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南京到台灣:鄭氏集團是如何被消滅的?

文|逆北

01鄭成功進取中原失利

順治十六年,平靜祥和已久的南京城外江面上,突然密布戰船,原來,割據福建南部的鄭成功集團,因從陸地進攻不利,遂改由海路出擊,他們繞過了江浙的清軍,先沿海岸而行,後從長江口進入,并在攻克鎮江等地後直撲南京。

一時間,京師震動,親政不久的順治帝甚至做好了禦駕親征的準備。

鄭成功此時接受了南明永曆皇帝所賜予的王号,是以自然被當時不少江南士紳視為是“反清複明”大業的希望所在。

從南京到台灣:鄭氏集團是如何被消滅的?

(影視劇中的鄭成功及其部将)

很快,安徽、浙江等地的府縣紛紛宣布歸順鄭成功一軍。鄭看到此次進攻順風順水,有些志得意滿起來,結果,未料到樂極生悲,由于己方主力孤軍深入,長期頓足于南京堅城之下,除此之外又未能及時攻占長江北岸的揚州等要隘,斷絕清軍切斷自己退路的可能。

結果,在城内外清軍的夾擊下,鄭成功的遠征軍兵敗如山倒,這一戰,幾乎打掉了鄭成功獨立創業以來大部分的資本。戰後,鄭成功本人雖然僥幸讨回福建的根據地,但是心灰意冷,進取中原的壯志也不得不束之高閣。

02渾水摸魚不成,鄭經敗出福建

鄭成功攻打南京的失利,畢竟也給入關不久的清王朝造成了極大地震動。此後,如何消滅鄭氏集團,成為了順治與康熙兩代皇帝都很關心的問題。後來,當他們得知鄭成功驅逐了台灣的荷蘭人,取得了更加穩固可靠的抗清基地後,更将其視為是主要威脅,于是便有了武力逼迫沿海居民内遷等極端舉措。

從南京到台灣:鄭氏集團是如何被消滅的?

對于清朝君臣而言,要想徹底消滅鄭氏集團,斷絕“南明複國”的任何可能,就需要收複台灣。然而,康熙即位後遭遇的三藩之亂,差點連長江以南的地盤都丢掉。在這個動蕩時期,割據台灣和澎湖的鄭氏集團在三藩的“邀請”下,出兵閩中,擴充了地盤。

不過,作為此時鄭氏集團的當家人,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并沒有太大的野心,他不希望拿自己的主力部隊去和清軍硬碰硬,而隻滿足于渾水摸魚,趁着三藩和康熙交戰,自己撈些好處。至于這些好處最後到底能不能保住,他也沒抱太大希望——隻要台灣還在自己掌控中就行。

鄭經的觀望躊躇,讓被三藩之亂搞得焦頭爛額的康熙帝得以集中力量分化瓦解叛軍,此後吳三桂病死,三藩中最強的雲南一軍内部忙于争權奪利,不再汲汲于北進,清軍趁勢反攻。面對形勢的急轉直下,鄭經隻得倉促撤出福建,損兵折将,一無所得。

退回台灣後,或許是受到之前失敗的影響,鄭經意志愈發消沉,據說因縱情酒色而病故。鄭經死後,鄭氏集團内部圍繞延平王高位的争奪又激烈起來。

03鄭家離心離德,施琅一擊得手

割據台灣的鄭家,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影響力,隻能以南明臣子自稱,不敢擅自稱帝,這種情況也影響到了其内部至高權力的更替。鄭經原先曾看好自己的長子,以他為繼承人。但是他的這一決定并未得到鄭經之母的肯定,此後,其母聯合掌握警衛部隊的馮錫範等人,暗殺了鄭經的長子克臧,改以更好控制的鄭經次子鄭克塽來當名義上的當家人。

從南京到台灣:鄭氏集團是如何被消滅的?

