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多元化服務“為霞滿天”

半圓邊角的桌椅、呼叫器、助行扶手……走進新會區養老中心,随處可見友善長者的适老化細節。

建成新會區養老中心,是新會區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舉措之一。據《新會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0月,新會區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04萬人,占比18.74%,與2010年相比,比重提高4.5個百分點。

為推動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新會區深入推進“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持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群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群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讓“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成為觸摸得到的民生溫度。

●周柳妤 李霭瑩

醫養結合

全天醫療介入,全程醫療照護

“雙腳放平,保持正常呼吸,我現在幫您戴上袖帶。”早上8時,在新會區養老中心富安樓六樓,醫生吳宇平正在劉伯床前巡診。“您最近血壓有點高,上次開的口服藥需要調整用量,記得按時服用。”吳宇平叮囑道。

巡診結束後,護士将檢測資料和醫囑錄入護理記錄,并告知劉伯的家屬。打開護理記錄,包括劉伯在内的園區227位長者一人一檔,病曆表、巡診記錄、用藥情況等一目了然。

新會區養老中心首創新會公立醫院托老、養老的特色服務,是該區探索醫養結合新型養老護老模式的重點民生工程。園區内設總床位數1000張,其中醫療床位350張,養老床位650張,為長者提供急病救治、慢病管理、康複鍛煉、健康管理、心理調适、生活照料等醫養服務。

新會區養老中心現有入住長者中,中重度失能者占70%以上。有病痛的老人更需要專業的醫養服務,如何令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全天醫療介入,全程醫療照護。”新會區養老中心主任梁錦業表示,入住前,每位老人都會進行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疾病狀況在内的健康評估,建立健康檔案;入住後,醫生對長者定期開展巡診,測量血壓、血糖,一旦發現資料異常,将及時介入醫療照護,并給予相應的用藥和膳食指導。

“在公共活動區、床邊、桌子旁、廁所内等老人主要活動區域,都安裝有呼叫鈴,如遇突發情況,一按鈴醫生護士就能直接去到老人身邊。”梁錦業說。

醫養結合,同時要深入關注長者的精神需求。為讓養老服務更添溫情,新會區養老中心引入專業社工介入養老服務。通過長期溝通、定期舉辦活動,專業社工加強長者與社會、家庭的聯系,為他們架起心靈的“橋梁”。

作為江門市醫養結合試點市(區),今年以來,新會深入推進“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社會老齡化問題,着力為老年人提供高品質醫養結合服務。除了建立醫養一體模式,新會區還探索養老機構内設醫務室、“兩院一體”醫養結合、醫養簽約合作等多種醫養結合模式,不斷提升醫養結合服務綜合實力。

截至10月末,新會區共有醫養結合機構6家;養老機構26家,近八成與醫療機建構立醫養服務協作機制,為入住老人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預約轉診、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11家敬老院醫養結合率達100%。

食有所依

長者食堂,不僅僅是食堂

中午時分,樓道裡飯菜香味飄揚,林婆婆卻不着急做飯,而是拿起鑰匙走出家門。10分鐘後,她來到新會北門社群長者食堂,熱氣騰騰的飯菜早已備好。“肉排酸甜開胃,南瓜軟爛适中,好吃!”林婆婆贊不絕口。

71歲的林婆婆是“三無”老人,自2013年北門社群長者食堂營運以來,林婆婆便不必再費心午餐和晚餐了。友善又實惠是她最大的感受。按照長者食堂的收費标準,長者每餐9元包含一葷一素一飯一湯,由于享受政府和慈善機構補助,林婆婆每餐隻需2元。

如何解決用餐需求難題,是許多困難長者的煩惱。為讓老人食有所依,新會采取“政府搭台建設、愛心企業(慈善機構)資助、社群(農村)積極參與、社工機構營運”的發展模式,推進長者食堂建設。

2013年,北門社群長者食堂成為新會區首家投入營運的長者食堂。截至10月末,新會有25家長者食堂投入營運,實作鎮(街)全覆寫,為居家老年人解決了用餐需求難題。截至9月末,新會區長者食堂年内累計為特困、低保、失能獨居長者等供餐約11.7萬人次。

