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很多被稱為神童的人物、或者日後有大成就的人,往往在小時候就顯露出了和常人不同的聰慧、機靈。如果天資聰穎,再有家庭的後天培養,成材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有才的孩子連要生活費的方式都跟普通孩子不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講這樣一個故事。

黃雲鹄是晚清時期著名的學者,家學淵源。身為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的後人,黃雲鹄的一生也非常熱愛文學,從小,他就發奮苦讀、飽閱詩書,立志将來做個為國為民的精英。黃雲鹄出生于1819年,在鹹豐三年(1853年)考中了進士,開始步入仕途。
黃雲鹄擅長詩文,這一點比較像他的先祖,也像北宋時期的文豪蘇東坡;不過,他為官的态度卻比較像另一位北宋名臣包拯,因為不畏權貴、處事公正廉明,黃雲鹄獲得了百姓們的稱贊,大家都說他可以和包公媲美,紛紛稱他為“黃青天”。
可想而知,這樣一個人,家裡不會有多少積蓄。他雖然做到了清朝的二品大員,最終卻還是被排擠出京,職位越來越低,他幹脆辭職回到故鄉湖北蕲春縣,開始專門研究學問。但是家裡還是要吃飯,是以黃雲鹄又在友人的幫助下,去了外地教書,賺些錢财貼補家用。
再說黃雲鹄家裡,他的妻子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名叫黃侃。黃侃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被稱為“國學大師”,而這一切除了他恩師章太炎的影響,也跟父親黃雲鹄的言傳身教脫不了關系。黃侃繼承家學,小小年紀就文思靈活,聰慧出衆,愛好讀書。
那時候黃雲鹄不在家,母親一個人帶着小黃侃生活。有一次,黃雲鹄沒有及時寄錢回來,母親算了一下家裡的開支,覺得很有必要跟丈夫要一些錢才能撐下去,就讓黃侃代筆,給他父親寫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要生活費。而那個時候,黃侃還隻是一個7歲的孩童。
黃侃提筆構思了一會兒,把自己要說的話寫成了一首小詩,寄給了遠方的父親。再說那邊黃雲鹄收到這封信時,正好他的朋友、擔任山西布政使的王鼎丞就在旁邊,是以也看到了黃侃寫的這首小詩:“父作鹽梅令,家存淡泊風。調和天下計,杼軸任其空?”
王鼎丞一看大為驚奇,覺得這首詩寫得實在很妙,全篇沒有一個字提到錢,卻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迫不及待地問黃雲鹄,這首詩是誰寫的?黃雲鹄回答是自己犬子所作,王鼎丞贊歎不已,又問了黃侃的年紀,連連說他是個神童。
他當場就跟黃雲鹄提出,自己想把女兒王采蘅嫁給黃侃,因為“令郎有才,正為佳婿。”黃雲鹄當然欣然同意,于是兩家從故交變成了兒女親家,才7歲的黃侃,就用自己的才華折服了未來嶽父,不僅收獲了一名嬌妻,還順利要到了生活費,這樁趣事也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