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近日,網紅書店言幾又因深陷“關店潮”再次受到關注。在關停北京、西安等城市的部分門店後,言幾又又相繼關閉了深圳、廣州的多家門店。戰略調整中的言幾又或許已認識到:光靠“顔值”救不了實體書店,網紅書店不能僅僅停留在吸引消費者前來拍照“打卡”的階段,還得真正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經濟日報)
在傳統書店式微之際,網紅書店強勢崛起。新舊更疊,一度讓人滿懷期待。隻是很遺憾,随着一些頭部網紅書店的光速隕落,“實體書店”的出路再次變得迷茫,隐約又來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顔值救不了實體書店”,多麼痛的領悟。之于此,當局者後知後覺,其實不少局外人早已看穿。網紅書店人流量大,拍照打卡發朋友圈的多,但很多也就是“捧個人場”。熱鬧歸熱鬧,但轉化率極低。很多都網紅書店的,本質都屬于是“觀光者”,而不是“消費者”,更談不上是“讀書人”。他們消耗了書店的資源,“蹭了一波”,卻并沒有給書店帶來可觀的消費額。而這,是很多網紅書店難以為繼的直接原因。
而在此之前,很多新興書店一度自以為找到了“經營密碼”。其設想中的理想模式,就是以流量密碼來置換“财富密碼”。換而言之,就是以“精緻裝修”導流,以“周邊文創”“複合經營”來創收。然而實踐下來發現,所謂的“書店文創”賣得并不少,而至于說書店辦的沙龍、講座、會展等活動,更是“叫好不叫座”。時至今日,書店轉型的根本性問題并沒有很好的答案。也即,當書店不靠“賣書”過活,又能靠什麼?
在“讀書”尤其是“嚴肅閱讀”越發小衆的大背景下,“實體書店”一味網紅化、連鎖化,很可能是走歪了路。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小而美”的嵌入式書店,其主業已然變成了咖啡、奶茶等飲品;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簡素、冷淡風的“專門書店”。其政策堪稱返璞歸真,那就是“賣書”,吸引真正的閱讀者來買書。其核心競争力,就是高品質的選書和品控,進而與大衆書店形成差異化……
實體書店的出路,絕不是網紅化。某些網紅書店的折戟沉沙,更印證了一個颠撲不破的道理:從沒有萬能的商業模式,傳統書店并沒有通用的“整體轉型”方案,而隻能有賴于經營者的各自試錯、各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