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圖: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圖:舞劇《秀水泱泱》劇照。圖:歌劇《沂蒙山》劇照。圖:現代昆劇《梅蘭芳·當年梅郎》劇照。圖:雜技劇《戰上海》劇照。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

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器樂、童聲合唱與舞蹈《命運與共》劇照。記者 張武軍攝

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以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為光榮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手段,推出了一大批舞台藝術精品力作,讴歌時代精神,描繪多彩畫卷,書寫壯麗篇章。這些作品主題鮮明、題材多樣、形象生動、形式新穎,為祖國放歌,為人民禮贊,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以生動筆觸記錄黨的百年奮鬥曆史,創作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在黨和國家舉辦的一系列重大活動中,廣大舞台藝術工作者用昂揚的精神風貌和高超的藝術水準,展現了文藝歌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強大感染力。崇德尚藝成為共識,抓作品、出人才蔚然成風。

重大主題創作守正創新,在史、劇與詩的交融中抵達美學新高度。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隆重上演,中華兒女繼往開來、不斷前進的雄偉畫卷在人民大會堂徐徐展開,東方潮湧、風雲激蕩的交響詩篇生動再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滄桑巨變。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鬥吧中華兒女》以奮鬥為主題,通過典型形象和壯闊場面,展現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曆程。為慶祝建黨100周年而創作演出的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飽含澎湃的藝術激情,以大開大合的藝術結構、跨界融合的藝術形式、富于創新的審美意象,譜寫了100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宏大史詩,奏響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的雄偉樂章。重大文藝活動極大地凝聚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展現了文藝戰線的創新精神和奮鬥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彰顯時代精神,以生動筆觸記錄黨的百年奮鬥曆史,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自覺追求。近年來,革命曆史題材是舞台藝術創作的重中之重。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呂梁英雄傳》《秀水泱泱》、歌劇《沂蒙山》《黨的女兒》、話劇《雨花台》、閩劇《生命》、平劇《紅軍故事》、雜技劇《戰上海》等一大批重點作品,用不同革命曆史時期的紅色故事,诠釋革命先輩的堅定信仰,在各個年齡段的觀衆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黨史記憶,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一大批充滿英雄主義精神的藝術形象出現在舞台上,話劇《谷文昌》、河北梆子《李保國》、歌劇《呦呦鹿鳴》《扶貧路上》等作品,用文藝的形式為谷文昌、李保國、屠呦呦、黃文秀等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當代英模樹碑立傳、傳神寫貌。

藝術創造力、藝術想象力進一步提升,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不斷湧現。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原創歌曲《領航》《燈火裡的中國》等,既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又飽含生動的藝術創造,唱出了人民群衆的心聲。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為時代放歌——中國文聯、中國劇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平劇名家名段演唱會”“為祖國放歌——中國文聯、中國劇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戲劇晚會”等;中國文聯、中國舞蹈家協會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創作實踐活動,相繼舉辦“天域舞風”“藍藍的天空”“走四方”等采風創作成果展演,推出了《獨樹》《老雁》《玄音鼓舞》等舞蹈精品;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推出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奮進新時代》《百年放歌》等,集中展示一批緊扣時代主題的優秀原創成果;中國文聯、中國雜技家協會舉辦“禮贊百年同心向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優秀雜技作品展演”,雜技《炫彩車技》《九級浪——杆技》《傳承——肩上芭蕾》等精彩亮相。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舞台藝術創作精彩紛呈、亮點不斷,成為生動展示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要藝術載體。

以人民為中心,面向時代,從現實生活深處發現動人形象、提煉美感詩意

優秀的舞台藝術作品來自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深入挖掘與精心創造。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激發了文藝工作者從現實生活深處發現動人形象、提煉美感詩意。

