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域小部落成大唐“保護神”,并締造三大王朝,最終為何走向消亡

在唐末五代的曆史舞台上,有一支強悍的異族力量曾發揮過決定性的作用,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卻被視為大唐的“保護神”,并親手締造了三大中原王朝,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異族,便是沙陀。

沙陀本名處月,并非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隸屬于西突厥的小部落。處月部落在唐太宗年間居住在今天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天山山脈東部巴裡坤一帶,因境内有大沙漠,是以俗稱為沙陀。後世因其俗稱來指代處月部落,反而使其本名漸漸為人淡忘。

西域小部落成大唐“保護神”,并締造三大王朝,最終為何走向消亡

沙陀兵雖然人數少,但以彪悍善戰著稱

沙陀,西突厥别部處月種也...處月居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雲。見《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用兵西突厥,在征服處月部落後,在其故地設金滿﹑沙陀二羁縻州。沙陀雖然部衆人數很少,但全是精于騎射的勇士,自從附唐後,屢次受其驅使作戰。武則天在位時,其酋長沙陀金山因參與征伐鐵勒等部有功,還曾被授予金滿州都督的職務。

沙陀内附百餘年時間後,中原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河西唐軍主力東調、防務空虛的機會,接連攻陷安西四鎮(碎葉、龜茲、于阗、疏勒),并征服沙陀部。吐蕃久聞沙陀兵剽悍,是以将其編入軍隊系列中,每次出征作戰時,必讓沙陀騎兵打前鋒(“吐蕃寇邊,常以沙陀為前鋒。”引文同上)。

西域小部落成大唐“保護神”,并締造三大王朝,最終為何走向消亡

沙陀被吐蕃征服後,其軍隊被當做前鋒使用

然而吐蕃雖然倚重沙陀兵,但對其部衆卻是無比酷虐,漸漸地便引起沙陀的反抗。吐蕃征服沙陀後,起初将其由故地遷往甘州,後又準備将其遷往黃河以西苦寒之地。酋長朱邪盡忠及其子朱邪執宜不甘心坐以待斃,且恥于做吐蕃的臣民,遂于元和三年(808年)率部衆三萬落重歸唐朝。

沙陀東返之途充滿了驚心動魄,一路上遭遇吐蕃大軍的重重圍堵,損失極其慘重,甚至連朱邪盡忠也戰死于沙場。可盡管如此,強烈的求生欲還是支撐着沙陀人殺出重圍,回歸大唐懷抱。而等到他們艱難地抵達靈州邊境時,所剩部衆不到總數的1/3,其中能作戰的,僅有兩千名步兵、七百騎兵而已,實在是過于慘烈。

元和三年,悉衆三萬落循烏德鞬山而東。吐蕃追之。行且戰,旁洮水,奏石門,轉鬥不解,部衆略盡,盡忠死之。執宜裒瘢傷,士裁二千,騎七百,雜畜橐它千計,款靈州塞。引文同上。

西域小部落成大唐“保護神”,并締造三大王朝,最終為何走向消亡

沙陀以極為慘重的代價,才艱難返唐

沙陀殘衆東歸唐朝後,被靈鹽節度使範希朝安置在鹽州。之後,流散于各處的沙陀相繼還部,使得沙陀的勢力逐漸增強。範希朝調任河東節度使時,又将沙陀部遷往河東,并從其中挑選出1200多名尤其精悍的勇士充軍,号稱沙陀軍。此後,沙陀軍被用于外禦異族侵擾,内平藩鎮叛亂,成為唐朝軍隊系列中最強悍的雇傭兵團。

沙陀軍自從出現在中晚唐曆史舞台後,便參與了一系列戰事,無論是唐憲宗讨伐強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吳元濟,還是武宗對澤潞藩鎮劉稹用兵,抑或是宣宗出擊吐蕃﹑黨項﹑回鹘等戰事,無一例外都是由沙陀兵來打開“勝利之門”。

西域小部落成大唐“保護神”,并締造三大王朝,最終為何走向消亡

沙陀部首領李克用是唐末極重要的人物

自唐懿宗開始,民變四起,沙陀兵又協助唐軍讨平龐勳、黃巢之亂,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挽狂瀾于既倒,不斷地為大唐“續命”,堪稱唐朝最可信賴的“守護神”。當然,在四處征戰的同時,沙陀的實力呈幾何狀倍增,控制的地盤也不斷擴大,是以等到李克用擔任首領期間(因戰功被唐朝封為晉王、河東節度使),沙陀俨然已具備問鼎中原的實力。

朱溫滅唐後,與其勢若水火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毅然扛起光複大唐的旗幟,以河東一隅之地對抗朱溫父子占據的中原,鏖戰十餘載,終于以小吞大,完成滅梁興唐的偉業。此後二十餘年間(923-951年),中原興起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而其君主無一例外全是沙陀人,沙陀在中原的極盛期就此到來。

西域小部落成大唐“保護神”,并締造三大王朝,最終為何走向消亡

沙陀人建立的後唐疆域圖

然而沙陀人的輝煌短暫易逝,彪悍勇武的戰士一旦下馬坐享榮華,銳氣盡消隻是早晚之事,再加上跟漢人的大規模通婚、四散各地的稀釋,漸漸地便不複當年之勇。是以等到漢人王朝後周建立後,沙陀人的影響便一天不如一天,終于在北宋初年被漢人同化,消失于曆史的長河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