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在济南市槐荫区机车新村小区附近,有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门口摆放着一堆制作工具,屋里面落满、挂满各式各样的手工养老助残器材,这间小屋里承载着李心智、倪玉勇等人的梦想和美好愿望。

十几年来,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发明制作过多种帮助行动不便老人的器械,提高了这部分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如今,年龄是摆在面前最大的问题,他们只想无偿把这些好想法推广出去,尽早服务社会。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由丈母娘身上的褥疮心生“发明”念头

2004年,发生了一件让倪玉勇永远难忘的事。

丈母娘去世那天,妻子为其穿戴寿衣时,无意中发现了母亲身上的一处破溃。“我们因为工作没人照顾,就把丈母娘送去了敬老院。那处破溃是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片褥疮,因为她太瘦,骨头都露出来了……”这样的场景给倪玉勇的心里狠狠一锤。自此,倪玉勇闭上眼就是看到的那副场景,心里十分难受。

倪玉勇爱好制造,干过机修,那时候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的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要造出一张可以帮老人翻身的床,这样就可以在家人不能及时为卧床老人翻身时,避免他们身上长褥疮。

说干就干。他在一处旧电楼租了一间40多平的小屋,下班或者没事的时候就过去构思自己的创意。2008年,他认识了旁边的邻居李心智。“李老师是一位很厉害的工程师,他在旁边屋子研发制作磨床,他知道我的想法后决定要加入进来,说以后画图设计的活就交给他。”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倪玉勇(左)与李心智(右)正在一起工作

李心智曾是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是一位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教学时期,他就非常关注那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现在他73岁,还在社区便民服务部做义务服务者。他认为,如今老龄化越发严重,社会上对一些行动不便老年人的照顾并不能完全周到,怎么能提高这部分老人的生活质量,那就需要大家去努力,毕竟谁都有老的那一天。

“你这个床要是早做出来,我叔在世时就不用受罪了。”李心智曾为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其叔父也卧床过几年,吃过生褥疮的苦,那时让李心智非常心疼。听到倪玉勇有这样的好想法,李心智非常感兴趣,他决心要加入这番养老事业。

高山遇流水,伯牙遇子期。两人就这样一拍即合。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倪玉勇(左)与李心智(右)在工作室前的合影

“不用翻身”的床被造出多人致电想订购

一张铁架床,上置一个上床体,老人躺在床上,到了需要为老人翻身的时间,就通过手摇升降架把老人身下的帆布升起,老人的身体也会离开床板,从而让老人的身体得到放松。帆布上还有个洞,方便老人直接大小便。这就是倪玉勇和李心智两人“碰撞”出来的防褥疮床。

褥疮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皮肤组织变形和坏死。皮肤长期受压是发生褥疮的主要原因。倪玉勇说,为卧床老人翻身是一项24小时不间断的体力活,长时间下来很多年轻力壮的男性都会觉得力不从心,有些时候一不注意,还可能会让老人受伤。他制作出这样一张床,可以降低老人褥疮的发生几率,陪护者也能轻松一些。

那时候,这张床一度被媒体报道,倪玉勇的电话也经常响了起来。有人联系他要购买,有人直接跑到倪玉勇的工作室一探究竟。那时候,一位老大爷引起了倪玉勇的注意。“他来我们这门口好几趟但都是看看就走,第三趟来我终于忍不住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原来他也想试试这张床。”倪玉勇当场二话没说,把床送给老大爷用。

三年多时间过去,当倪玉勇几乎忘了这回事的时候,老大爷的儿子把床送了回来。“床帮我们很大的忙,老爷子去世了这张床继续留给有需要的人用吧。”老大爷的儿子说。

有些人家里条件并不宽裕,倪玉勇就直接把床送给他们使用。“床结实得很,用不坏,不用了再给我就是了。”那几年,他一连送出去七八张这样的床。

有一次,他在新闻上看到一位卧床老人因为疾病需要家人轮番24小时给她手动送氧,接着就给电视台打了电话,自己花了800块钱运费,亲自把床送到这位患者家里去教他们如何使用。“他的家人照顾老人已经非常辛苦了,我这张床至少能省去他们的一些麻烦。”

每一样养老助残器械都非常“接地气”

倪玉勇与李心智都是伺候老人过来的,他们最了解腿脚不便尤其是卧床不能自理老人及陪护者的需求。

倪玉勇的父亲在几年前因为脑血栓导致偏瘫从此卧床。倪玉勇没想到,自己发明制作的床这么快让自己用上了。但他慢慢发现,床的功能真正使用起来,远远不够。比如,父亲200多斤,怎么才能不挪动让他轻松坐起;给老人擦洗能否在床上就实现;怎么样躺着还能锻炼身体……