鄭氏集團的内讧,不可避免的會波及到其中下層。例如控制澎湖列島,給台灣提供軍事屏障的劉國軒,就對馮錫範等人的斂權十分不滿,但自己遠在澎湖,又不能迅速趕回去“分一杯羹”。

鄭家與鄭成功舊部之間的離心離德,似乎給康熙帝的政治招撫提供了契機。雙方圍繞鄭家放棄奉南明正朔、開放海澄互市等問題展開了馬拉松式的談判,但鄭氏集團自恃有海峽相隔,根本不願意向清廷作任何實質性的讓步。就這樣,武力讨伐,無形中成為了康熙帝的唯一選擇。

收複台灣,需要一個有能力、又靠得住的人來擔當統帥,康熙之前曾經考慮過多個人選,但最後還是傾向于能力優先,将攻台的水陸軍主力,交給了鄭成功昔日的部将施琅。

施琅跟随鄭家的曆史比較早,在鄭成功父親鄭芝龍降清之前,施琅就是他的左沖鋒,後來又投效于其子鄭成功,在福建一帶同清軍作戰。随着戰事拖長,鄭軍打出福建的希望渺茫,施琅又生出了改換門庭之心。鄭成功對此有所察覺,竟然拿他的家屬做人質,逼迫其與清軍繼續作戰。但是施琅主意已定,最後竟用親屬被屠的代價,同鄭成功一刀兩斷。

施琅加入清朝陣營後,一開始也不被重視,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如他曾經是鄭成功的部下、為了所謂榮華富貴居然抛棄自己的父親和兄弟等,但是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施琅之是以遲遲得不到重用,最根本原因還是康熙帝即位未久,根基不穩,還沒有精力去操持規劃讨伐台灣鄭氏集團。

可是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鄭氏集團内部四分五裂,福建總督姚啟聖主持的談判也拐入了死胡同中,現在正是施琅大展身手的好機會。康熙帝知道他曾為鄭家賣命,對鄭軍作戰方式等較為熟悉,而且又了解水戰,是以授予其水師提督之職,企盼他能結束東南海疆的動蕩不安。

施琅得到軍權後,也倍感壓力,因為自己改換門庭後,一直是寸功未立,福建總督姚啟聖出于嫉妒之心,又不願意自己成功,是以,在接下來的攻台作戰中,必須做到萬無一失。

從南京到台灣:鄭氏集團是如何被消滅的?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的船隊突然出現在了澎湖列島周圍。防守澎湖的劉國軒不敢大意,也指揮船隊配合岸上守軍進行抵禦。一開始,施琅方面進攻不利,後施琅吸取經驗教訓,不再讓船隊都擠在一起,而是分為三隊,以下又以五艘戰船編為一個機關,趁漲潮時靠近海岸,分頭捕捉攻擊鄭軍的船隊。

鄭軍在靠近己方控制島嶼附近作戰,本應當是穩操勝券,但是,他們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就是過于依賴岸上守軍的庇護,而分散自己的力量,打起了消極防禦。相比之下,清軍不但船隻數量多、火力強,還屢屢集結優勢數量的船隻在島嶼附近攻擊落單的鄭軍船隻。

澎湖列島的激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割據台灣的鄭家還能支撐多久。但是,馮錫範等人并未及時增援,而是坐視劉國軒的戰船越打越少。在這種情勢下,劉意志消沉,趁夜擅自離開了指揮戰局的前沿。由于群龍無首,殘餘的鄭家守軍很快被施琅包圓。曾經被台灣方面倚為海上長城的澎湖不複為其所有,清軍的戰船已經開到了家門口。

從南京到台灣:鄭氏集團是如何被消滅的?

(《康熙王朝》劇照)

這個時候,鄭克塽等人如果敢于放手一搏,還是有可能暫時延長自己割據政權壽命的,因為當時清軍在澎湖立足未穩,而且由于潮水遲遲不見漲,台灣的鹿爾門海港附近暗礁頗多,清軍抵近登岸難以迅速實作。這時候倘若再碰上鄭軍反擊,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然而,無論是鄭克塽,還是劉國軒或馮錫範,都選擇了靜坐等待。當潮水在一周後再度漲起,清軍船隊登岸的時機成熟之時。馮錫範等人想着已經不是鞏固防禦,而是如何争取到清廷的寬恕,以保住個人榮華富貴了。

施琅成功了,僅僅兩月時間,台灣就被其所指揮的水軍克複,正式公開的反清複明活動,也是以告于終結。

參考文獻: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

(清)魏源《聖武記》,中華書局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