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槐蔭區機車新村小區附近,有一間十幾平米的房子,門口擺放着一堆制作工具,屋裡面落滿、挂滿各式各樣的手工養老助殘器材,這間小屋裡承載着李心智、倪玉勇等人的夢想和美好願望。
十幾年來,他們通過親身經曆和實踐,發明制作過多種幫助行動不便老人的器械,提高了這部分老人的生活品質。而如今,年齡是擺在面前最大的問題,他們隻想無償把這些好想法推廣出去,盡早服務社會。

由丈母娘身上的褥瘡心生“發明”念頭
2004年,發生了一件讓倪玉勇永遠難忘的事。
丈母娘去世那天,妻子為其穿戴壽衣時,無意中發現了母親身上的一處破潰。“我們因為工作沒人照顧,就把丈母娘送去了敬老院。那處破潰是長期卧床導緻的一片褥瘡,因為她太瘦,骨頭都露出來了……”這樣的場景給倪玉勇的心裡狠狠一錘。自此,倪玉勇閉上眼就是看到的那副場景,心裡十分難受。
倪玉勇愛好制造,幹過機修,那時候夜裡翻來覆去睡不着的他萌生了一個念頭,要造出一張可以幫老人翻身的床,這樣就可以在家人不能及時為卧床老人翻身時,避免他們身上長褥瘡。
說幹就幹。他在一處舊電樓租了一間40多平的小屋,下班或者沒事的時候就過去構思自己的創意。2008年,他認識了旁邊的鄰居李心智。“李老師是一位很厲害的工程師,他在旁邊屋子研發制作磨床,他知道我的想法後決定要加入進來,說以後畫圖設計的活就交給他。”
倪玉勇(左)與李心智(右)正在一起工作
李心智曾是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是一位有着41年黨齡的老黨員。在教學時期,他就非常關注那部分行動不便的老人,現在他73歲,還在社群便民服務部做義務服務者。他認為,如今老齡化越發嚴重,社會上對一些行動不便老年人的照顧并不能完全周到,怎麼能提高這部分老人的生活品質,那就需要大家去努力,畢竟誰都有老的那一天。
“你這個床要是早做出來,我叔在世時就不用受罪了。”李心智曾為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其叔父也卧床過幾年,吃過生褥瘡的苦,那時讓李心智非常心疼。聽到倪玉勇有這樣的好想法,李心智非常感興趣,他決心要加入這番養老事業。
高山遇流水,伯牙遇子期。兩人就這樣一拍即合。
倪玉勇(左)與李心智(右)在工作室前的合影
“不用翻身”的床被造出多人緻電想訂購
一張鐵架床,上置一個上床體,老人躺在床上,到了需要為老人翻身的時間,就通過手搖升降架把老人身下的帆布升起,老人的身體也會離開床闆,進而讓老人的身體得到放松。帆布上還有個洞,友善老人直接大小便。這就是倪玉勇和李心智兩人“碰撞”出來的防褥瘡床。
褥瘡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綜合作用所引起的皮膚組織變形和壞死。皮膚長期受壓是發生褥瘡的主要原因。倪玉勇說,為卧床老人翻身是一項24小時不間斷的體力活,長時間下來很多年輕力壯的男性都會覺得力不從心,有些時候一不注意,還可能會讓老人受傷。他制作出這樣一張床,可以降低老人褥瘡的發生幾率,陪護者也能輕松一些。
那時候,這張床一度被媒體報道,倪玉勇的電話也經常響了起來。有人聯系他要購買,有人直接跑到倪玉勇的工作室一探究竟。那時候,一位老大爺引起了倪玉勇的注意。“他來我們這門口好幾趟但都是看看就走,第三趟來我終于忍不住問他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原來他也想試試這張床。”倪玉勇當場二話沒說,把床送給老大爺用。
三年多時間過去,當倪玉勇幾乎忘了這回事的時候,老大爺的兒子把床送了回來。“床幫我們很大的忙,老爺子去世了這張床繼續留給有需要的人用吧。”老大爺的兒子說。
有些人家裡條件并不寬裕,倪玉勇就直接把床送給他們使用。“床結實得很,用不壞,不用了再給我就是了。”那幾年,他一連送出去七八張這樣的床。
有一次,他在新聞上看到一位卧床老人因為疾病需要家人輪番24小時給她手動送氧,接着就給電視台打了電話,自己花了800塊錢運費,親自把床送到這位患者家裡去教他們如何使用。“他的家人照顧老人已經非常辛苦了,我這張床至少能省去他們的一些麻煩。”
每一樣養老助殘器械都非常“接地氣”
倪玉勇與李心智都是伺候老人過來的,他們最了解腿腳不便尤其是卧床不能自理老人及陪護者的需求。
倪玉勇的父親在幾年前因為腦血栓導緻偏癱從此卧床。倪玉勇沒想到,自己發明制作的床這麼快讓自己用上了。但他慢慢發現,床的功能真正使用起來,遠遠不夠。比如,父親200多斤,怎麼才能不挪動讓他輕松坐起;給老人擦洗能否在床上就實作;怎麼樣躺着還能鍛煉身體……
