儒”的声音迥荡在整个大厅里!让主张投降的东吴群臣无地自容!

连环画《舌战群儒》

很多代表认为卧龙吊孝最感人。我发言时说:用头撞棺“有点过了”。

唐国强说,卧龙吊孝,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真乱假,以假乱真。诸葛亮开始是演给大家看的,他把画周瑜的条屏打开,回忆周郎的功绩给大家看,讲着讲着,感动了小乔,也感动了自己,拍摄这一段时,我建议导演加个琴,因为诸葛亮和周瑜是知音,弹琴过程中,诸葛亮越来越受感动,最后听小乔说,周瑜临终交待:继续与刘备联合且把权力交给鲁子敬。

这时诸葛亮真正感到,周瑜和自己虽然各为其主,但他真正是知心!所以他说,“知我者,公瑾也”。以头磕棺,不是表演给他人看,是真实感情流露,让戏剧达到了高潮,这是诸葛亮最富激情的部分,是他的情绪的自然发展。

唐国强显然对这段表演很满意,但也有遗憾,本来已拍摄了这个镜头:孔明时灵堂时,凌统过来,举剑砍诸葛亮,赵云一拦,剑落地,诸葛亮把剑捡起来,交给程普,意思是:你要杀就杀吧!这些动作用要用慢动作放,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识和真诚。可惜全给剪去了。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京剧《卧龙吊孝》剧照

还给剪去的了一段是:卧龙吊孝后隔一天才回去,后边原有一段曹操活动。现在这样一剪,吊孝和江边遇庞统紧连一起,卧龙情绪就不对头了,怎么刚刚那样悲痛,马上就谈笑风生了?

唐国强说,从七星坛祭风到五丈原禳星这个大跌宕对诸葛亮人物层次化最重要。诸葛亮从人定胜天,到不得不祈求上天。前期他大胆弄险,只身入东吴,随时可以被害,但镇定地借风、借人、借物。

借东风不是装神弄鬼,是故弄玄虚却胸有成竹,人定胜天。搭借风坛是为了金蝉脱壳。诸葛亮在那儿舞剑,却把眼睛一“邪溜”,看到赵云的船。到了五丈原,却不得不乞求上天。这是种首尾合弦,是反衬。

五丈原禳星是拼力一搏。诸葛亮已处于悲凉气氛中。关羽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心灰了一半。刘备彝陵地图一送,诸葛亮就叹:大汉气数已尽。他的延寿,不是为了延自己的寿而是为了延汉朝的寿。

唐国强着力突出晚年诸葛亮的孤独、失落、衰老,设计了这样画面: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邮票《秋风五丈原》

六出祁山是以攻为守,进攻中已洋溢着死气和孤独感。已经没有三顾茅芦看地图的方式了,只能坐着看地图了;伐中原时一人出帐看着大旗“克复中原”祷告:先帝在天之灵,助亮一臂之力吧。尽力表现他的失望,孤独情绪;六出祁山拍了诸葛亮一个长长的影子,孤独的影子。

唐国强还用“手”大做文章:上表时,毕恭毕敬地写着,写着,突然,停下来,到灯下,从笔上拽出一根毛来。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增强诸葛亮的操劳。

诸葛亮两个断弦情节为很多人称道,卧龙吊孝的断弦和空城计断弦,前者感人肺腑,后者动人心弦。唐国强谈起来兴致勃勃:吊孝加上抚琴,是说明孔明周郎二人各为其主而互相知心;两军对峙,诸葛亮镇定地弹琴,弹着弹着,弦一下子断了。

这时,静场,只有旗子猎猎作响,突然,一匹战马嘶鸣,司马懿大悟:说有伏兵,撤!这时诸葛亮并非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怕,而是满身大汗湿透了衣服。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民国间粉彩空城计图瓷板《空城计》

诸葛亮之死的处理,很多学者都认为比小说要集中,唐国强说,他特别想用孔明归天来表现这位“千古凌霄一羽毛”的人物,让羽扇从孔明手中滑落,用高速拍摄的方法,先拍扇子落地,然后是夕阳,是风扫落叶,让人们在心中颤动着:他还能活吗?他还能活吗?

……

唐国强有很多体会,也有很多的遗憾,最大的遗憾是电视缺少电影的细致,推敲不够。还有些演员精心设计的镜头剪掉了。

电视剧剪去某些好镜头让唐国强耿耿于怀,五丈原诸葛亮迥光返照,想出去看看战士。用很大力气也难上车,一个老兵过来,问:丞相,您还认识我吗?诸葛亮说不出话,就用手指了指头,老兵立即热泪盈眶,丞相记得,他是擒孟获时头部受伤的老兵!

马瑞芳:与唐国强畅谈诸葛亮

老兵捧个小罐儿给诸葛亮说,皇上喜欢瞿瞿(促织),老卒给皇上捉的。诸葛亮两手颤抖着,接过小罐……这是愚忠,但正是真实感人的诸葛亮!

谈到午夜,青年学者胡小伟忽然跑来,听到剪去这么多好镜头,就说,他正要给什么地方剪个九十分钟三国演义,干脆以赤壁大战为中心,用素材片剪好了。

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剪电影?那真成越俎代庖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