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核心人才接連“跑路”,蘋果造車還能成嗎?

近日,據彭博社報道,近日離職的三位工程師分别是雷達系統總工程師埃裡克·羅傑斯(Eric Rogers)、電池團隊工程經理埃裡克斯·克拉布特(Alex Clarabut)和硬體工程經理史蒂芬·斯皮特裡(Steven Spiteri)。

此前,從今年9月到12月初,蘋果汽車項目負責人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蘋果全球電池主管安順浩(Soonho Ahn)、汽車工程總監邁克爾·施威庫奇(Michael Schwekutsch)也先後離開蘋果。

從蘋果近幾年的造車動作來看,雖談不上進展順利,但也磕磕絆絆地在進行着。

2021年,蘋果的造車“绯聞”對象更是傳遍了整個汽車圈,就在人們以為蘋果牌汽車要有實質性進展時,其内部卻傳出了多位高管離職的消息。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蘋果汽車項目已經流失了至少9名重要成員。

關鍵人才紛紛逃離,這不禁讓人懷疑,蘋果造車還能成嗎?

核心人才接連“跑路”,蘋果造車還能成嗎?

來源:Motor Trend

蘋果造車慢,那就離開蘋果去造車

蘋果的“泰坦”計劃與其成員們,似乎迎來了屬于他們的七年之癢。而從今年離職的多位高管及工程師的去向來看,幾乎都轉身投向了其他的造車公司。

近期離職的汽車工程總監邁克爾·施威庫奇選擇加入了空中計程車初創企業Archer Aviation,擔任進階副總裁。跟随他一同前往的還有電池團隊工程經理埃裡克斯·克拉布特和硬體工程經理史蒂芬·斯皮特裡。

雷達系統總工程師埃裡克·羅傑斯則是加入了另外一家飛行計程車初創企業Joby Aviation。據外媒報道,還有一些蘋果汽車項目的員工加入了另一家新造車公司Rivian。

離職熱潮下,随着不同陣營的造車進展加快,吸引這些汽車人的也不止初創企業,還有傳統車企。

今年9月,蘋果汽車項目的負責人道格·菲爾德跳槽到福特公司,擔任首席先進技術與嵌入式系統官。而就在11月低,蘋果全球電池主管安順浩也加入了大衆汽車PowerCo部門擔任首席技術官,負責電動汽車的電池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道格·菲爾德是蘋果汽車“泰坦”計劃設立以來,離職的第四位項目負責人。

今年上半年,其他三位高管離職後也與新公司無縫銜接。曾上司蘋果汽車相關機器人研究團隊的戴夫·斯科特(Dave Scott),加入了醫療保健公司Hyperfine任首席執行官。

在今年2月離職的前自動駕駛汽車安全與監管團隊負責人傑米·韋多(Jaime Waydo)加入初創企業Cavnue任首席技術官。另一位自動駕駛汽車資深高管本傑明·裡昂(Benjamin Lyon)也被火箭初創公司Astra挖角,擔任首席工程師。

從蘋果造車今年的一系列動作來看,這也讓人懷疑接連不斷的人才流失是否與蘋果造車進展過慢有關。

核心人才接連“跑路”,蘋果造車還能成嗎?

來源:Automobile Italia (CC BY-SA 2.0)

今年,蘋果先後與現代、起亞等多家車企傳出可能聯手造車的消息,并與甯德時代、比亞迪、LG、SK等企業還就電池零部件供應問題進行談判。

但除了今年8月份,宣布投入4萬億韓元(約231億元人民币),正式與現代達成合作,共同研發一款電動車型外,其他談判均沒有了下文。甯德時代、比亞迪更是直接拒絕蘋果要求其在美國建廠的要求。

在項目内部,不論是2016年被返聘的前硬體工程進階副總裁鮑勃·曼斯菲爾德,還是從特斯拉被重新挖回的道格·菲爾德,兩位項目負責人都曾對外宣稱,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是項目核心,而“垂直整合”理念下的造車計劃需要被暫時擱置。

但蘋果不斷向外擴充,尋求合作的一系列動作都表明,“泰坦”從未也不會放棄全棧自研的獨立造車計劃。據FT報道,多位已經離開泰坦計劃的員工表示,蘋果還沒有選擇一條明确的前進道路。

如果事實真的如此,那麼沒有清晰的目标和願景,縱然市場對蘋果造車抱有熱切期待,但滿腔的鬥志,也會在漫長的摸索中漸漸被磨去鋒芒。而如今的美國電動車市場,似乎給了這些造車人才更大的想象空間。

近期施威庫奇、羅傑斯等人跳槽加入的Archer和Joby都在2月份完成上市。下半年,兩家電動汽車初創企業Lucid Motors和Rivian Automotive也先後上市,并且其市值一路飙漲。其中Rivian市值更是一度趕超福特、通用,在美國的電動車市場裡引發了一輪尋找下一個特斯拉的狂歡。

老牌巨頭們也都加快自身向電動化轉型程序。大衆千億美元投資電動汽車新興技術;福特推出的Mustang Mache-E直接對标特斯拉Model Y;通用汽車也計劃在2025年前推出30款電動車型。

當美國的新造車浪潮如火如荼,新機會不斷湧現,或許也給了其他高管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間。

Apple Car還能造出來嗎?

