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古代,中華文明誕生出一套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具體而言,天是終極創造者和最高主宰者。它創造了世間一切事物,也決定着人的命運。天與人是同構的。天有五行,人有五髒;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明暗晝夜,人有睜眼閉眼;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天有陰陽剛柔,人有君臣男女。如此,自然同構。

既然同構,必定感應。是以,社會和諧,則風調雨順;民怨沸騰,則天崩地裂。因為天與人不但同構,而且相通。生命相通,道德相通,情感也相通。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天人同構,天人感應,天人相通,這就是古人建構的一套“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是以,如此世界觀下面,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間,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聯系起來。尤其各種天象,往往預兆什麼。

一般情況是王朝的初期,就是各種天降祥瑞,而王朝末年,就是各種天災。祥瑞預示着國泰民安,天災預示着距離亡國不遠了。中國曆史上的漢朝末期、唐朝末期、元朝末期、明朝末期,都有各種瘟疫、災難不斷,清朝也一樣。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清朝末期,瘟疫、蝗蟲災難、旱災、寒凍,接連不斷,最後被一場鼠疫送上了斷頭台,看來大清亡國早有預兆。

從鹹豐末年開始,大清國已經有多個省份出現災情,其中山東災情最嚴重。公元1860年,鹹豐十年,山東出現罕見的幹旱。山東峄縣是連歲荒歉,不光旱災,還有蝗蟲的襲擊,飛蝗蔽天,把田裡的農作物吃個精光。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旱災加上蝗災,屋漏又逢連夜雨,天氣高溫持續不斷,于是瘟疫迅速在人們中擴散,感染這次疫病的人死亡極其快速,一般一二天後就命歸黃泉。據說有些年輕力壯的人正在吃飯,手拿筷子想去挾菜,突然會倒在桌子上,言笑未終而一下子氣絕身亡。可見瘟疫是多麼嚴重。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瘟疫具有極高的傳染性,誰家隻要有一個人感染瘟疫,全家就會立馬感染,最後全家無一活口,十分凄慘。比如峄縣,因為瘟疫,最後成了一座空城。

接着是同治年間,大清國全國各地連續發生特大溫疫後,瘟疫持續不斷。如史載“五年五月,永昌大疫。六年二月,黃縣大疫。七月,曹縣大疫。九月,通州疫,泰安大疫。八年六月,甯遠、秦州大疫。七月,麻城大疫。九年秋,麻城大疫。冬,無極大疫。十年五月,孝義大疫。六月,麻城大疫。十一年夏,新城大疫,武昌縣大疫。”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繼而是光緒元年,北方各省陸續開始出現幹旱迹象,京師和河北從開春就顯示了災情。到秋後的時候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都出現了災情。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光緒二年,旱情加重,受災範圍也進一步擴大。以直隸、山東、河南為主要災區,北至遼甯、西至陝甘、南達蘇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廣袤旱區。同年,直隸地區因為旱災引發蝗災,當時蝗蟲遮天蔽日的把殘存的莊家吞噬精光。山西也好不到那裡去,也是“赤地千有餘裡,饑民至五六百萬之衆,大奇災,古所未見”。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光緒四年,旱災完了後,京師及直隸進入春寒災難,繼而連三的天災導緻糧食顆粒無收,瘟疫流行,死亡不計其數。

公元1892年,四川許多地方流行麻腳痧,也造成了嚴重的死亡。光緒二十八年六月,京津地區爆發霍亂,死亡超過一萬餘人。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到了清朝末年,年僅三歲的宣統皇帝上位,在位僅一年後,中國東北就發生了特大鼠疫。根據《東三省疫事報告書》,這場鼠疫的遇難人數為60468人,并直接導緻了交通停止,各行歇業,商業不振,加速了本已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的崩潰。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公元1910年10月25日,鼠疫首先從滿洲裡開始,随後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由北向南,沿着鐵路交通線爆發流行。從滿洲裡而哈爾濱而長春而吉林省城吉林。據有關記錄,“凡延近鐵路區城,逐漸波及”。面對鼠疫,清政府的态度是下令嚴防。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清政府此舉大失民心,最終1911年10月,爆發了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拉開了帷幕,随後各省随後紛紛響應宣布獨立,大清國迅速分崩離析。宣統皇帝于1912年2月12日宣告退位。這次鼠疫送走了清朝。

為什麼天災是古代王朝末路的象征?

大清亡國有預兆:瘟疫、蝗災、旱災接連發生,最後被一場鼠疫了結

因為古代屬于農業社會,一旦天災不斷,就會導緻糧食産量銳減。而作為農業社會的稅收征不上來,難以強軍和維持王朝官吏的安穩。另一方面,靠務農為生的大多數臣民饑荒不斷,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之下紛紛揭竿而起,導緻了聲勢浩大的起義。

朋友,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