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軍閥張作霖,死後多年才被埋葬,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張作霖死後多年,屍體一直停放在沈陽郊外的珠林寺,一直等到1932年(也就是張作霖死後9年),屍體無法再放了,再放就沒了。

多虧自己曾經的拜把子兄弟僞滿國的總理大臣(大漢奸)張景惠的周旋,最終入葬錦縣(今淩海市)驿馬房,算是和自己的原配老婆團聚了。隻可惜臨終前兒女均不在,竟然是外甥吳廷奎給自己打幡摔瓦。

東北軍閥張作霖,死後多年才被埋葬,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之是以落到這個結局,主要原因還在于張作霖自己。

因為張作霖出身比較貧苦,祖上沒什麼家業,是以黑山的祖墳選址沒什麼講究。等到張作霖發達了之後,經風水先生指點,他認識到了“風水”的重要性。舊社會人們喜歡講風水,認為祖墳的風水好,後代的命數就好。

是以民國2年(1913年)張作霖原配趙春桂(張學良母親)病逝于新民之後,當地士紳為了巴結張作霖願意捐獻墳地,張作霖就選了驿馬房,就因為這座墓地的西面正對着三座山,分别叫馬鞍山、印山和猴山,暗合古人“馬上封侯”、“封侯挂印”的寓意。張作霖就把趙春桂埋在這驿馬房,後來又把自己的老娘給遷了過來。

但是等到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的時候,他認為驿馬房的風水隻能保自己“封侯挂印”,已經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了。

東北軍閥張作霖,死後多年才被埋葬,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是以又開始張羅其他的風水寶地,選中了撫順章黨附近選了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也就是後來的“元帥林”。之是以叫“元帥林”而不是“元帥陵”,有個掌故,張學良說:“皇帝墓稱陵,我父親是安國大元帥,就叫元帥林吧!”。可見張學良是一個沒有帝王思想的人。

“元帥林”規格可謂相當高,因為張作霖認為自己此刻已經是天子了,是以修建标準必須按照帝王陵的标準來。但是張作霖還是比較謙虛的,知道自己的大元帥含金量不算高,是以他參照的是清昭陵(皇太極陵墓)的規格。

但是誰曾想皇姑屯事件爆發後,張作霖被炸死了。前後從選址到開工,還不到一年時間,是以“停靈待葬”是必須的了。

東北軍閥張作霖,死後多年才被埋葬,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康熙還給孝莊停了37年靈呢。是以張學良聽從了别人的建議,把屍體停放在沈陽郊外的珠林寺,然後繼續修陵。

因為出于籠絡東北人心,樹立張學良聲望的需要。這個張作霖生前定下的規格,大家都是不能違反。是以這個陵修了3年多将近4年的時候,仍然隻修了一半,可見這個規模之大,耗費之甚。

然而悲劇再一次發生,那就是發生了“9.18事變”。張學良是以徹底離開了東北。“元帥林”是以停建了。

張學良是無法盡孝了,如果想盡孝就隻能打敗日本人重新回東北。是以張作霖下葬這個事情就丢給了日本人。

是以當張景惠提出了要讓張作霖入土為安的時候,日本人也就同意了。但是如何入葬這就成了一個大麻煩。日本人是鐵定不會出錢給張作霖繼續修墓,讓群眾繼續懷念張作霖的;但是礙于東北曾經是張作霖的地盤,還有很多張作霖的部下故舊,是以日本人怕犯衆怒,也不敢把張作霖的屍體草草埋掉。是以這事就僵持不下了。

東北軍閥張作霖,死後多年才被埋葬,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張景惠最終提出了一個方案,把張作霖下葬到錦縣驿馬房,和他老婆葬到一塊去吧。

錦縣那地方相對較偏,舉行一個不大不小的葬禮,既不轟動,也不算太潦草,這樣各方面都說得過去。日本人最終同意了這個方案。

但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親人下葬時,要親兒子打幡摔瓦,但是張家的後人沒一個在東北的。話說誰又敢呆在東北啊?就算日本人邀請他們回去歸葬自己的父親,他們也不敢回去啊。是以最終這個摔孝子盆的,是張作霖的外甥吳廷奎。

其實作在我們看到的驿馬房的張作霖和趙春桂的墳墓,也是建國後重新修複的,原來的早就毀于戰火了。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東北軍閥張作霖,死後多年才被埋葬,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