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時間的縫隙裡開花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這兩年,我從一個忙着上課、備考,過着制式生活的大學生變成了擁有學術研究、處理項目等私人定制生活的碩士生。最大的變化就是曾經可以肆意揮霍的業餘時間,從大浪裡的沙變成了黃金。

沒時間寫作,這是很多非文科專業的文學愛好者總會遇見的問題。

我曾用瘋狂形容過我大學時的寫作——就像是一支筆穿上我的鞋子行走在人間。為了給老家報紙投稿,我把市裡的所有景點都走了個遍,從五星級景區到不為人知的小公園,甚至是一條隻有老人能叫出它的诨名,地圖上都無法搜尋到的河流。采風和寫作成了大四保研後的主旋律。每天大腦都會被騰出一部分來思考,所見所聞能否以某種角度寫成文章,或是能否提煉出某種生活哲學。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周,每天都寫一兩篇文章,結果5天後眼睛迎風流淚,僵化的手掌彎成滑鼠的弧度,但我的心是暢快的,是盡情釋放後的酥麻與綿軟。

如今,出差、做項目與改報告讓大腦變成了老式的燒水壺,壺蓋轉着圈跳個不停,生活則像是被爬山虎層層包裹的牆,看不出本身的顔色和質地。寫作,作為在導師眼中一項不務正業的喪志玩物,轉入了地下。

寫作成了見縫插針的活計。但一塊岩石,也正是因為夾縫中生出了一朵嬌豔的花,才有了下自成蹊的魅力。它從一條浩浩蕩蕩的江河變成了支離破碎的溪流,成了在泥縫間滲漏的地下水。我在等待程式運作的時候寫,在早上起床老師發來消息前寫,在把改好的項目發給老師後,用餘溫尚存的夜色寫,在地鐵上寫,在出差回飯店後,躺在酒店的床上用手機寫。往往是寫下隻言片語,最多是一個段落,然後用多個日夜将它完成,删減增補後再串在一起。它必然是少了“第一時間”所帶來的鮮活與絕對純粹、真摯的抒情——拉長了戰線必會讓人瞻前顧後,但也讓觀點有了辯證、成熟和圓融的機會。穿越時間的回眸,往往能在一顆心髒之外看見更遼闊的山川。

我想我是要感謝夾縫的。相比于草地上的種子,生活在夾縫裡的種子更能知道自己會迸發出怎樣的熱愛與沖勁,會怎樣執着地向往、虔誠地祈禱并最終竭盡全力地投入春天。我也漸漸明白,文學可以是一種職業,也可以不是,它更是一種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态。文學曾作為一道光照亮了我陷在陰郁中的瞳孔,現在,我自己就是光源,一個發光體。

生活的一切和一切的生活都可以成為文學的土壤。它未必需要古色古香的書桌、安靜的窗子和完整的時間,限制了寫作時間的夾縫也可以成為寫作的内容,即便是常被批判的物欲和浮躁同樣可以成為文學的誕生地,隻不過是用檢討的目光去觀照而已。

在某種意義上,文學就是自己感動自己,哪怕在旁人眼中你的行為莫名其妙、奇奇怪怪,甚至是矯情、無病呻吟,但隻要對自己而言,那一刻的感動是真實的,那麼文學就是受孕的,是一顆能長出嫩芽的種子。

仇士鵬 (23歲) 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碩士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2月13日 07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