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沖繩群島上,還生活着這樣一群人,他們說着福州話,寫着中國字,穿着中國近代風格的服飾,住着中國近代風格的房屋,而且他們每年都會舉行一場特别的傳統儀式,由一群身着長馬褂,腳踏深筒靴的人擡着轎辇,轎子裡的人頭頂紅纓朝冠,身穿刺繡蟒袍,脖子上戴着石青色的朝珠的,像極了我國古代上朝的官員。
他們就是琉球人,他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以前叫琉球王國,我大中華曾經的附屬國。
不過,他們如今被稱為日本人,他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叫日本沖繩縣。

作為一個和我國關系淵源流長的獨立王國,他們最後是如何淪為了日本領土?我們在這中間又做了些什麼?
琉球群島位于我國台灣省和日本九州島之間,總面積三萬六千多平方公裡,是東北亞和東南亞的貿易樞紐站,被稱為“萬國津梁”。
琉球最早稱“流虬”,源于我國隋朝。
公元六世紀中後期,隋炀帝指令羽騎尉朱寬出海,當他們到達這裡,隻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若虬龍浮在水面”,于是就為其取名為“流虬”。
後來因“虬”意為小龍,為避帝王龍諱,故而更名為“流求”。
到了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楊載向流求王國釋出诏谕,接受琉球王國的進貢,允許使用明朝年号,并将其改名為“琉球”,合琉璃玉和珍珠球之意。此後,“琉球”之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派時中赴琉球,“赙以市帛”,并頒诏宣布“襲爵位”。
從此,琉球開始了受中國冊封之路,并一直沿襲明朝的典章制度。
他們向明王朝進貢冊封,派人學習中國文化,并在衣着住行方面,處處效仿明朝。
1430年,根據琉球國王的一再要求,明宣宗正式賜其姓“尚”,從此,琉球人有了屬于自己的姓,而在這之前,他們隻有名字,沒有姓氏。
時間來到1644年二月,也就是崇祯十七牟,琉球王尚賢派正議大夫金應元等向中國朝貢,并再次請求冊封。但當他們剛剛抵達福建時,不巧的是,此時的大明王朝正發生内戰,崇祯皇帝已經被李自成追的在北京呆不下去了,走逃無路後于煤山自缢。幸虧當時還有個殘存的南明政權在南方,于是,琉球使臣就近向他們進了貢。
公元1646年九月,清軍攻入了福建,滅了南明隆武政權。此時的琉球使團五十多人仍滞留在福建一直未歸,清政府就要求他們承認大清政權,臣服并朝貢。
此時鄭成功還在東南沿海和台灣從事反清複明大業,琉球王國對大明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就遲遲沒有答應清政府的要求。直到鄭成功死後,台灣也被施琅收複,琉球才決定向清朝投誠。
1654年四月二十日,順治皇帝下旨,冊封琉球。1663年六月,張學禮等人抵達琉球,完成了冊封,并改清朝年号。
此後的百餘年,琉球王國不斷遣使進貢,請封,從未間斷。
琉球群島也靠近日本,那日本人又是怎樣對待琉球王國的呢?
