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城内城及外城曆史上的老街巷特點是——彎多,并在拐彎處多以圓弧折彎,很少有牆角。内城如書班營、舊縣前、太平街等,外城如由西關街到大通街的巷子,由靛市街到東大街的巷子,由北大街到肉市街的巷子再到牛市街的巷子有七道彎、十道灣等,這些巷子大都是七扭八拐、縱橫交叉,都可看出這個特點。
那麼,為什麼這些街道這麼多彎呢?
有人說這是原來老城區人多,居住擁擠所造成。
其實不然。從光緒《邢台縣志》關于“集市”的記載:此南郭其集市,原來以初二、初七、十二在南關,十七、二十二、二十七在城内。後來考慮到“城内人稀少,民居多不在城,城中漸空,南關漸衆,南關人漸多,尚遇兵燹xiǎn,城中之人不足乘障之數,而南關之民反遭焚戮之災”,即為防備百姓集會聚集之時,匪類乘亂突襲,及戰時城外百姓無所躲避,城内又守備不足,于是就把集市統一搬到了城内。但内城是官府、兵營、官屬機構、及住所、廟壇寺院所在,及一些茶樓、酒肆,其他的交易商鋪等是在城南及城西等處。由此可看出,老城内的居民并不多。

老城内的居民并不多,是以,光緒年間内城的街道,隻有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長街四正街及驢夫營、探花街、東倉巷、西倉巷、太平街、南學街、崇禮街、北大街、衛衙街、書班營等四正街的十條四正街的支巷及學道街等十三條小街。這些街道作為城池中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定的規劃“方正、方位”,即南北道路必須縱橫交叉,構成矩形街坊,故不會出現七扭八歪拐的現象。
曆史上的邢台老城,于光緒年間引達活泉水入城,城内“泉水周流街市”,從城内有兩座闆橋,四門有登雲橋、牛頭橋等十二座橋梁來看,城内排水是有設計要求的,不會出現随坡就彎的沿水而居的現象,故城内這些街、巷還是較正的,沒有什麼七道灣、八道灣的街巷,是以這些帶彎、灣的街巷都出現在老城外。
至于叫“灣”的街巷其原因應該如下:
邢台城,光緒間如左關廂之内,“惟南關煙戶稠密,東西北三關皆寥落”,故南關人口住戶較多,那些叫“灣”的街巷恰恰就出現在南關。
邢台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亦是西高東低),從北七道灣由靛市水坑到東街,南七道灣與馬市水坑相連,且其巷子的走向都是由西北向東南而“彎”可知,這些巷子是因為居民随“水灣”而居而形成的,故這些巷子故名“北七道灣”、“南七道灣”。至于西關的“十道灣”,亦是西北東南走向,應與沙底河東流至城西(即小黃河)折而北,引水入西關有關,故叫“十道灣”。(北大街的七道灣的走向也是如此),“彎、灣”同音,隻是後來叫串了、寫簡了成了“彎”而已,這與“仙老”所說趙孤莊寫成“趙古莊”一樣。不過,老的街門牌還是寫着“七道灣”、“十道灣”的。
正是這個“灣”字與水相連,記載了邢台曆史上百泉竟流,波光蕩漾,蘆花飄飛,荷香浮動,稻浪起伏,北國江南的一派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