現實題材創作成為着眼點、發力點、落腳點,一大批新創作的現實題材作品引人注目。近5年來,公德心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以及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作品,充分展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導向。話劇《塞罕長歌》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人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世界上最大人工林海的故事,诠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内涵;歌劇《馬向陽下鄉記》通過綜合戲曲風格的唱段、山東快書以及膠東方言,塑造駐村第一書記馬向陽的形象;豫劇《重渡溝》以脫貧攻堅為題材,用濃郁的喜劇風格書寫山鄉巨變;滑稽戲《陳奂生的吃飯問題》反映40年來中國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動活潑、引人深思。這些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成為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鬥的生動見證。

廣大舞台藝術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身入、情入、心入,獲得了豐富的創作靈感和強大的創作動力。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創排曆時兩年,主創團隊數次深入廣西百色地區采風,紮根基層,反複調整劇本。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麥蓋提縣,藝術工作者親身感受到,在黨的上司下,當地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萌發創作靈感,最終将溫情真實的故事編入作品。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文藝工作者發揮藝術慰藉人心、振奮精神的作用,迅速投入創作,創作演出了話劇《逆行》《人民至上》、現代昆曲《眷江城》等一大批記錄抗疫故事的舞台藝術精品。

反映時代主題、飽含真情實感的精品力作,通過各種形式送到百姓身邊,讓百姓分享文化成果。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活動中,來自各地的140部優秀舞台藝術作品競相獻藝,以惠民演出方式融入城市文化生活,讓更多人享受藝術熏陶。創新演出方式,通過線上演播,以優秀舞台藝術作品為載體,結合劇目演出特色,生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豫劇《焦裕祿》、歌劇《張富清》、話劇《支部建在連上》、川劇《江姐》、貴州花燈戲《紅梅贊》、兒童劇《火光中的繁星》等劇目陸續走進大學課堂、公益劇場,為觀衆送去一堂堂生動的“藝術黨課”。“文化進萬家”活動組織人員精幹、水準精湛的文藝小分隊奔赴基層,開展形式多樣、内容充實、内涵豐富的文藝演出、文藝教育訓練、文化服務等,送去群衆普遍歡迎的文化産品。

推動舞台藝術傳承創新,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彰顯中華美學精神

近5年來,舞台藝術創作根植中華文化沃土,高度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裡汲取養分,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别開生面、精品疊出。

為促進戲曲創作,展示名劇名團,進一步推動戲曲繁榮發展,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聯合主辦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全國地方戲曲北方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等活動,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推動戲曲藝術薪火相傳,豐富群衆文化生活。自2018年以來,連續3年舉辦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今年,全國348個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的代表性經典作品實作了“大團圓”,全國戲曲劇種建設進入新的曆史階段。話劇《李白》《蘭陵王》《北京法源寺》、戲曲《王貴與李香香》《春秋二胥》《梅蘭芳·當年梅郎》等一批取材于曆史文化資源的戲劇作品得到廣泛傳播。同時,一大批經典保留劇目輪番上演,充分展現當代劇場藝術對文化傳統的赓續、對經典作品的淬煉。2017年起實施的“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推出了一批優秀民族歌劇作品,有力地促進了民族歌劇藝術的創作繁榮,發揮了精品創作的示範作用。

創作理念與舞台形式不斷創新,舞台美術的設計視野越來越開闊。舞台空間裡,可以看到大量全新的結構、材料、裝置、多媒體影像等以特定藝術元素參與到舞台形象的創作中,呈現複合型的視覺效果。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采用電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段;雜技劇《戰上海》把雜技、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與諜戰等故事情節緊密而又巧妙地結合起來;歌劇《紅船》巧妙運用推拉幕、轉台和燈光投影技術,以多場景的方式,在兩小時中轉換了近50個複雜場景,與戲劇結構、音樂表達和視訊影像相輔相成,藝術化地彰顯了曆史選擇的必然性;中國首部原創交響樂街舞作品《黃河》以強烈的藝術爆發力和感染力,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獎。這些創新和創造都獲得了較好的演出效果。

文藝工作者将用心用情用功推動文藝繁榮發展,創作生産更多更好的優秀舞台藝術作品,開創新時代中國文藝新氣象、新面貌,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馮雙白 宋寶珍 張 萌)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4日 第20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