一句話:家有惡鄰,厄運纏身。
在江戶時代,日本人登上琉球群島。那時的日本還處于閉關鎖國階段,它們隻和清朝,琉球,北韓,荷蘭等國有貿易往來。日本人侵略成性,對于琉球這塊擺在嘴邊的肥肉,一直想吃又不敢吃,他們顧忌琉球和北韓都是清朝的附屬國,怕吃下去清朝找他秋後算帳,另外也不想失去清朝這個貿易夥伴,是以一直偷偷隐忍。
到了1609年,日本德川幕府終于沒能忍住他們的小宇宙,悍然進攻了北韓,并在北韓王城放肆了三天三夜,燒殺搶淫,無惡不作。
滿載而歸途中,又對琉球王國發動突然襲擊,将國王尚甯等一百多人俘至鹿兒島。
1611年九月十九日,日本逼迫尚甯王簽訂《掟十五條》不平等條約,承認日本對琉球的控制。
從此,琉球進入了“一國兩藩”時代。
琉球王國雖然受到日本的挾持,但他本身的體制和文化,還一直沿用中國并沒發生變化。
1632年,日本在那霸設立了“在番奉行”,其目的是用以監視琉球内政和監督貿易和進貢。
由于不滿日本幹涉其内政,琉球多次要求清政府出面解決,但都被借故推脫。
時間來到1853年,美國海軍準将佩裡率領艦隊逼迫琉球國王談判,琉球國王尚泰派人火速前往中原,希望清政府能夠幫助其解決困境,然而又是無果。
美軍占領琉球後,委托日本進行輔助管轄。其實這就是變相地喂肉給日本人吃。
日本人急于早點吞并琉球,在1871年七月十二日向天皇送出了一份非常可恥的《調查報告》,報告說明治維新期間政府對琉球的禁令有誤,大意就是說不承認琉球王國是個主權國家,以前說了的不算。一切顯得那麼自然,很快這份報告就被通過。
次年九月十四日,日本外務省擅自去掉琉球王國國号,強行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強令向日本政府大藏省上繳租稅。
但琉球國王堅決不同意。
不同意又能怎麼樣呢?。1875年7月10日,日本人登上那霸宣布:今後禁止琉球向中國朝貢,禁止向中國派遣使節,禁止接受中國的冊封,禁止沿用中國年号。在琉球設定鎮台分營,并要求琉球國王上東京謝恩等等。
琉球方面不肯屈服,更不肯斷絕與中國的關系,反複與日本政府交涉,要求保持琉球國體、政體。但無果。
1877年10月,日本政府又強行将琉球的司法權納入大阪高等法院管轄之内,強制實行“海外旅行者制度”,凡是琉球人去中國,必須向日本政府申請護照。
1879年3月27日,日本單方面宣布廢藩,并把琉球國王押往東京。同年4月4日,琉球王國被改為日本沖繩縣,日本人鍋島直彬為第一任縣令。琉球王國亡。
我們知道,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日本國常年坐在火山口地震帶上,宿命般地生存危機讓他們深感恐懼。
然而,他們的自救方式卻非常奇葩極端,那就是發瘋般地四處擴張。
是以,隻要日本人不出門,出門必幹不出好事。
成為日本人的鄰居是一種悲哀,特别是當他又幹不過日本人的時候。
琉球王國就非常不幸,自從日本人登陸琉球群島後,至少屠殺了26萬琉球原住民,到亡國時最後隻剩下了不到28萬,也就是說被屠殺了一半。
然而剩下的琉球人,日子也過得非常悲催。日本人對他們實行全方位奴化政策。禁止他們使用母語,逼迫學日語,用日本文字。從飲食習慣到社會風俗等方方面面,強行改變。
作為琉球王國的宗主國,琉球群島被日本人快速吞并,我們的大清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唯唯諾諾,懦弱無知,聽之任之由其生滅。
更為可氣的是,清政府一些官員人為生出禍端,為日本吞并琉球推波助瀾。在決定國運關鍵時刻,當斷不斷,給自己也帶來災難性後果。
比如“琉球船民事件”。
1871年,有66名琉球船民因遭飓風漂流到了台灣,結果被當地山胞人殺害54人,剩下的12人經清地方政府協調,被遣回,并進行了善後處置。
從本質上來講這事屬于清政府人民内部沖突,而且,妥善處理後就算過去了,但在1873年,當日本使者來到中國靓見同治皇帝時,負責接待的兩位官大爺沒話找話,就這事聊天聊出毛病來了。
毛昶熙和董澗作為外交官,說話應該是非常嚴謹,一字一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講的。但這倆貨明顯說話不在這個路數,言語中冒出很多對少數民族同胞的不敬之詞,像什麼“殺人者皆屬生番”,“系化外之民”等等。
