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素以孝順著稱的康熙,對于祖母的身後事,為何遲遲難下決斷?

關于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想必所有人都不會陌生,這個在清朝曆史上舉足輕重的女人,曆經三帝(太宗、世祖、聖祖),輔佐了兩位幼主(順治、康熙),對清朝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不可磨滅的影響。當然,除了這些輝煌的背後,也留下“37年暫安奉殿”的不解之謎,值得我們深思。

素以孝順著稱的康熙,對于祖母的身後事,為何遲遲難下決斷?

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朝服像

一、手握重權不擅專,一代賢後實至名歸

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女,孝端皇後侄也。天命十年二月,來歸。崇德元年,封永福宮莊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後。

出生于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的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來自于蒙古科爾沁部落的貴族家庭,其父是貝勒寨桑。姑姑哲哲在她2歲時(1614年四月)嫁給了皇太極,11年後(1625年【天命十年】),13歲的布木布泰也嫁給了比自己大21歲的皇太極。在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号為清之後,布木布泰被封為永福宮莊妃,一生為皇太極誕育了一子三女。

1643年(崇德八年),52歲的皇太極猝然駕崩,在兩股勢力(多爾衮與豪格)僵持之下,最終采取折中的辦法立時年僅6歲的皇九子福臨為帝,而布木布泰以嗣皇帝生母的身份從大行皇帝的妃嫔變成了當朝的皇太後。八月二十六在盛京笃恭殿舉行了登基大典,以翌年為順治元年。

素以孝順著稱的康熙,對于祖母的身後事,為何遲遲難下決斷?

皇太極畫像

孝莊被稱為一代賢後,實至名歸。從1643年(崇德八年)順治繼位開始,她手握大權不擅專,即使因皇帝年幼也從未行過垂簾聽政之舉,而且在作風上,布木布泰力倡節儉,即使身處盛世依舊樸素40餘年,這也是為何她能在後世曆代皇帝中有着極高的威望且心存無比敬仰之情。但正是如此德高望重的孝莊,卻在身後得來長達37年的暫安于奉殿的結局,實在令人難以了解。

二、坊間傳聞不攻自破

關于孝莊棺椁為何會停靈如此長時間的問題,留下了許多有趣又無厘頭的說法。之是以說有趣,是因為這些傳聞充滿了戲谑的意味,而同時無厘頭則表明一切毫無根據可言,不攻自破。

素以孝順著稱的康熙,對于祖母的身後事,為何遲遲難下決斷?

孝莊皇後劇照

第一種說法就是孝莊因下嫁多爾衮愧對皇太極,是以在自己無顔與皇太極合葬的同時,又讓後世皇帝對她頗有微詞進而使自己去世後遲遲未能下葬;第二種說法,是當年孝莊在去世之後,在金棺運往昭陵(皇太極陵寝)途中路經昌瑞山(東陵)附近時,由于金棺突然沉重異常導緻杠夫寸步難行,在當晚孝莊便托夢給孫子,讓将自己葬在現今之處。

第二種顯然充滿了神靈之說,不足為信。第一種,直到現今,關于孝莊是否真的下嫁多爾衮都還未有定論,況且還有諸多證據表明此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其一,孝莊的神牌位于皇太極神牌旁側,共同升祔太廟供後世朝拜;其二,布木布泰的谥号為“孝莊文皇後”,文取自皇太極的“太宗文皇帝”之谥,是嚴格按照祔帝廟谥之法來定的,故其地位顯然是受到後世皇帝承認的;其三,在雍正初年為其所定的後陵名為“昭西陵”,是與沈陽皇太極的昭陵遙相呼應一套系統,地位正統一目了然。

素以孝順著稱的康熙,對于祖母的身後事,為何遲遲難下決斷?

清昭陵

三、孝莊不祔葬昭陵的真實原因,源于主觀

那麼孝莊究竟為何沒有祔葬昭陵,其實根源不在于清朝所定的兆葬之法,而在于她的主觀意圖。

有清一代,兆葬之法從原先的火葬到入關後開始漸漸效仿和融合漢式葬法,經曆了幾次比較大的變革,其中一條非常明顯的支線便是關于皇後是否單獨建陵的話題。

在康熙朝(1662年)之前,清朝的皇後是嚴格按照漢式兆葬之法必須與皇帝合葬的,也就意味着不論她是否去世在皇帝之前,都應當與皇帝一同葬入帝陵地宮,簡而言之就是不予單獨建陵,這一制度直到康熙帝為養母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第二任皇後)入葬時才被打破。如此,孝惠皇後的孝東陵便成為了清朝第一座單獨建立的後陵,當然必須具備皇後在皇帝之後去世且已為皇太後之身的條件。

素以孝順著稱的康熙,對于祖母的身後事,為何遲遲難下決斷?

