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統治元年,以陳勝和吳廣為核心的農民起義軍,打響了反對秦朝暴政的第一槍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

這一句震古爍今的豪言壯語,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起義浪潮。這也就是《陳涉世家》中所記載的

大澤鄉起義

“二世元年七月,發闾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這其實就是秦律中一條比較嚴苛的律法,奉秦朝統治者征召的農民必須如期到達,一旦錯過了征召日期就有性命之憂。而陳勝吳廣以及其他900餘名農民,就是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的前提下,為了能夠活命才被迫發動起義。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發生在秦朝末末年的大澤鄉起義,既有曆史的偶然性也存在一定必然性。所謂偶然性,其實主要指的是陳勝、吳廣等人,在受朝廷征召的過程中遇到了連綿不絕的大雨,在這種前提下就很容易誤期,而誤期之後按照秦律需要處斬,這其實就是大澤鄉起義的偶然性。

而之是以說大澤鄉起義有必然性,其實指的就是當時秦朝二世暴政讓老百姓怨聲載道,再加上秦朝以法家治國的理念,不斷在統治過程中施以嚴峻的酷法,尤其是在修秦長城和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宮時,不斷征調老百姓做苦力而導緻農業生産受到影響,在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餓死的老百姓不計其數。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這其實也為大澤鄉起義提供了必然的曆史條件。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基礎上,秦朝末年規模最大、組織性最強、破壞力極高的大澤鄉起義應運而生。

一、秦末大澤鄉起義的原因和背景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那些稱王侯拜将相的人,難道就比我們高貴嗎?這是一種源自農民思想中最初的反抗意識,而正是這種原始的反抗意思,為大澤鄉起義的上司者陳勝、吳廣埋下了最初的“革命”火種。

西漢史官司馬遷在《陳涉世家》中,曾有過一段這樣的描寫,“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辍耕之壟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陳勝還在當農民的時候就不滿足現狀,希望能夠有一天自己可以富貴并幫助鄉鄰。但是他這種想法随即受到了鄉鄰的取笑“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但這對于胸懷大志的陳勝來說并沒有氣餒,“嗟乎!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你一個小小的麻雀怎麼能和我這樣的鴻鹄相提并論呢。

陳勝和吳廣生活在前秦二世統治時期,當秦二世即位之後就開始從全國征調農夫以及囚犯,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修造造秦始皇陵。按照當時的秦朝律法來看,受到征調的農民和求發皆不得誤期,否則都将依照秦律處死。陳勝、吳廣就是幾十萬受到征召的農民之一,但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突降大雨并且久而為停。

“發闾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在這種天災人禍的嚴峻形勢之下,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大概意思就是等死不如起義,雖然起義也是死但死得其所。在這種前提和背景下,秦末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在陳勝、吳廣的組織之下開始了。

二、秦末農民起義的動員和宣傳

秦二世當政時期,由于趙高擅權而秦二世又混用無能,是以當時秦朝的社會沖突非常劇烈,秦始皇陵尚未修造完成之時,秦二世又要繼續建造阿房宮。據統計當時秦國人口不過二千萬,但被陸續征召征修皇陵、築長城、守嶺南、建阿房宮的人大約有2-3百萬人。在衆多受征召的老百姓中不乏老幼和婦女。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不僅老百姓怨聲載道而且很多反秦勢力也都在逐漸醞釀。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陳勝、吳廣在發動大澤鄉起義之前,曾利用自然現象即“會天大雨,道不通”作為起義的由頭,然後又利用秦朝嚴苛的律法“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作為依據,并加上當時老百姓對秦朝暴政的怨恨作為“人和”契機,再加上當時大澤鄉的實際地理環境即“地利”為依托,為秦末農民起義奠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輿論基礎。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利用人們對秦朝太子公子扶蘇的情感,以及項燕的“楚雖一戶,亡秦必楚”的毒誓,“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大澤鄉起義制造了合理的輿論宣傳。“将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從這裡可以看出三秦之民皆支援陳勝吳廣發動起義。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同時還利用了當時人們的迷信思想,采用占蔔的方法為起義尋找思想基礎,“吳廣以為然。乃行蔔。蔔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蔔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衆耳。’”

為了讓人們足以相信并支援二人的上司地位,随之陳勝吳廣又自編自導了一出“丹書魚腹”的好戲。将寫有“陳勝王”的丹書置于魚腹之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吳廣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至此陳勝吳廣為發動大澤鄉精心設計的輿論宣傳告以成功。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三、秦末大澤鄉起義的曆史影響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這句傳揚了幾千載的豪言壯語,不但具有樸素的農民起義精神,同時還展現了當時大澤鄉起義的精神力量。憑什麼别人能夠封侯拜相?而農民隻能耕田種地還要遭受諸多壓迫。

秦末農民起義是有秦以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有信仰和口号的起義,縱觀我國曆史中的多次農民起義,唯有大澤鄉起義既有戰前準備又有合理輿論造勢,雖然最後的結果是被秦朝軍隊鎮壓,但這次起義開啟了反對秦朝暴政的先河,為之後的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都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曆史經驗和戰争案例。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陳勝、吳廣所上司的秦末農民起義最後失敗,其實與二人的自身因素有很大關系。首先二人的政體思想以及戰争經驗不足,同時,在起義取得一定成績之後開始貪功,并且講究享受、不思進取。

這其實也是農民起義的共同特點,因為他們沒有強有力的統一思想和鑒定的信仰。再加上上司者自身的諸多問題,都會導緻這場秦末農民起義不斷向失敗的深淵滑去。這場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起義,為後續的起義軍提供了可以參考的藍本,但陳勝、吳廣在起義取得初步陳功之時,開始互相猜忌到最後陳勝下令斬殺吳廣,其實都完全符合古代農民起義的基本特色。

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為切入點,淺談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四、結語

秦二世元年的大澤鄉起義,是古代中國曆史上首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澤鄉起義可謂開創了農民起義的先河。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之下,陳勝、吳廣二人弄夠一農民的角度,去考慮社會現實問題并最終揭竿而起開始“革命”,這種精神确實值得後人學習。這次起義從根源上動搖了秦朝統治,在中國農民起義史上占有無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晃福林:《關于“王侯将相甯有種乎”》,載《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

2.《詩經·商煩·玄鳥》

3.《史記·殷本紀》

4.《史記·秦本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