“泰坦”計劃節奏雖慢,但也并非寸步不前。

在關鍵人才的離職潮裡,也有新鮮血液加入蘋果造車。蘋果不僅一舉挖來了特斯拉前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Autopilot總裁克裡斯托弗·摩爾(Christopher Moore),還有前寶馬電動汽車部門副總裁烏瑞克·克蘭茨(Ulrich Kranz)和前保時捷高管曼弗雷德·哈爾(Manfred Harrer)。

與此同時,蘋果還調任此前一直負責智能手表和健康項目的凱文·林奇(Kevin Lynch)接手“泰坦”計劃。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林奇從未有過汽車行業從業經驗,有消息稱,此舉在内部還引發了一部分員工的質疑。

可以肯定的是,過去幾年裡,蘋果汽車項目的高管頻繁變動已經在行業裡司空見慣,而發展一波三折的“泰坦”計劃也不會因為人員的流失而擱淺。

《火星人馬斯克》作者、公路飛行咨詢創始人一苒認為,“泰坦”項目組的人員流失并不會對整個造車計劃産生過大的負面影響。特斯拉創始董事,Zoox前董事會成員勞裡·尤勒也表示,盡管出現了動蕩,但現在認為蘋果長達七年的汽車制造計劃已經失敗還為時過早。

12月初,有消息稱蘋果汽車所需的自動駕駛晶片研發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蘋果也正在與半導體設計制造公司台積電展開合作,開發一種半自動駕駛汽車,并在美生産Apple Car晶片。

但也有消息稱,蘋果仍在獨立制造整車,或為其他汽車生産商設計自動駕駛系統之間猶豫。

此外,截止11月,蘋果汽車也獲得了多項專利,分别是汽車外部照明技術、車内照明技術以及多個涉及自動駕駛世界傳感器、懸挂系統和交通通知的專利。

核心人才接連“跑路”,蘋果造車還能成嗎?

來源:iphonedigital (CC BY-SA 2.0)

但不可否認的是,距離第一輛無方向盤、無腳踏闆,L4級别自動駕駛的Apple Car問世還有一段距離。

據蘋果汽車送出的自動駕駛測試報告顯示,2020年蘋果汽車去年行駛了1.9萬英裡的自動駕駛裡程,而Waymo汽車(Alphabet自動駕駛項目)在同年完成了63萬英裡的裡程。Waymo車輛在測試期間平均行駛約3萬英裡的自動駕駛裡程,相比之下,蘋果汽車這一資料統計僅為145英裡。

雖然晶片進展利好消息不斷,但自動駕駛測試差強人意,加上上下遊供應鍊合作進展遲緩,以及人員的不斷流失,也讓多方人士和機構對蘋果汽車的未來表示質疑。

對此,汽車行業資深人士、跟我視駕進階副總裁蘭河認為,不論是從測試裡程,還是自動駕駛大環境來看,蘋果汽車的推出都還時機未到,“從經營角度來講,先主攻自動駕駛系統及輔助自動駕駛系統,進行适配并向其他車企提供解決方案是更加合理的。”

伯恩斯坦分析師阿恩特·埃林霍斯特則表示,自己并未看出蘋果的優勢在哪裡。其認為,“在一個賺錢極其困難的市場中沒有優勢,并不是一件好事。”

高盛也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即便是在樂觀情況下,蘋果在利潤率較低的汽車業務上盈利的潛力也微乎其微。“蘋果更可能會走Apple TV的老路,成為電動汽車市場的服務供應商,而不是從零開始打造一款低利潤率的汽車。”

七年過去了,或許對于目前的蘋果來說,在汽車行業中有兩條路可以選擇:選擇推出一款全棧自研的自動駕駛汽車,或者投身于自動駕駛晶片的量産,并向行業提供适配不同車型的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

在一苒看來,蘋果要運用好自身在軟硬體和品牌效應方面的優勢,在2025年之前,推出一款半自動駕駛,而不是完全自動駕駛汽車,才能保證自身在市場中的競争力。

從目前的競争環境來看,即便市場都對蘋果汽車抱有期待,但它或許也需要再快一點。

作者| 崔秋陽

編輯| 王 妍

核心人才接連“跑路”,蘋果造車還能成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