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衆望新聞訊(本網記者 應騰)你知道貴州出土體量最大,時代最早的青銅器長什麼樣嗎?考古成果首次與觀衆見面,快來貴博開眼界!
近日,正在貴州省博物館7号展廳展出的“多元一體入華夏:會稽與牂柯青銅文物展”,彙聚江蘇鎮江博物館、貴州省博物館共204件(套)青銅文物。

該展在宣傳設計上,還融入了貴州少數民族卡通元素
特别的是,貴州體量最大,時代最早,從未公開展覽的青銅器——青銅锛,也在此次展覽中亮相。這也是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04年在雞公山遺址将其發掘出土後,首次與觀衆正式見面。
貴州出土時代最早青銅器亮相該展
夏商周三代,中國青銅文明繁盛。商末周初,青銅文化向長江流域傳播。江南會稽和牂柯故地先民吸收中原青銅技藝,鑄造的裝飾器、農具、禮器、兵器、車馬器,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性青銅文化。
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貴州的青銅文明從哪個時代開始?
在貴州出土的青銅器中,時代最早的是哪一件?
發現這些青銅器的遺址,揭開了怎樣的地域性考古學文化?憑什麼拿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跟張合榮一起追尋貴州青銅之光
來!跟随威甯中水遺址考古領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合榮,一起追尋貴州青銅之光!
手镯和锛
這是貴州時代最早的青銅器
這件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的文物,是一件銅手镯殘件,出土于1984年畢節青場瓦窯遺址。來自商周時期的它,是貴州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青銅器。
商周時期銅手镯(殘件)
時隔20年,威甯中水遺址考古隊在雞公山山頂一處祭祀坑内,發掘出土和銅手镯同時期的青銅器——銅锛。這是目前貴州體量最大,時代最早的青銅器。
商周時期銅锛,首次以考古成果的方式,與大衆見面
在木工業,有“三斧不如一锛”的說法。從新石器時代的玉锛、石锛,再到青銅時代的青銅锛,锛是原始農業中的主要生産工具。
“這件銅锛的鑄造方法很原始,主要采用熱鍛冷處理,銅锛上還留有明顯的鍛打痕迹。”張合榮介紹,這件銅锛主要成分是天然紅銅,并含有少量的雜質,雖然鑄造技術和同時期相比稍顯落後,但代表貴州已進入青銅器使用的初始階段。
這件青銅锛的主要成分為天然紅銅
“兩件青銅器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對雲貴高原青銅文化面貌,特别是貴州青銅文化的認識,對研究多元一體的中國古代青銅文明提供佐證。”張合榮說。
山頂祭祀遺址
開創全新考古學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青銅器外,雞公山遺址還出土大量典型陶器組合細頸瓶、折沿罐、單耳帶流杯、高領深腹大罐、雙耳帶流盆等遺物。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貴州商周時期考古的空白,對研究夜郎文化來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時,以雞公山為典型遺址命名的地域性考古學文化——“雞公山文化”是貴州在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青銅時代考古遺存中,首次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雞公山遺址發掘現場(圖: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外,威甯中水發掘的雞公山遺址、營盤山遺址、紅營盤墓地和銀子壇墓地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類型遺存,可建立起滇東黔西地區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的年代架構和演進序列。
雞公山遺址内出土陶器(圖: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全新的地域性考古學文化且時代延續性強,威甯中水考古的重大發現,使該遺址高票入選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從青銅器切入
看中華文明的相容并蓄
“目前的考古發現佐證,在距今4000至3000年,貴州已吸收中原青銅技藝,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張合榮表示,中華文明的特質是相容并蓄,以青銅為例,中國古代文明就是在交流和激蕩中,逐漸生發出自身的面貌。
雖為殘件,但銅手镯的發掘出土具有重大意義
如果你去到“多元一體入華夏:會稽與牂柯青銅文物展”,不妨試着從考古學角度看兩地204件套青銅器,或許能從器物的細枝末節中,對“在文化差異和沖突下,民族文化是如何互相交融和整合”有着更為有趣、深度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