長者食堂,不僅僅是提供一口熱飯。新會彩虹社工服務中心是北門社群長者食堂的承接服務機構。在台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已經訂餐的老人便可安然在家,等待社工将飯菜送到家門口。“送菜上門不是送到就走。以此為契機,社工開展實地探訪,更進一步了解老人的情況與需求。”社工鐘姑娘說,如果有老人訂了餐卻不來吃,或長期訂餐卻突然中止,社工就會緻電或上門詢問,确認長者身體狀況。

在北門社群長者食堂,除了餐廳,還有閱讀室、心理診療室、圍棋室等多個功能分區。以長者食堂為陣地,新會彩虹社工服務中心連結社會資源,通過“社工+志願者+社群黨員義工”關聯,為長者提供包括義剪、維修、義診等生活服務、健康支援以及情感關懷,使長者食堂實作由“管飽”到“養老”的更新轉變。

社群是幸福養老的重要依托。新會區不斷優化社群養老服務供給,探索拓展社群養老多元化服務。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社工機構為符合條件的老年群體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等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去年,新會将居家養老服務整合到社會治理公益創投項目,通過引入專業評估機構、行業管理組織和專家等第三方力量,将是否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作為檢驗工作的重要标準,對服務項目管理、合同履約成效等進行綜合評價。考核情況和評價結果将作為選擇社會組織和制定購買服務預算的重要依據。

“養老服務+”

新服務、新産品滿足适老化需求

家人的照片、一朵鮮花……長者們熟悉、喜歡的物品被放在雲朵形狀的“記憶箱”裡,而長者們正一起進行認知訓練。這是維達健康安養之家的失智group home小家舍模式,數名失智長者組成小家舍,進行認知訓練、生活。“小家舍模式下的失智長者不被否定、不受限制,能體面地生活。”維達健康安養之家相關負責人表示。

失智group home小家舍模式,是維達健康安養之家對失智老年群體照護的探索。而對于生活不能自理、長期卧床的失能老人來說,成人紙尿褲是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若紙尿褲品質較差或不能及時更換,過敏、異味等問題将加劇長者生理和心理的不适。”上述負責人說。

為解決需求痛點,維達集團依托維達研發和創新中心,将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與産品研發有機融合,以“養老服務+失禁護理産品研發”的模式,開設養老機構——維達健康安養之家,并創新研發成人失禁護理産品。

運用3D壓紋、高蓬松層等技術,維達失禁護理産品使失能長者皮膚保持幹爽、健康。同時,維達健康安養之家對護理人員進行失禁産品的選擇、穿戴教育訓練,力求改善失禁給老年群體帶來的不适。

以老年人需求為出發點、以老年人體驗為落腳點,一系列新産品和新服務,正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的水準和品質,讓養老服務更加高效便捷。

走進新會北門社群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一部巴掌大的黑色方型機器擺放在顯眼位置,機器上隻有兩個按鍵。這是“平安通”智慧養老平台,“緊急情況按紅鍵,生活服務按綠鍵,小型按鍵裝置則可以随身攜帶。”從業人員展示道。

近年來,新會區積極推動居家養老助殘服務“平安通”項目實施,依托“平安通”智慧養老平台,為傳統養老服務注入資訊技術,持續提升智慧養老水準,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的精準性。

通過資訊化技術手段,新會與區110指揮中心、人民醫院、中醫院、第二人民醫院、各鄉鎮衛生院等機關、醫療機構,以及家政、瓦斯等民生企業共建支援網絡,實作線上線下互動合作。

“養老服務+智慧網絡”托起夕陽紅。通過“平安通”,老人足不出戶即可體驗緊急呼援、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災害天氣預警等一鍵式服務。截至10月末,“平安通”項目累計服務新會11個鎮(街)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共5481人。下一步,新會将繼續扶持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營運,并完善農村留守老年人定期巡訪制度,持續提升智慧養老水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