那陣子,倪玉勇無時無刻不在反複琢磨,有時候躺床上一宿也睡不着。白天照顧父親,晚上就坐在實驗室裡構思,做實驗。李心智也一直默契配合,研究出來倆人挨個體驗,提出問題反複修改。
經過不斷地摸索、試驗,一張“高癱椅子床”發明制作完成了。這張床的精妙之處在于可坐可躺,電動遙控一摁,床闆慢慢折疊,老人的身體先順着折疊角陷下去,通過家人的攙扶,等到床闆調節成座椅狀态,老人也就坐起來了。倪玉勇介紹說,先讓老人的身體陷下去,是為了防止老人坐起時在床上“打滑”。
高癱椅子床折疊起來就變成了一張座椅
此外,這張“高癱椅子床”可以實作洗浴、坐着大小便、鍛煉身體等功能。如,在床的四周置入支架,通過升降器把老人托起,老人躺着時身下放置“趕背器”,腳邊放置康複器,老人躺着就可以鍛煉背部和腿部,提高生活品質。
老人在高癱椅子床上可以通過“趕背”鍛煉背部
在床上還可以進行腿部鍛煉
倪玉勇為高癱椅子床新制了一張帆布床墊,比以前的床墊更加安全好用。
十幾年來,除了“高癱椅子床”,倪玉勇李心智等人還大大小小發明制作過不少使用器械和工具。按照倪玉勇的話來說,他們都是從照顧老人過來的,更了解老人和陪護者的需求,他們制作的器械都非常“接地氣”。平時,他們還經常出入養老院、社群、居民家裡,親身去了解行動不便老人的需求,從生活中發現問題。
倪玉勇的兒媳婦扶輪椅上的母親起身上廁所時,倆人不小心摔倒,老太太頭上磕破了皮。為此,倪玉勇在輪椅上設計了龍門升降架,搖動搖桿可以把輪椅上的老人升起,這時隻需要在老人身下放個盆,老人就可以進行友善和清洗。
老人坐在特制的布上,可以通過升降器被升起。
一位老人上班的時候發生車禍導緻腰部和一隻腿無法動彈。倪玉勇又開始琢磨,沒過幾個月他和李心智便發明制作了一個助行器。把老人用一個雙杠似的鐵架圍住,鐵架高度随老人身高調節,剛開始使用的老人若不能站立,可以坐在鐵架上的闆凳上,慢慢踱步。若老人可以站立,便用一個小救生圈在其腋下緊緊箍住,防止摔倒,走累了就把闆凳拉過去直接坐下即可。
李心智示範助行器的使用
年齡太大幹不動,想盡快推廣服務社會
倪玉勇說,卧床或者行動不便的老人沒日沒夜躺着坐着其實非常不舒服,他們也應該活得有尊嚴,如果能讓他們随時随地動起來,那麼生活品質便可以大大提高。
倪玉勇的一位煙台親戚,偏癱三個月,用了他們發明的輪椅康複器,可以站起來緩慢行走。社群裡偏癱十幾年的老先生格外鐘愛這個輪椅康複器,每天早上倆小時下午倆小時不停地活動,不僅治好了他的便秘,走路也從隻能一步步挪到小步行走了。
倪玉勇示範輪椅康複器的用法
倪玉勇為一位嬰兒癱患者在車上安裝了一件康複器
鄰居房先生對此也贊不絕口。他曾拿走一個輪椅康複器給南方的一位90多歲的老教授。“我老師以前走150多米就不願走了,用了一個月後,他可以在公園裡走500多米。以前長期不鍛煉,導緻腿部肌肉萎縮根本沒勁走路,自從活動之後腿腳有勁多了。”
如今,倪玉勇他們的工作室搬到了濟南市槐蔭區機車新村小區附近,隻有十幾平米大,裡面堆滿了各種養老助殘器械。他們這個項目這些年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進來,經常來給他們幫忙。
發明創造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除了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疑難問題,如今更大的現實問題擺在眼前。
李心智已經73歲,倪玉勇65歲也是整個團隊中年齡最小的。以前熬夜加班加點不是問題,現在熬到晚上12點都會讓他們力不從心。“幹不動了”倪玉勇感歎道。現在,他們隻想盡快把自己這些想法創意推廣出去,盡快服務社會。
因為相同的志向把這個團隊集結在一起,如今到了夢想照進現實的時候,一切并不太順利。倪玉勇曾去過多家養老院給他們送了幾套器械,可下次再去這些器械都被收納到一邊無人問津。他還想在社群找一個“養老助殘小屋”,打造一整套器械放在裡面,有需要便可以自己去用,但這個想法也很快被現實駁回……
“不想讓這些好東西‘爛’在手裡,我們也沒打算賺錢,有愛心的公司或者想創業的大學生都可以來找我們,一定免費教學。别看這些器械都很粗躁,但的确都是我們實踐中摸索來的非常實用。”李心智想,如果這些東西能推廣出去,自己以後也會是受益者。
現在,他們還想免費為山東的百歲老黨員、退伍老兵捐贈他們需要的器械,“如果有需要,可以聯系我們。”李心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