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坊市制存在千年,到唐朝時,有何變化?

世人皆欽慕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商業化街市的盛景,又被影視劇中坊市所誤導,總認為曆史上的坊市,就該充滿着叫賣聲,甚至覺得盛極一時的唐朝,也定然毫不遜色,可事實絕非如此。

坊市制度,是指中國古代官府對城區規劃和市場管理的制度,亦稱市坊制。其實在西周時,便已開始處于萌芽狀态。“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春秋戰國時期,坊市制度逐漸形成,“匠人營國,方九裡,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而到唐朝時,便已呈現一派“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景象。唐朝坊市制,表面上看是對商業的集中和維護,實則是限制了商業的發展,将其拘泥于市這個封閉式的空間。

古代坊市制存在千年,到唐朝時,有何變化?

東市西市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曆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

長安城是唐朝時期最繁華的地界,是泱泱大國揚于世界的門面,它的面積約87平方公裡(包括唐代建立大明宮、西内苑、東内苑),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都城。

城内街道縱橫交錯,将分為星羅棋布的108坊,縱橫南北的朱雀大街與承天門大街如中軸線般,将長安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兩邊各有東西二市,這便是古代的商業中心。

東西二市商賈雲集,商号荟萃。

《長安志》中記載“萬年領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長安領朱雀門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東市南北居二坊之地,占地極廣,是唐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也是當時全國工商業貿易中心,還是中外各國進行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

位置又靠近西内太極宮、東内大明宮、南内興慶宮,是達觀顯貴之所。在故市内貨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

相比而言,西市遠離三内更加平民化,東市皆是琳琅滿目的珍品,而西市多為衣、燭、餅、藥等日常雜物的交易,故西市比東市要有人氣,被人稱為“金市”。故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東,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詩句。

且西市靠近絲綢之路,居于坊間的胡商,也樂于參與西市的交易,西市俨然已成了小型國際商貿場所。

古代坊市制存在千年,到唐朝時,有何變化?

坊市制度

唐朝坊市制将坊和市嚴格劃分開,高牆外,是氣派的街道成蔭的老樹,高牆内,則是層台累榭錯落有緻的房屋。坊内制度嚴格,唯有王公貴族和朝中大官才有資格将門對着大街開。也有些特殊的坊如平康坊,它主營業秦樓楚館,縱使在晚上,也會聽到才子佳人淺吟低唱。

因胡商聚集,故平康坊中也可見帶有異域風情的胡姬。坊内夜禁制度不嚴格,故夜晚時分,平康坊内紅燭高照,充斥着歡歌笑語。崇仁坊是住宿中心,此坊四通八達,西面是皇城,東南方向是東市,南面則是平康坊,自古便是趕考才子落腳之處。

長安城内雖繁華昌榮,其制度卻非常嚴格。

《唐會要》中記載:“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衆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钲三百聲而衆以散。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籬者,杖七十,侵壞者亦如之。”

中午時分,兩市擊鼓三百下,店鋪才能開始營業。日落前七刻,敲鑼三百下,店鋪必須關門,兩市大門随城門坊門一同關閉。

古代坊市制存在千年,到唐朝時,有何變化?

夜禁制度

唐朝夜禁制度針對三十八條主街道,若有人趁夜行亂,則會被武侯拘禁,施以刑罰。這看似嚴密的制度,卻忽略了百姓的應急性。

表面上看,百無一疏,實則給人帶來諸多不便,是以人們除了在東西二市交易之外,坊内交易也開始流行起來。唯有在正月十五上元節,才會允許夜遊兩市,故影視劇中多會出現小姐公子于鬧市中猜燈謎、放河燈這一景象。

唐朝坊市制不僅在時間上嚴格,在品質把控方面也嚴格調控。

《唐律疏議》中記載“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行濫、短狹而賣者,各杖六十;得利計贓重者,計利準盜竊論。販賣者,亦如之。”

由此,東西二市才得以繁榮昌盛。

古代坊市制存在千年,到唐朝時,有何變化?

坊市分開

唐朝坊市制将坊市嚴格分開,杜絕了流寇作亂的可能,極大地保障了百姓的安全,可坊市制也存在其不足。坊市規格完全按城市階層劃分。

《唐會要》中記載:唐朝前期規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可此項規定,卻忽略了百姓的實質需求,幹擾了居民交易的權力。

長安有108坊,極盡繁華,但沙洲卻僅僅有四坊,這樣的不平等性,極易加重百姓的不滿,且坊市制讓百姓脫離商品,阻礙了商業的發展,讓無數商人有苦難言,故宋朝時期,便将坊市制廢除了。

古代坊市制存在千年,到唐朝時,有何變化?

唐朝坊市制雖有缺點,卻是千百年傳承而來,于當時而言,它保障了城内安全,讓雞鳴狗盜之徒,無所遁形,也是精華之所在。

可随着曆史發展,它越發不适應新的潮流,甚至說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故隻能被當做糟粕剔除。

參考文獻:《中國風俗通史隋唐》《唐會要》《唐律疏議》《長安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