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南京到台湾:郑氏集团是如何被消灭的?

文|逆北

01郑成功进取中原失利

顺治十六年,平静祥和已久的南京城外江面上,突然密布战船,原来,割据福建南部的郑成功集团,因从陆地进攻不利,遂改由海路出击,他们绕过了江浙的清军,先沿海岸而行,后从长江口进入,并在攻克镇江等地后直扑南京。

一时间,京师震动,亲政不久的顺治帝甚至做好了御驾亲征的准备。

郑成功此时接受了南明永历皇帝所赐予的王号,所以自然被当时不少江南士绅视为是“反清复明”大业的希望所在。

从南京到台湾:郑氏集团是如何被消灭的?

(影视剧中的郑成功及其部将)

很快,安徽、浙江等地的府县纷纷宣布归顺郑成功一军。郑看到此次进攻顺风顺水,有些志得意满起来,结果,未料到乐极生悲,由于己方主力孤军深入,长期顿足于南京坚城之下,除此之外又未能及时攻占长江北岸的扬州等要隘,断绝清军切断自己退路的可能。

结果,在城内外清军的夹击下,郑成功的远征军兵败如山倒,这一战,几乎打掉了郑成功独立创业以来大部分的资本。战后,郑成功本人虽然侥幸讨回福建的根据地,但是心灰意冷,进取中原的壮志也不得不束之高阁。

02浑水摸鱼不成,郑经败出福建

郑成功攻打南京的失利,毕竟也给入关不久的清王朝造成了极大地震动。此后,如何消灭郑氏集团,成为了顺治与康熙两代皇帝都很关心的问题。后来,当他们得知郑成功驱逐了台湾的荷兰人,取得了更加稳固可靠的抗清基地后,更将其视为是主要威胁,于是便有了武力逼迫沿海居民内迁等极端举措。

从南京到台湾:郑氏集团是如何被消灭的?

对于清朝君臣而言,要想彻底消灭郑氏集团,断绝“南明复国”的任何可能,就需要收复台湾。然而,康熙即位后遭遇的三藩之乱,差点连长江以南的地盘都丢掉。在这个动荡时期,割据台湾和澎湖的郑氏集团在三藩的“邀请”下,出兵闽中,扩展了地盘。

不过,作为此时郑氏集团的当家人,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他不希望拿自己的主力部队去和清军硬碰硬,而只满足于浑水摸鱼,趁着三藩和康熙交战,自己捞些好处。至于这些好处最后到底能不能保住,他也没抱太大希望——只要台湾还在自己掌控中就行。

郑经的观望踌躇,让被三藩之乱搞得焦头烂额的康熙帝得以集中力量分化瓦解叛军,此后吴三桂病死,三藩中最强的云南一军内部忙于争权夺利,不再汲汲于北进,清军趁势反攻。面对形势的急转直下,郑经只得仓促撤出福建,损兵折将,一无所得。

退回台湾后,或许是受到之前失败的影响,郑经意志愈发消沉,据说因纵情酒色而病故。郑经死后,郑氏集团内部围绕延平王高位的争夺又激烈起来。

03郑家离心离德,施琅一击得手

割据台湾的郑家,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只能以南明臣子自称,不敢擅自称帝,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其内部至高权力的更替。郑经原先曾看好自己的长子,以他为继承人。但是他的这一决定并未得到郑经之母的肯定,此后,其母联合掌握警卫部队的冯锡范等人,暗杀了郑经的长子克臧,改以更好控制的郑经次子郑克塽来当名义上的当家人。

从南京到台湾:郑氏集团是如何被消灭的?

