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诏安第一舉人”許潛

“诏安第一舉人”許潛

正面坊匾題刻“奪錦”。

東南網12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蕭鎮平 通訊員 侯 甯 文/圖)诏安地處漳南,山明水秀、文風昌熾,有“丹诏”之譽。曆代人才輩出,出過廉正的文臣,骁勇的武将和熱心公益、為民請命的賢達,抵禦外侮、反抗壓迫的義士。

在有科舉和書院的數百年來,丹诏大地孕育了大批學有所成的人才,正是“诏安第一舉人”許潛開創了丹诏科舉緻仕之風。在現今诏安縣城古官道上,仍保留着一座古牌坊“奪錦世科坊”,就是為明代南诏第一個舉人許潛及其子、其孫而立的。

中舉時尚無诏安縣

許潛,字時升,诏安三都人,生長在一個書香世家。祖父許海福,字伯疇,号蘭軒,少年博學,素有大志,不樂仕進名利,恥與流俗往來,“隐然有道風度,人鹹宗為鄉先生”。明萬曆年間,邑人曾聯保請祀海福為“鄉賢”;其父許洪恢,雖布衣等身,但通經博史,敦友尚義,鄉邑子弟皆師學之。

史料記載,許潛“少穎異敏達,博洽蘊藉”,終于在明成化四年(1468年)高中舉人,由于縣志并無記載許潛的出生年份,是以無從得知他是多少歲時中舉人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許潛中舉人時,尚無诏安縣。

《诏安縣志》記載,唐貞觀年間,诏安地方初稱南诏;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開漳時,設定漳州府,領漳浦、懷恩二縣,南诏屬懷恩縣。陳元光設行台于四境,南行台設在南诏,委任許天正鎮守。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因瘟疫流行,人口逃散,懷恩縣被撤銷,并入漳浦縣。

明嘉靖九年(1530年),從漳浦縣析出二都、三都、四都、五都建诏安縣,取“南诏安靖”之義,治所設在原懷恩縣的縣治南诏,隸屬漳州府,自此正式開啟诏安縣的新曆史。

也就是說,許潛中舉時,南诏大地尚屬于漳浦縣管轄。是以,史志中記載其屬于“漳浦縣學”籍。在其中舉後的第62年,才正式有了诏安縣,也可以說,許潛中舉後,終其一生都尚無诏安縣。

積勞成疾卒于任上

根據古代的官吏選拔制度,中舉後就有可能做官,是以中舉是做官的必要條件之一。許潛中舉後,終于步入仕途,被配置設定到廣西,任平樂知縣。

平樂縣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東南部,現屬于桂林市管轄,不過明朝時屬于平樂府管轄。當時的平樂府,領一州七縣,即永安州及平樂縣、恭城縣、富川縣、荔浦縣、賀縣、修仁縣、昭平縣,而平樂縣是平樂府的首縣。

廣西屬西南邊陲,少數民族聚居地。當時的平樂正值一場大亂之後,《平樂縣志》“大事志”記載:明成化元年(1465年),大藤峽瑤族首領侯大苟率民起義,平樂、修仁、荔浦和永安州等地瑤民響應,遭兩廣都禦史韓雍以永順、保靖及左江16萬士兵“圍剿”,捕殺義軍8000餘衆。“藤峽盜亂”是明朝曆史上少有的少數民族叛亂。

從福建南诏到廣西平樂,千裡之遙,許潛是家眷也沒帶,就輕車簡從赴任去了。到了平樂縣後,面對滿目瘡痍的大地,他勵精圖治,“不以家累自随,盡心職務,厘革宿本弊”;做事秉公執法,“民有數十年田訟,饋金四百求直者,峻卻之,剖決公明,訟息民服”,成為一個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

許潛尤加意倡學,親為講課,授民以禮,還苦心招撫少數民族同胞,避免戍守之害。他積勞成疾,在任3年後卒于任上,死時囊空如洗,百姓為之恸哭哀号。

《廣西通志》将其傳列入“名宦”,内中記載:潛,诏安人。成化中,令平樂。單車之官,孳孳拊循。時峒猺出沒,徵調煩苦。潛躬詣諸峒猺,谕以恩信,稍稍斂戢。民有訟田,數年不決,饋金求直者。潛怃然曰:以某之門,而猶有賄,是行不信于民也。閉閣累日。其人惶懼伏罪。在事三年,無餘赀。卒于邸。太守捐俸治喪,民為罷市。

一門三代皆登科

許潛中舉時是多少歲,史書中并無明确記載。不過,許家确實有“學霸”的基因傳承。

就在許潛中舉後的第39年,其子許判中式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舉人,後任湖廣辰州同知。許判在職時,亦不貪不取,為官隻重“撫”和“教化”,不重錢财,故治辰六載,上下悅服。他一生好學,著有《一松稿禮圖》《慎終集》《歐蘇譜例》和《古深衣訂》行世。值得一提的是,嘉靖二十年(1541年),許判還為老家的教育事業寫下《诏安修學記》,此時诏安縣剛剛成立11年。

許判中舉後的第3年,許潛之孫許選又中式正德五年(1510年)舉人,曾任湖廣嶽州通判和河南、陝西試事,所取多名士,朝野盡服。任颍州太和知縣時,他充學宮膏火,以興文運,獎勵民學。離任時,百姓為他立“去思碑”。

許家一門三代皆登科,在诏安當地傳為佳話,而且一家三代榮耀,然皆清正廉明,厘革宿弊,盡心為民,為當地人民所推崇。

後人為紀念許潛祖孫三代同為舉人,經朝廷恩準在縣前街特立坊紀念,牌坊坐北朝南,花崗石仿木結構,通高4.16米,寬6.7米,單檐歇山式加二坡,四柱三間三層。

正面坊匾題刻“奪錦”,坊額題刻“明成化戊子科許潛立”,背面刻“世科”兩字,柱腳置夾杆石。“奪錦世科坊”是诏安縣現存最早的一座牌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