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臣:銀子太多,國庫放不下了!皇帝回了8個字,世人稱頌上千年

在中國古代,每次王朝更疊之初,皇帝都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穩定江山,降服殘餘勢力;二是休養生息,恢複因戰亂導緻的經濟凋零,讓百姓安居樂業。開國皇帝不好當,既考驗對外開疆拓土之魄力,也考驗對内治理天下之才能,簡單來說,短時間可以讓朝廷富有,同時百姓也衣食無憂。在這方面,隋文帝楊堅自稱第二,估計無人敢稱第一。

楊堅本為北周外戚,女兒被封為皇後,他本人官居丞相,可以說權傾天下。從方式上來看,楊堅的帝王之路與趙匡胤頗為相似,大權在握,把小皇帝架空,然後不得不禅位。雖說不算太光彩,但從某方面說,避免了戰争和傷亡。公元581年,楊堅登基稱帝,定國号為“隋”,改年号為開皇。

大臣:銀子太多,國庫放不下了!皇帝回了8個字,世人稱頌上千年

自西晉末年,一直到隋朝建立,中間将近三百年的動蕩和戰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業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可謂是民生困苦、國庫空虛。為了改變這種狀态,楊堅平定陳朝後,完成了大一統,進而以富國為目标,推行輸籍法和均田制,削弱士族的實力,采取輕徭薄賦政策。

經過十餘年勵精圖治,隋朝經濟上了一個大台階,朝廷收入增加,各地糧倉裡儲藏大量糧食。衆所周知,漢朝曆經漢高祖和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才真正的富足。唐朝之是以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除了太宗、高宗和玄宗的努力,離不開隋朝當年留下的殷實家底。

再看明朝,朱元璋非常勤奮,幾乎從不休息,勤勤懇懇幹了幾十年,直至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明朝的經濟才繁榮起來。反觀隋朝,隋文帝楊堅隻用十年左右的努力,就締造了繁榮富庶的開皇之治,着實令人佩服。隋朝究竟有多富裕呢?列一組資料你就明白了。

大臣:銀子太多,國庫放不下了!皇帝回了8個字,世人稱頌上千年

《新唐書》記載:“仁壽末年,隋之府庫積累,得供五六十年。”意思是說,隋文帝晚年,國庫和個地方糧倉所積累的财富,哪怕往後一點都不發展,都足夠五六十年消耗。是以隋炀帝才有物力财力修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到處遊山玩水,以及三征高麗,即使如此,也沒有把隋文帝積攢的家底敗光。

隋朝滅亡二十年後,即貞觀十一年,禦史馬周在奏折中寫道:“隋家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京積布帛,王世充據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馬周身為禦史,不能說假話,也不敢說假話,顯而易見,隋朝留下的家底,滅亡二十年都還沒用完,富裕程度可見一斑。

大臣:銀子太多,國庫放不下了!皇帝回了8個字,世人稱頌上千年

《道德經》裡說:“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隋文帝被尊為聖人可汗,在他的治理下,使農耕文明達到輝煌時期,開創了短暫卻影響深遠的開皇盛世,自己卻非常節儉,從不奢侈浪費,體恤天下百姓。那麼問題來了,隋文帝對百姓究竟有多好呢?從下面一件事情中足以看出。

《隋書》:十二年,有司上言,庫藏皆滿。帝曰:“朕既薄賦于人,又大經賜用,何得爾也?”對曰:“用處常出,納處常入。略計每年賜用至數百萬段,曾無減損。”于是乃更辟左藏之院,構屋以受之。

翻譯成白話文可了解為:戶部的一位大臣,着急忙慌禀報,朝廷銀子太多,國庫已經堆滿了,沒有空餘的地方放置。隋文帝略顯納悶,賞賜功臣出手闊綽,從不會摳門,為何還有如此多的銀兩。大臣給出解釋,雖然花費多,但收入也不少,是以積累大量白銀。大臣提出另修國庫,用來存放财物。

大臣:銀子太多,國庫放不下了!皇帝回了8個字,世人稱頌上千年

俗話說,無論一個人多有錢,也不會嫌錢多,但隋文帝卻不這麼認為。聽完大臣的彙報,隋文帝思考片刻,而後回了8個字

:“甯積于人,無藏府庫。”

既然朝廷銀子多到放不下,不如繼續減免賦稅,讓百姓少繳稅,進而達到藏富于民的效果。短短8個字,展現了隋文帝體恤百姓之仁德之心,被世人稱頌上千年。

客觀來說,隋文帝是一位偉大的皇帝,盡管名氣不是太大,至少比不上唐太宗,但他的境界和胸懷,确實值得肯定。鮮為人知的是,國外對隋文帝的評價極高,在《影響人類曆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排在第八十二位,這個名次實至名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