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明朝和清朝,在大廈将傾之際,分别出現了嶽飛、袁崇煥和曾國藩,把他們譽為三個朝代的脊梁毫不為過。
一、嶽飛: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宋朝320年的曆史,是被少數民族鐵騎欺淩的曆史,而被欺淩最直接原因,是因為沒有東北和西北的邊陲草場,養不出彪悍的戰馬,是以,西夏、遼、金騎兵肆意長驅直入燒殺搶掠。
公元1005年,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換來了120年和平,南宋立國之後,金國彪悍的騎兵又來了。
但是,這次,他們碰到了一個讓他們作惡夢的對手,嶽飛。
嶽飛面對金國鐵騎,切中要害制定了一套戰法,其實很簡單,但非常有效,那就是組建大斧隊,砍馬腿。
砍馬腿,當然要等金國的騎兵到自己身邊後,才能有所動作,而且,随之而來的就是金國騎兵的長矛。是以,要想用這種戰術,士兵必須有非凡的勇氣,而且,這支隊伍有鋼鐵般的意志。
嶽飛做到了,1140年,嶽家軍将金兀術的三千鐵甲重裝騎兵打得落荒而逃,在野外作戰中,嶽家軍更是屢次擊敗金軍,成為南宋最有戰鬥力的部隊。
骁勇善戰的女真人于是流傳着一句話: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黃河以北的老百姓看到了“王師北定中原日”的希望。
就在嶽家軍準備北渡黃河之際,卻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繼而被殺害。
二、袁崇煥:抵抗滿清入侵的國之棟梁,擎天一柱。
明朝末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帝國,薩爾浒之戰、廣甯之戰、遼沈之戰,骁勇的女真人在努爾哈赤的率領下,連戰連捷,完全視幾十萬明軍為無物,席卷遼東70餘城。就在努爾哈赤豪情萬丈之際,卻在一個叫甯遠的小城吃癟了。
鎮守甯遠的就是袁崇煥,袁崇煥率領2萬守軍憑借堅城利炮,擊退了努爾哈赤八旗精兵五六萬人,最終讓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黯然退兵,數月後,憤懑的努爾哈赤憂郁而死。
接下來,袁崇煥的對手換成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皇太極率領八旗軍主力全員出動,苦戰20餘日,最後的決戰中,面對皇太極的精銳之師,袁崇煥率守軍與之短兵相接,奮力厮殺,最終,打敗皇太極。
皇太極兵敗甯遠後轉而攻擊錦州,最後仍是铩羽而歸。
袁崇煥的戰略戰術是堅壁清野,據守堅城,依靠先進的紅夷大炮,揚己之長避己之短,盡可能降低了後金八旗軍騎兵善于速戰的長處。孱弱的明軍得以一舉扭轉頹勢,以弱克強。
公元1630年8月,明朝這位擎天棟梁,四十六歲的袁崇煥被處以桀刑,被千刀萬剮,兄弟,妻子也被流放三千裡。
三、曾國藩:中興名臣,挽大清于危急。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1852年,因為母親去世,曾國藩在老家丁憂,此時的太平軍一路高歌猛進,幾乎控制了半壁江山。
曾國藩積極響應朝廷号召,組建了一直拖不跨、打不爛的湘軍。曾國藩從來都不是威風凜凜的戰神,屢敗屢戰是曾國藩和湘軍的代名詞,屢敗屢戰,不死不休,最終,曾國藩率領湘軍從失敗者挺了過來,包圍了南京,一舉取得最後勝利。
特别是天京之役,湘軍最多也就12萬人左右,而太平間随時可以召集五六十萬人。曾國藩采用最守拙的戰法,紮營壘,掘長壕長時間将太平軍圍困在南京,最終,太平軍因彈盡糧絕後兵敗。
可以說,沒有曾國藩,清朝滅亡要提前幾十年。
嶽飛、袁崇煥和曾國藩,完全稱得上是宋、明、清三朝的脊梁,但是命運卻截然不同,袁崇煥結局最慘,嶽飛次之,曾國藩卻得以善終。
為何曾國藩和嶽飛、袁崇煥有着截然不同的結局和下場。
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
準确定位自我,居功不自傲!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嶽飛無論怎麼精忠報國,都是為“趙”家王朝賣命,袁崇煥再怎麼骁勇,也是為“朱”家折騰。
但是,嶽飛和袁崇煥沒有意識到這點,戰功卓著的副産品就是居功自傲,二人犯了同樣的毛病,戰功越大越自我膨脹,将同僚不放在眼裡,将朝廷大臣不放在眼裡,甚至天真地認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少了自己地球轉不了。
曾國藩卻完全沒有嶽飛和袁崇煥的這種心态,湘軍攻陷南京後,卻拱手讓出了軍權,将湘軍完全交給了朝廷。此時的曾國藩是非常清醒的,俗話說得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自己充其量都是大清的工具而已。
嶽飛,自以為戰功卓著,不但不待見朝廷大臣,更是管起了皇帝的家事,連宋高宗準備選哪個兒子當繼承人都要過問。是以,嶽飛是一名善打仗的武将,但絕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袁崇煥更是如此,甯遠大捷,甯錦大捷後,自我膨脹到了極點,擅殺邊陲大将毛文龍,與曾經力挺自己的魏忠賢說翻臉就翻臉。最終,袁崇煥失去了皇帝的基本信任,加上魏忠賢背後搗鼓,最後落得個淩遲處死。
曾國藩、嶽飛和袁崇煥,同時朝廷重臣,國之脊梁,為何隻有曾國藩得以善終?看來,對待功名利祿,确實要有清醒的認識,時刻不能膨脹和糊塗,否則,小命都有可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