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圖文:董朝朝

幾年前我對朋友說,我會為民生路寫個系列,因為我曾在那裡住了很久,那裡的每條巷子都逛了數遍,它們有許多可講的故事。然而人就是很奇怪,你越熟悉的地方,越容易将其忽略,每次寫文總是想着先把别的地方寫了,這身邊的地方嘛,随時都可以寫......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延後。去年我搬離了老城,工作也越發地忙碌起來,原本以為舉手之勞的事,便被無限期擱置,再也沒了下文。

轉眼2021就到了年底,又是一年秋冬季節,陽光暖暖地照在人身上,這種時候,很容易就會滋生出些懷舊的情緒,于是,民生路那些老街巷便從記憶中閃現了出來,冥冥中覺得它們似乎在召喚着我,邀請昔日的街坊前去叙舊,于是找了幾個下午,重返民生路,完成之前立下的承諾。

民生路上,又分枝成很多叫做巷、裡、坊的地域單元,廣東這些地名的命名規則,我也不太分得清,何之為裡,何之為巷,何之為坊?查了一下資料,大緻解釋如下:

巷:狹長的小街道

裡:古時的裡指村。

坊:邑裡之名,多用于街巷的名稱-《說文解字》

綜上,我的了解是:“巷”,指一條狹窄的巷子,“坊”,指一片區域,而“裡”,也是指一片區域,但範圍可能比“坊”更廣。不過這些也僅為本人的判斷,不代表正解,歡迎熟悉曆史的大神在評論區留言指正。

那些隐藏在馬路背後的老舊房屋,看似破破爛爛,内裡卻裝滿了故事,一磚一瓦,都值得細細品味。因為内容很多,是以要分集推出,本集要展現的是草巷、公位巷、新畲堂、南園巷等地。

(1)草巷

民生路與中山二路交界處天橋下來左手邊第一條巷,便是草巷。

草巷,曾稱解放中路三巷,起于民生路南段,止于巷尾。長85.5米,寬2.6米。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入草巷的左手邊,通往一幢居民樓。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中途有一處破窗很令人費解,看上去有窗,原本以為應該是一間屋,然而裡面卻充斥着廢石瓦礫,雜草叢生,不知何故。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行至盡頭,便是一排4層高的居民樓,這些樓應該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門牌号是民生路1号之一之二之三,如今鮮有人居住,顯得十分空曠。爬上樓梯間,正好可以看到中山二路的立交橋。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站在這裡,看着來往 的人車川流不息,那種感覺很奇妙,如同站在被塵封的二十世紀,凝望着忙碌的二十一世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草巷的住戶不多,一共大約也就11個門牌号,左邊為單号,右邊為雙号,其中7号差不多占了半條巷子,本以為這隻是一間住戶,然而當你穿過一個上可見天,前後穿堂的小夾巷進入,卻發現裡面豁然立着一幢居民樓,真是山外有山,樓外有樓。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而再往裡走, 都是封起來的廢屋,也不知他們的入口究竟在哪裡?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子盡頭的牆壁上,刻有“草巷,民國二十年“的字樣,題字人落款已經辨認不清了。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據說以前草巷的盡頭有個池塘,可以穿越到民權路去,現在均已難覓蹤迹。

我翻出了幾張2018年在這裡拍的照片,那時巷子門口左邊有一家店還開着,我當時還嫌棄他們的雜物擺在巷口影響我拍照,現在這家店已經倒閉了,倒令我有點失落;那時巷裡放着好些花花草草,綠意蔥蔥,巷尾處有一棵大葉榕垂下枝頭,巷間有晾曬的衣衫與行過的老人,頗具生活氣息,而如今的草巷,靜悄悄,人去樓空,毫無生氣矣。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攝于2018年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攝于2018年,當時巷尾還有一棵大葉榕

(2)公位巷

挨着草巷的,是公位巷。

公位巷曾稱解放中路四巷,長53.6米,寬1.8米,住戶也不多,一共11戶,門牌号也是左單右雙。公位堂前身為劉公位堂的私家巷,整條巷子還保留着麻石路面,巷口原有的閘門石如今仍清晰可見。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子中段還有一個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中門過去便是公位巷4号,門下留了約十公分的空隙,旁邊的牆角也特意留有一個洞,我初見時并不知是何緣故,隻是猜想或許這家養有貓狗?後來再經過時,果然有一條狗子從洞裡探出頭來,朝我虎視眈眈,然而它膽子頗小,被我一吓,居然呲溜一聲縮回洞内……如今狗洞還在,卻再沒見那狗兒身影......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公位巷8号。因為久無人出入,生鏽的鐵閘門與一棵屋邊長起來的榕樹已然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天然屏障,要想打開這門,是非常之難了,估計得把樹枝砍掉才可以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從鐵門縫間張望了去,依稀可以望見8号的小陽台,雖然荒蕪多年,卻也綠意盎然,那些自然生長的植物們令小陽台看起來依然眉清目秀,目測此屋也是民國時期的建築,那時能擁有小陽台的人家,應該算是小康之家了吧。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公位巷8号對面有一道門可以進去,我猜測這裡應該是7号,誰知進去一看,豈止7号啊, 7号,9号,11号連着一串。走道裡有一口井,現在已經蓋住了。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站在井口處,正好可以眺望到對面的二樓,那是一幢粵式舊屋,周圍種滿了糖膠樹。這樹雖然說氣味不太好聞,但色澤素雅,形态迷人,映襯得舊宅尤古韻甚濃,當下竟然覺得在這樣的樓上住着,一定是件很舒心的事.......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3)三民坊