日本人早就想吞并台灣琉球等地,正發愁找不到借口,聽倆糊塗蛋這麼一唠,馬上就回東京紮針去了。
日本政府可算逮着機會了,當下就宣布要出兵台灣、琉球,宣稱要懲治殺害“日本屬國難民”的台灣“生番”,并占領屬國居住地。
清政府一聽立馬就慫了,百般解釋,最後被迫承認台灣“生番”錯殺琉球人,乃是“對日本國居民的胡亂加害”,以後日本出兵是“為保護國民之舉,中國不能指責日本”。
這無異于為日本人以後的橫行霸道大開綠燈。
有時,在我們鬥不過的時候,隐忍是種政策,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當我們有能力,有機會去除掉死敵的時候,卻發善心講仁義,留時間給對手磨刀,這不但是無知短視,更是有罪。
比如“長崎事件”。
“長崎事件”也稱“鎮遠騷亂”,日本人稱“長崎清國水兵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這樣的:1886年(光緒十二年),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奉李鴻章之命,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艦前往日本長崎三菱造船廠進行檢修,并對日本展開“親善通路”。當然,這其中不乏有向日本人炫耀示威的成份。
8月1日,當北洋艦隊抵達長崎港,日本人看到清朝巨艦,自尊心受到極大打擊,既驚歎又羨慕,還有更多是憤懑。
8月13日,出于外交禮儀,日方邀請北洋官兵登岸參觀。可一些水兵上岸後卻違反軍紀,前往當地妓院尋樂并酗酒鬥毆。
聞訊趕來的日本警察很快就平息了這件事,但多名情緒激動的清兵卻不依不饒,沖進日本警署,并将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傷,很快,日本警察就将也受了輕傷的北洋水兵逮捕了。
按理說,人家好意邀請你觀光,你尋釁滋事沖擊人家警署,這是你無理在先,逮你也是應該的。
但北洋的官兵在國内大爺慣了,把外國也當作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見日本警察抓了自己人,軍艦上馬上沖出400多人,直撲警署而去。同時,艦上巨炮也解下了炮衣,調轉炮囗,竟對準了長崎市區。
日本人迫以武力,隻好放人。
8月15日,李鴻章授意全艦官兵放假一天,自由活動。丁汝昌下令水兵離艦後一律不得攜械上岸。
由于擔心有可能會遭日本人報複,部分水兵還是偷偷帶了棍棒,并在當地店裡買了刀器,以備萬一。
果不其然,上岸後的北洋觀光團很快就遭到了日本警察的伏擊,450名官兵被日本人分割堵截,慘遭圍毆,甚至有很多日本市民也加入了進來,向他們投擲大量石塊。
遭伏擊的中國水兵當場被打死5名,重傷6名,輕傷38名,同時還有5人失蹤。日本方面一名警察被打死,傷了30人。
事件發生後,鎮遠等四艦迅速進入戰時狀态,再次把炮口對準長崎市。總教習琅威理主張:“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不振之地”。堅決要求對日開戰!
說到這,不禁要為這位北洋将領點個大大的贊。日本和中國是世仇,遲早必有一戰,與其等它強大了再去血拼,不如趁它現在羽翼未豐,就地滅了它。
可丁汝昌卻沒有下令開火,請示北京之後,官兵們的怒火被壓了下來。就這樣,北洋水師喪失了一個扼殺對手于搖籃的機會,同時也為自己日後的命運種下了禍根。
事後,李鴻章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亊波多野,“開啟戰端,并非難事。我兵船泊于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随時可以入戰。”
這話聽起來确實夠強硬的,但沒有實質上的行動,僅僅是過了把嘴巴瘾,等于變相地在提醒日本人:現在你們還嫩了點,想掰手腕,趕緊建設你們的海軍!
