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家裡有皇位要繼承的,自然兒子越多越好,但是卻也有例外,比如我們的大清朝,到了中晚期,皇室子嗣變得異常艱難,鹹豐帝隻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女兒22歲就死了,小兒子早夭,而繼承皇位的同治帝19歲就死了。同治帝死的時候一個孩子都沒有,皇後肚子裡倒是懷了一個,但是沒等生下來,皇後就死了。

同治帝這裡斷了香火,清廷弄來了一個光緒帝,可憐光緒帝活了三十八年,硬是一個孩子沒有。光緒一死,又弄來了一個溥儀,結果溥儀一生也沒有一男半女,接連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醉了,這簡直就是天要亡大清啊。
說起來同治帝的那個未出生的孩子還是比較可惜的,原本這個孩子是有機會呼吸一下大清朝的空氣的,但是因為其父的去世,其母的自殺,這個孩子也隻能一同消失不見,不過關于同治帝皇後有孕的說法隻是野史,貌似并沒有任何史料支援,實際上很可能是根本不存在的。
同治帝是慈禧太後的兒子,繼位的時候隻有六歲,主少國疑,當時清廷内部自然鬥争不斷,顧命大臣、清王室以及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之間互相鬥争,在一番争權後,朝堂暫時穩定了下來,而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之間的争權從未停止,雖說慈禧太後是同治帝的生母,但是慈安太後是同治帝的嫡母,是以争權是在所難免的。
但正因為兩宮太後之間達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是以縱然慈禧太後權力欲極為旺盛,但是當時到底還不至于她獨攬朝政。時間很快到了1872年,已經十七歲的同治到了大婚的年齡,而對于皇後的人選,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之間自然還是暗暗較勁,慈安太後支援的是自己的外甥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後則支援的是富察氏。
不知道同治帝是真的看上了阿魯特氏還是單純反抗自己的生母,反正同治帝選擇的是阿魯特氏。在選後事件上,慈禧太後敗給了慈安太後,很難說這件事對于慈禧太後和同治帝的母子之前有沒有負面的影響,總之,慈禧太後不會太高興就是了。
在皇後人標明下來之後,幾乎就已經能夠想到慈禧太後和阿魯特氏之間的婆媳關系不會太好,而事實也證明,兩人真的是處不來。而同治大婚不久就親政了,雖然這個親政隻能算是半親政,但也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了,不像後來的光緒帝那麼傀儡。
但是同治帝卻還沒有來得及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就一命嗚呼了,死的時候年僅19歲,自然是非正常死亡,官方說法是死于天花,民間野史記載的就精彩多了,比如說他流連煙花之地,比如說他有男寵什麼的,然後得了不好的病。
同治帝死後還不到八十天,皇後阿魯特氏也死了,死的時候22歲,阿魯特氏的死也不是自然死亡。有傳言說是慈禧太後将她毒死了,或者用别的方式害死了她,但這多不可信,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阿魯特氏是自殺,至于主動自殺還是被動自殺,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關于阿魯特氏是怎麼自殺的,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阿魯特氏是絕食數天死的,另一種說法是阿魯特氏是吞金自殺,其實四姑娘很不了解吞金自殺這種行為,吞金必然是相當痛苦的,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方式呢?
有意思的是,兩人死了以後,兩人的合葬陵惠陵才在半年之後正式開始修建。畢竟同治帝死的時候太年輕,以至于死了以後才開始選址修建惠陵,雖說規格和之前的皇帝無異,但真正修建的時候就不是那回事了,當時清廷本就已經财政緊缺,而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的陵墓又在緊張的修建中,自然沒有多餘的錢為同治帝好好建陵。
惠陵曆時三年才終于完成,然後同治帝與阿魯特氏合葬惠陵。我們知道後來民國時期,清皇陵的被盜時很嚴重的,即便是不怎麼起眼的惠陵也沒有成為特列,在同治帝和阿魯特氏被埋葬進惠陵半個多世紀以後,瘋狂的盜墓賊用現代化武器輕易就進了惠陵,自然不會對其中的寶物手下留情。
就在盜墓賊進入惠陵地宮的時候,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同治帝的屍骨已經腐爛,而阿魯特氏的遺體還儲存完好。說起來兩人去世的時間差不多,又是同時被擡進惠陵的,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這很可能和兩人的死亡原因有關系。
雖說兩人都是非正常死亡,但是同治帝是得了病,不管是天花還是那種不好的病,總之,他去世之後,遺體就開始潰爛了,雖然這些皇室之人在死後都會進行某些防腐處理,但是已經潰爛的遺體無論怎麼防腐都是防不住的。而阿魯特氏是自殺,要麼吞金,要麼絕食,無論是哪一種,都在一定程度上讓遺體不容易腐爛,再進行一定的防腐處理後,就會儲存很久。
是以若幹年後,兩人的遺體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同治的遺體,盜墓賊們懶得看一眼,畢竟都已經腐爛了,不值得一看,而阿魯特氏的遺體就不一樣了。盜墓賊進入地宮之後争搶阿魯特氏的遺體,倒不是欣賞她的儀容,其實純粹是為了阿魯特氏身邊甚至身上的珠寶,畢竟棺椁中有很多珍寶陪着阿魯特氏。
而且關于阿魯特氏吞金而亡的傳說一直在流傳,盜墓賊們自然也知道這個傳說,自然想要看看阿魯特氏的肚子裡是不是真的有金子。那可是金子啊,于是他們都争搶着去看阿魯特氏的遺體,如有必要,他們是會從皇後阿魯特氏肚子裡取出那金子的。當然,具體的盜掘過程我們不得而知,隻知道惠陵裡面的珍寶已經被盜掘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