從公位巷走出來,向北走十幾米,可見到金壽堂藥行,現在又叫十三行涼茶鋪,這個鋪子也開了二十幾年了,經年熬制着涼茶,令整個巷子裡充斥着揮之不去的中藥味,我暗想這周圍被熏陶的動植物們,是否會活得比外間的更久遠些呢?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從十三行旁的路口左拐進去,便是三民坊。裡面有兩間連在一起的粵式大屋,門牌号為民生路17号之一,之二,聽說是僑房,屋主姓蕭。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這兩間大屋以前還有人租住,現在連租住者也沒有了,門胡亂鎖着,沒有門闆,站在門口便可以将屋内情況一覽無遺。可能因為多年出租的原因,原屋架構已經被改得面貌全非,有價值的東西蕩然無存。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盡管屋内已經是破敗不堪,然而屋外的灰雕卻儲存得尚算不錯,算是為這間老屋留下了僅存的尊嚴吧。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大屋的側面有一條通道,通往後花園,一直是鎖着的。有一次我來此閑逛,發現門開着,便趁機參觀了一下。

後花園一進門處種着一棵陽桃樹,正值結果季節,金黃的果子落了一地,無人問津,滿園都充斥着水果發酵後酸酸的味道。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就是這樣的一地陽桃,便突然令人覺得這個園子有了生氣。也許舊時此屋人丁興旺時,園子裡也是這樣每年結滿陽桃,但總歸會有人欣賞,從沒出現過如此落寞的場景吧?如果大樹亦有思想,必然見證了這個小院的繁華與沒落,它的感受又會是怎樣的呢?

這個園子裡面,還有一個園子,可能以前也種過不少名貴植物,可惜現在都不在了,隻餘幾隻野貓在此間跑來跑去,當做自己的樂園。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園子的另一側,則正好連于蕭家巷,是以從蕭家巷口,也可以看見這個後花園。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這次經過時,發現花園已經被鎖起來,花園門口似乎還重新粉刷過,如果能将這間大屋活化起來,也是一樁好事,畢竟占地面積這麼大的一塊地就那麼荒廢在市中心,實屬可惜。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4)新畬堂

從17号往裡走,就是新畬堂(Xīnyútáng)。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以為“畬”字的上面部分是個佘字,看成了“畲”,進而讀的新[ shē]堂,後來才知道原來人家上面是個“餘”字。

畬是一個生僻字 ,且是一個多音字,它可以讀作[ shē],也可以讀作[ yú ]。讀作[ shē]時意思是"焚燒田地裡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這樣耕種的田地叫畬田。"讀作yú時,意思是指"開墾過兩年的田地"。

此地為什麼叫新畬堂,我不得而知,但因其讀音标注是【yú】,故而我大膽猜測是不是因為這裡原本是田地,新開墾出來做了民居才因而得名呢?

湊巧的是,新畬堂這一片确實沒有解放前的舊屋,基本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修建的居民樓,它們配備了那個年代獨有的整齊劃一的單車房。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一排糖膠樹從這些單車房屋頂穿出來,直指天空,形成奇特的景觀。我想沒有誰會在自己的房子裡種樹吧?估計應該是先種了樹,後加的棚,又不願意砍樹,便有了如此奇特的屋包樹。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這些高大的糖膠樹因為有些年份了,一個個都直沖雲霄,正好與6層高的樓房比肩而立,是以說從上到下,每一層樓都在糖膠樹覆寫的範圍。因為這樣的布局,不出意外的,每年秋季糖膠花開的時候,這裡的居民應該都雨露均沾地享受到了那特殊花香的恩惠吧......對此,我隻能表示深深的同情。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5)南園巷

南園巷,東起于民生路南段,西至巷尾。長112米,寬3.8米。始建于清末,據悉其原是一李姓人家大花園,名南園,該巷亦稱園名,後來北面被梁鴻洸買去,南園後被日本 人拆毀。1967年易名解放中路九巷,1981年複稱今名。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這個拱門常年緊閉,不知這是否就是當年的南園。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南園巷裡的民生路37号

”中山是我家,環境優美靠大家--時代承造“,南園巷一隅的牆上,還留有老中山人耳熟能詳的口号,那時的電話号碼還是7位數。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以前在探訪南區的寮後村裡,裡面有個北園巷,當時還曾暗地裡想過,這裡莫不是與石岐的南園巷有關聯?實際沒啥關聯,純屬巧合。

巷•裡•坊•間品民生(一)

南園巷2号

南園巷走到盡頭右拐,便是民權路。對于南園巷,我比較少去,算是相對陌生,如果有對此巷了解的朋友,歡迎留言指正。

本期就先寫到這裡,下集内容:共和巷,蔡家巷,東山裡。何時推出?敬請期待。

PS:申明一下,本人隻是閑時喜歡逛逛老街,拍點照片,目的是想記錄下這個城市美好的一面以及當時的感受。但因為并非曆史研究者,是以對一些人文曆史可能并不會有太深的了解,如果大家有更了解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但不要總是問我為啥不寫這個,不寫那個,因為我隻寫我知道的和我的感想,我不知道的内容,我當然沒法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