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2月,成都地鐵三号線建設中,在天回鎮工地發現了一處西漢墓葬,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随即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在對2号墓進行清理時,考古人員在墓室北面底部的淤泥中,發現了4部織機模型。它們形态清晰、結構複雜,部件上還殘存着絲線和染料。
經相關絲綢織造專家辨認,這4台織機分為兩個類型,一是滑框型一勾多綜提花織機模型,一個則是連杆型一勾多綜提花織機模型。完整的西漢提花織機模型,在全國是首次發現。而在織機的四周,還有數尊織機俑,姿态各異,似乎正在進行不同的工序操作。
▲2013年成都老官山織機模型出土情況
老官山織機的出土,引來了學術界的巨大關注。根據史料記載,蜀錦擁有“天下母錦”的美譽。揚雄在《蜀都賦》中就曾以“爾乃其人,自造奇錦……發文揚彩,傳代無窮”,贊頌蜀錦鮮豔華麗,品種繁多。但成都地區因為氣候濕潤的原因,從未出土過這個時期的織錦。新疆博物館鎮館之寶的“五星出東方”漢晉織錦,出土時也曾有很多學者推測是蜀地制造的錦,但也無法找到更多的證據支援。蜀地織錦的諸多細節,還需要更多材料加以豐富完善。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紋樣及文字複原
轉折點就發生在老官山出土的織機模型之上。專家們經過深入研究,确認它們屬于提花織機。而提花織機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它可以通過上萬根絲線,為織機編制并存儲一部類似現代計算機的“二進制”編碼。勞工在紡織時的“選綜”,就相當于對花紋進行程式設計,最終織出有圖案的錦緞。
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是,老官山漢墓織機模型的程式設計方式還不止一個:滑框和連杆兩種技術手段,織出的花紋出格當有所不同。“是以,當老官山漢墓織機出土後,學術界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幾部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提花織機,實證了蜀錦作為“天下母錦”的名不虛傳。在此之前,我國考古出土過漢代織物而無工具,此次考古發現對于中國紡織史、中國科技史都有重要意義。它們是傳統智慧的象征, 佐證了中國織造技術在世紀紡織史上的領先地位。
老官山漢墓織機的織造技藝究竟如何歎為觀止?2013年,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開始嘗試以其為基礎複原漢代勾綜式提花機。3年後,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家用複原出的織機複制出了“五星出東方”織錦。
在文物出土後的20多年裡,人們複制出了它的紋飾,但大部分的密度都達不到文物原樣。令人振奮的是,以老官山漢墓織機模型技術進行複制以後,五星錦終于在一年多以後穿越時空,重制華麗。
從老官山漢墓織機模型的出土,到該織機技術複制出了五星錦,一個個考古發現和學術成果,都在指向蜀錦織造技術曾經引領全國。
根據成都出土漢碑的記載,兩漢時期成都“列備五都”,是全國五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漆器和織錦是最重要的兩類特色手工制品。文獻還記載,漢唐時期的四川成都是中國絲綢最大的供給地之一。雖然現在學術界認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安,但其中絲織品的主要來源就在四川。
老官山漢墓織機模型的出土,重塑了四川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四川的蜀錦與絲綢産品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絲綢之路的主線要與四川、成都相連接配接,其重要的起點地位不可替代。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注明“來源:成都方志”。
編輯:南波萬
校對:汪 洋 李勝利
監制:毛聲文
稽核:趙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