那阵子,倪玉勇无时无刻不在反复琢磨,有时候躺床上一宿也睡不着。白天照顾父亲,晚上就坐在实验室里构思,做实验。李心智也一直默契配合,研究出来俩人挨个体验,提出问题反复修改。

经过不断地摸索、试验,一张“高瘫椅子床”发明制作完成了。这张床的精妙之处在于可坐可躺,电动遥控一摁,床板慢慢折叠,老人的身体先顺着折叠角陷下去,通过家人的搀扶,等到床板调节成座椅状态,老人也就坐起来了。倪玉勇介绍说,先让老人的身体陷下去,是为了防止老人坐起时在床上“打滑”。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高瘫椅子床折叠起来就变成了一张座椅

此外,这张“高瘫椅子床”可以实现洗浴、坐着大小便、锻炼身体等功能。如,在床的四周置入支架,通过升降器把老人托起,老人躺着时身下放置“赶背器”,脚边放置康复器,老人躺着就可以锻炼背部和腿部,提高生活质量。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老人在高瘫椅子床上可以通过“赶背”锻炼背部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在床上还可以进行腿部锻炼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倪玉勇为高瘫椅子床新制了一张帆布床垫,比以前的床垫更加安全好用。

十几年来,除了“高瘫椅子床”,倪玉勇李心智等人还大大小小发明制作过不少使用器械和工具。按照倪玉勇的话来说,他们都是从照顾老人过来的,更了解老人和陪护者的需求,他们制作的器械都非常“接地气”。平时,他们还经常出入养老院、社区、居民家里,亲身去了解行动不便老人的需求,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倪玉勇的儿媳妇扶轮椅上的母亲起身上厕所时,俩人不小心摔倒,老太太头上磕破了皮。为此,倪玉勇在轮椅上设计了龙门升降架,摇动手柄可以把轮椅上的老人升起,这时只需要在老人身下放个盆,老人就可以进行方便和清洗。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老人坐在特制的布上,可以通过升降器被升起。

一位老人上班的时候发生车祸导致腰部和一只腿无法动弹。倪玉勇又开始琢磨,没过几个月他和李心智便发明制作了一个助行器。把老人用一个双杠似的铁架围住,铁架高度随老人身高调节,刚开始使用的老人若不能站立,可以坐在铁架上的板凳上,慢慢踱步。若老人可以站立,便用一个小救生圈在其腋下紧紧箍住,防止摔倒,走累了就把板凳拉过去直接坐下即可。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李心智演示助行器的使用

年龄太大干不动,想尽快推广服务社会

倪玉勇说,卧床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没日没夜躺着坐着其实非常不舒服,他们也应该活得有尊严,如果能让他们随时随地动起来,那么生活质量便可以大大提高。

倪玉勇的一位烟台亲戚,偏瘫三个月,用了他们发明的轮椅康复器,可以站起来缓慢行走。社区里偏瘫十几年的老先生格外钟爱这个轮椅康复器,每天早上俩小时下午俩小时不停地活动,不仅治好了他的便秘,走路也从只能一步步挪到小步行走了。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倪玉勇演示轮椅康复器的用法

济南一伙儿老人爱发明,年龄最小65岁

倪玉勇为一位婴儿瘫患者在车上安装了一件康复器

邻居房先生对此也赞不绝口。他曾拿走一个轮椅康复器给南方的一位90多岁的老教授。“我老师以前走150多米就不愿走了,用了一个月后,他可以在公园里走500多米。以前长期不锻炼,导致腿部肌肉萎缩根本没劲走路,自从活动之后腿脚有劲多了。”

如今,倪玉勇他们的工作室搬到了济南市槐荫区机车新村小区附近,只有十几平米大,里面堆满了各种养老助残器械。他们这个项目这些年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经常来给他们帮忙。

发明创造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除了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疑难问题,如今更大的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李心智已经73岁,倪玉勇65岁也是整个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以前熬夜加班加点不是问题,现在熬到晚上12点都会让他们力不从心。“干不动了”倪玉勇感叹道。现在,他们只想尽快把自己这些想法创意推广出去,尽快服务社会。

因为相同的志向把这个团队集结在一起,如今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一切并不太顺利。倪玉勇曾去过多家养老院给他们送了几套器械,可下次再去这些器械都被收纳到一边无人问津。他还想在社区找一个“养老助残小屋”,打造一整套器械放在里面,有需要便可以自己去用,但这个想法也很快被现实驳回……

“不想让这些好东西‘烂’在手里,我们也没打算赚钱,有爱心的公司或者想创业的大学生都可以来找我们,一定免费教学。别看这些器械都很粗躁,但的确都是我们实践中摸索来的非常实用。”李心智想,如果这些东西能推广出去,自己以后也会是受益者。

现在,他们还想免费为山东的百岁老党员、退伍老兵捐赠他们需要的器械,“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我们。”李心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