1887年2月,就“長崎事件”一事,中日雙方在英德兩國公使調停下達成協定:日方共付恤款52500元給中方,中方付對方15500元,此外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
鬧得沸沸揚揚的“長崎事件”宣告結束。
李鴻章們彈冠相慶:終于教訓了一下狂傲的日本人,保住了我大清顔面,既沒傷國格,又沒損國體,拿了日本人的銀子還全身而退。大家幹杯!
好吧,你們赢了。
但在日本,“長崎事件”帶來的影響遠未消除,一時間,“一定要打敗定遠”“中國威脅論”等成了日本主流民意,“大力發展海軍”也成了日本國内的共識。
就連日本小孩最流行的遊戲,也是分成兩組,一組扮成中國艦隊,一組扮日本艦隊。遊戲的主旨就是:圍攻鎮遠、定遠等四艦!并擊沉!
後來的結果我就不用講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清政府割地又賠款。
孤懸海外的琉球,清政府更是無力看護,眼睜睜地看它被日本人奴役吞滅。
琉球國亡了,但琉球國的鐵血男兒還在,他們為了抗倭複國,不惜抛頭顱灑熱血。
林世功,琉球國土族,早年入讀清朝國子監。琉球亡後,在北京天津等地積極開展救國運動。
他與同胞蔡大鼎,毛精長等人先後28次向清政府請願,呼籲清政府主持公道,幫其複國。
但清廷隻是勸他們盡快回福州,就沒有
了下文。無奈之下,他們隻好跪在百官上朝的東門路旁,以血薦書,哭訴民族的不幸,國家的悲哀。
許多官員見之無不動容。同情之餘,迫于大勢卻又無能為力。當時有人這樣寫道:
“飛章北渡求援夜,長跪東門請命時。容得包胥連日哭,當年豈不畏吳知?”
是啊,落後就要挨打,亡國之殇難道僅僅是因為弱小的過錯嗎?朋友的不幸,同時也是自己的不幸。
就在林世功等想盡一切辦法複國時,清政府正在與日本針對琉球問題進行秘密談判。即:将琉球南部的先島群島讓給中國,中國給予日本方面最惠國待遇。這就是著名的“分島改約案”。
清政府對于割地賠款是輕車熟路,這事又由美國人牽頭,是以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下來。可地是人家琉球王國的,琉球人不答應,林世功更不答應:群島以南貧瘠,不适立國。意思是琉球國本來就面積少,不允許被分割。
1880年11月20日,這是一個我們應該謹記的日子,為熱血,更是為家國。
林世功在多次努力之後,以個人名義向清政府總理衙門遞交了最後一封請願書:“……奉王命抵閩告急,已曆三年。敝國慘遭日人益肆鸱張,一則宗社成墟,二則國王世子見執東行,繼則百姓受其暴虐。……今晉京守候,又逾一載,仍複未克濟亊,何以為臣?計惟有以死泣清王爺暨大人俯準,據情具題,傳召駐京倭使,谕之以大義,威之以聲靈,妥為籌辦。還我君王,複我國都,以全臣節。則功雖死無憾矣!”
當日上午,林世功自殺殉國。留下絕命詩二首:
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
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
廿年定省半違親,自認乾坤一罪人。
老淚憶兒雙白發,又聞噩耗更傷神。
林世功死後,清朝官員為其忠義深深打動“此誠忠臣也!實屬可憫”。于是湊了二百兩銀子把他厚葬在了今北京通縣張家灣。讓人愕然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林世功等人的墓居然被仇日的村民當作日本人的墳墓被拆毀了,至今沒有修複。
由于林世功的死,“分島改約案”最後終未簽成,但琉球也終未能複國。
直到二戰結束後,駐守琉球的美軍曾提出和中國共同管理琉球群島,可國民黨正忙于内戰,對此議未作答複。
1972年,美國為了扶植日本,擅自将琉球群島的主權交給日本,并在此建立軍事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和日本政府間的沖突十分突出,幾乎每年都有反抗。像2013年的沖繩大遊行,許多居民自發湧向街頭,謀求立國。
最後,我想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不信但看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