郑氏集团的内讧,不可避免的会波及到其中下层。例如控制澎湖列岛,给台湾提供军事屏障的刘国轩,就对冯锡范等人的敛权十分不满,但自己远在澎湖,又不能迅速赶回去“分一杯羹”。

郑家与郑成功旧部之间的离心离德,似乎给康熙帝的政治招抚提供了契机。双方围绕郑家放弃奉南明正朔、开放海澄互市等问题展开了马拉松式的谈判,但郑氏集团自恃有海峡相隔,根本不愿意向清廷作任何实质性的让步。就这样,武力讨伐,无形中成为了康熙帝的唯一选择。

收复台湾,需要一个有能力、又靠得住的人来担当统帅,康熙之前曾经考虑过多个人选,但最后还是倾向于能力优先,将攻台的水陆军主力,交给了郑成功昔日的部将施琅。

施琅跟随郑家的历史比较早,在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降清之前,施琅就是他的左冲锋,后来又投效于其子郑成功,在福建一带同清军作战。随着战事拖长,郑军打出福建的希望渺茫,施琅又生出了改换门庭之心。郑成功对此有所察觉,竟然拿他的家属做人质,逼迫其与清军继续作战。但是施琅主意已定,最后竟用亲属被屠的代价,同郑成功一刀两断。

施琅加入清朝阵营后,一开始也不被重视,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如他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为了所谓荣华富贵居然抛弃自己的父亲和兄弟等,但是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施琅之所以迟迟得不到重用,最根本原因还是康熙帝即位未久,根基不稳,还没有精力去操持规划讨伐台湾郑氏集团。

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郑氏集团内部四分五裂,福建总督姚启圣主持的谈判也拐入了死胡同中,现在正是施琅大展身手的好机会。康熙帝知道他曾为郑家卖命,对郑军作战方式等较为熟悉,而且又了解水战,因此授予其水师提督之职,企盼他能结束东南海疆的动荡不安。

施琅得到军权后,也倍感压力,因为自己改换门庭后,一直是寸功未立,福建总督姚启圣出于嫉妒之心,又不愿意自己成功,因此,在接下来的攻台作战中,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从南京到台湾:郑氏集团是如何被消灭的?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的船队突然出现在了澎湖列岛周围。防守澎湖的刘国轩不敢大意,也指挥船队配合岸上守军进行抵御。一开始,施琅方面进攻不利,后施琅吸取经验教训,不再让船队都挤在一起,而是分为三队,以下又以五艘战船编为一个单位,趁涨潮时靠近海岸,分头捕捉攻击郑军的船队。

郑军在靠近己方控制岛屿附近作战,本应当是稳操胜券,但是,他们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过于依赖岸上守军的庇护,而分散自己的力量,打起了消极防御。相比之下,清军不但船只数量多、火力强,还屡屡集结优势数量的船只在岛屿附近攻击落单的郑军船只。

澎湖列岛的激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割据台湾的郑家还能支撑多久。但是,冯锡范等人并未及时增援,而是坐视刘国轩的战船越打越少。在这种情势下,刘意志消沉,趁夜擅自离开了指挥战局的前沿。由于群龙无首,残余的郑家守军很快被施琅包圆。曾经被台湾方面倚为海上长城的澎湖不复为其所有,清军的战船已经开到了家门口。

从南京到台湾:郑氏集团是如何被消灭的?

(《康熙王朝》剧照)

这个时候,郑克塽等人如果敢于放手一搏,还是有可能暂时延长自己割据政权寿命的,因为当时清军在澎湖立足未稳,而且由于潮水迟迟不见涨,台湾的鹿尔门海港附近暗礁颇多,清军抵近登岸难以迅速实现。这时候倘若再碰上郑军反击,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然而,无论是郑克塽,还是刘国轩或冯锡范,都选择了静坐等待。当潮水在一周后再度涨起,清军船队登岸的时机成熟之时。冯锡范等人想着已经不是巩固防御,而是如何争取到清廷的宽恕,以保住个人荣华富贵了。

施琅成功了,仅仅两月时间,台湾就被其所指挥的水军克复,正式公开的反清复明活动,也因此告于终结。

参考文献: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

(清)魏源《圣武记》,中华书局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