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王朝》中,康熙想将皇位傳給雍正,誰才是最先知道的人呢?

如果抛開邬思道的“神仙光環”,那麼最有可能最先知道康熙想法的人,便是張廷玉了。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可以說是開了挂的存在,對于康熙的心思和想法,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可是按照邬思道的角度,他第一次提出康熙有可能要立雍正為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已經到了後來的“舉薦大将軍王”的時候了。

而張廷玉實際上在“百官推舉新太子”的時候,就已經察覺到了康熙皇帝對于雍正的認可與信任。

康熙在熱河廢黜了皇太子胤礽,回京之後馬上下旨,要求文武百官推舉新的儲君人選,就在朝堂之上的幾乎所有官員,包括佟國維、馬齊這樣的上書房大臣,都将全部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皇子們争奪太子之位上,隻有張廷玉繼續忙着政務。

《雍正王朝》中,康熙想将皇位傳給雍正,誰才是最先知道的人呢?

而在康熙到閣堂的時候,看到了官員們正在處理百官推薦的奏折,康熙并沒有對此有太多的交代,而是轉而問了河南、四川、江蘇的奏折情況。

而看似随機選擇的三個省份,卻包含了諸多的深意。

詢問河南地區的情況,重點在于了解黃河流域地區在曆經了雍正和十三爺的赈災救助以及監修河堤後的狀況,了解一下雍正的施政能力。

詢問四川地區的情況,為的是了解雍正府上的出來的年羹堯的辦事情況,了解一下雍正識人、培養人的水準。

而詢問江蘇的情況,用獎勵江蘇的孝子行為,讓百官明白,他選擇繼任者的條件并不是單純的隻看賢,看的是朝中的人氣,而是要在看重能力的同時,更要看中的是忠孝禮儀之道。

《雍正王朝》中,康熙想将皇位傳給雍正,誰才是最先知道的人呢?

盡管張廷玉知道,為了目前朝局的穩定和應對目前的朝局一邊倒的輿論,重新複立太子才能真正的穩定朝綱,同時,康熙也不想就這樣将自己的多年培養太子的付出就此付之東流,但是康熙在這個時候,已經将雍正標明為了備選人之一,或者說此時的雍正已經為康熙确認為太子胤礽的“備胎”,張廷玉則是非常準确的捕捉到了這一點。

《雍正王朝》中,康熙想将皇位傳給雍正,誰才是最先知道的人呢?

康熙臨終前,留下了傳位诏書,張廷玉則很有可能是書寫者。

康熙在“死鷹事件”後,身體狀況已經是大不如前,此時的他已經在為自己身後的事情做着準備和安排,其中非常重要的時間就是留下傳位诏書,并且為繼位人的順利登基鋪平道路。

而代替康熙寫下這份傳位诏書的,便是張廷玉。

首先,張廷玉的本職工作就是幫助皇帝起草诏書和聖旨,康熙朝如此,雍正朝也是如此,由此可見,這本就是張廷玉的工作所在。

其次,在經曆了一些列事件後,張廷玉用自己的對于康熙的忠心以及不參與皇子奪嫡的态度赢得了康熙的信任,此時此刻的康熙隻能将這份責任交給張廷玉。

《雍正王朝》中,康熙想将皇位傳給雍正,誰才是最先知道的人呢?

再次,張廷玉一直陪伴在康熙左右,正是他向隆科多傳達了康熙的兩道聖旨,恩威并施的拿下了隆科多,因而對于康熙的重重安排,張廷玉不僅是知情人,還是重要的參與者,在康熙的計劃中,張廷玉既是保證皇位平穩過渡的關鍵人物之一,同時也是他留給雍正的肱股之臣。

是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廷玉必然是最先知道了康熙的傳位意向。

《雍正王朝》中,康熙想将皇位傳給雍正,誰才是最先知道的人呢?

在雍正的奪嫡之夜,張廷玉對于雍正的順利登基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康熙撒手人寰後,衆位阿哥們開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而張廷玉異常平靜的将雍正請離了現場,同時安排隆科多去取回康熙的傳位诏書,自己則留下來主持局面,最為關鍵的是,張廷玉頂住壓力始終将八爺黨的幾位阿哥按在了暢春園,進而斷絕了八阿哥他們與外界援兵的聯系,為十三爺奪下豐台大營的兵權,帶兵勤王,扶保雍正登基争取了非常充分的時間,因而也算是為雍正能夠順利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

登基之後的雍正依然将張廷玉安排在了上書房首輔大臣的位置上以示尊崇,而配享太廟的殊榮讓張廷玉成為了大清王朝唯一一位得此榮譽的漢族大臣。

《雍正王朝》中,康熙想将皇位傳給雍正,誰才是最先知道的人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