清朝七座後陵營修用時統計表

按照正常了解,以時間為軸,從孝東陵開創先例之後,後面再有符合條件的,都應當單獨建陵。孝惠皇後去世于1717年(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初六,而此時孝莊已經去世了29年(1688年1月27日【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但由于其未能遲遲入葬是以直到孝惠皇後入葬之時她還是暫安于奉殿,如果按照入葬時間來講,為孝莊單獨建陵仿佛說得過去。

但大家似乎忘了一點,那就是從輩分上講,孝莊在當時的輩分最高,是康熙帝的祖母。在那個特别注重尊卑有序的年代,凡事以輩分為先。是以孝莊即使要入葬,也應按照皇太極時的皇後葬法來定。根據其姑母孝端皇後的葬法(去世在皇太極之後【1649年四月十七】,但依舊與太宗合葬),孝莊也應祔葬昭陵地宮。但最終的結果是,她并沒有葬入昭陵,而是奉安在距離沈陽千裡之遙的遵化昌瑞山,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她當年留下的一道遺訓。

素以孝順著稱的康熙,對于祖母的身後事,為何遲遲難下決斷?

孝莊皇後雕像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于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布木布泰的這道遺訓,主要分為了兩大部分,第一點明自己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是“太宗文皇帝安奉已久、故卑不動尊”,第二說明了自己對未來葬所的理想目标——昌瑞山,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她想長久陪伴于兒子和孫子身側,“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實際這樣想也是沒錯的,因為在孝莊76年的一生中,有51年就是與兒孫一起度過的,占據了所有時光的三分之二。

四、康熙不為祖母及時入葬究竟為哪般

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子時,“入關第一帝”順治駕崩于養心殿,年僅24歲。兩天後年僅8歲的皇三子玄烨于太和殿登基繼位,以翌年為康熙元年。因康熙年幼,不僅有四位輔政大臣輔佐,而且時年49歲的布木布泰也由太後的身份升為了太皇太後同樣擔起了輔佐重任。在康熙的眼中,對這位祖母十分尊敬,而布木布泰也盡心竭力地将教育孫皇帝一事放在首位。

也正因康熙對祖母的崇敬有加,是以對于祖母的遺訓他自然是言聽計從。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孝莊去世後,由于祖母生前未營修陵寝,是以康熙便安排專人在昌瑞山附近先為祖母蔔擇到一處福地作為暫時停靈之處,稱之為“暫安奉殿”。

素以孝順著稱的康熙,對于祖母的身後事,為何遲遲難下決斷?

康熙帝畫像

在康熙的時刻關注之下,奉殿工程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營修完成,不僅得益于抽調了所有能工巧匠加班加點,而且将祖母生前所居的寝宮内新殿全部拆除遷移到奉殿重新修建,處處展現這位孝孫的心意。這一年的四月初七,康熙帝親自護送祖母梓宮前往奉殿奉安。按照正常流程,暫安奉殿隻起到暫時安厝之意,孝莊皇後終究還是要入葬地宮之内的,但令所有人都訝異的是,終康熙一朝,此事都未能得到解決,顯然與康熙平素孝順備至的風格嚴重不符。

其實,在為祖母營修陵寝一事上,不是康熙不願意加快進度,實則有難言之隐。

第一,昌瑞山皇陵以順治帝孝陵為主陵,這是早已定下的事實,所有後續建立的陵寝都應當建于孝陵東西兩側,呈“衆星拱衛”之局,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孝莊的陵寝也建在昌瑞山皇陵範圍之内,顯然違背了“尊卑有序”的原則,要知道她可是主陵順治帝的生母,是當時輩分最高之人。不僅如此,在後世皇帝谒陵一事上,必須嚴格按照尊卑次序拜谒。孝陵已為主陵,而比它輩分更高的孝莊陵寝隻有放在昌瑞山皇陵之外,才能符合尊卑有序的法則。

素以孝順著稱的康熙,對于祖母的身後事,為何遲遲難下決斷?

建在清東陵風水牆之外以東的昭西陵

第二,雖然孝莊皇後在遺訓中有意要長伴于子孫身側,于情可感天地,但于理還是站不住腳。畢竟她是皇太極的後妃,與太宗皇帝同屬一脈,是以即使要單獨建陵,也應建在沈陽昭陵附近,入葬于昌瑞山實際上還是有違傳統兆葬之法的,是以,這也是為何康熙隻是同意将祖母暫安于昌瑞山,而實際入葬卻遲遲未定。

史海君說:

是以,并非是康熙不願意,而是實在沒有一個兩全其美之法,既能滿足祖母生前所願也可符合傳統兆葬之法。恰恰因為對祖母的崇敬有加,才讓他顧慮重重,最終直到自己去世都未能完成此項重任。

所幸,在其子雍正繼位後,将此事早早完成。1724年(雍正二年)二月初五,雍正帝以曾祖母奉殿建立以來國家“曆數綿長、海宇乂安、子孫藩衍”為由,最終确定直接在奉殿原址建立後陵,九個月後,按照古法定曾祖母陵名為“昭西陵”,1725年(雍正三年)二月動工,十一月完工,僅用時九個月。同年十二月初十,在奉殿暫安長達37年的孝莊梓宮終于葬入了昭西陵地宮之内,終于實作了自己以及康熙的夙願。

參考資料:

《陵寝易知》

《清皇室四譜》

《昌瑞山萬年統志》

昭梿《嘯亭雜錄》

《世祖章皇帝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世祖本紀》、《清史稿.聖祖本紀》、《清史稿.世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版權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