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二年的輪回:HTC從“一機難求”到“無機可售”

它曾經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生産商,也曾經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代工和生産廠商。

它曾經是安卓陣營的“頭号玩家”,也曾經在MWC上把蘋果和三星挑落馬下,榮膺“2010年度最佳手機”大獎。

但這些都已成為過眼雲煙。

據HTC中國大陸官網顯示,HTC在中國大陸已無手機可售,其官網顯示的區塊鍊智能手機EXODUS卻并不在中國大陸銷售,點選該連結會直接跳轉到HTC美國官網。

縱觀HTC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起起落落,真是應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句古話。但我們更願意思考和探讨這背後的原因,因為“曆史是最好的老師”。

十二年的輪回:HTC從“一機難求”到“無機可售”

其興也勃焉

HTC被親切地稱之為“火腿腸”,也有個調侃的說法“後頭醜”。當然,這都是普通消費者對于HTC的樸素看法,也間接說明了大家對于HTC的态度。

在業内人士看來,HTC的崛起是抓住了三大機遇。第一,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換;第二,從封閉系統到開源生态的轉換,這兩個新舊動能的轉換,完全重寫了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

HTC的成功有些偶然。2008年,由美國第三大營運商T-Mobile USA定制,HTC(宏達電)代工生産的,全球第一款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的手機産品HTC G1誕生,由此開創了HTC的輝煌時代。憑借出色的硬體配置、驚豔的外觀和劃時代的作業系統,HTC G1在當年的市場環境下,預售期就售出了150萬部,這遠遠超出了營運商和消費者的預期。

十二年的輪回:HTC從“一機難求”到“無機可售”

G1的大獲成功,刺激了HTC的野心。随之而來的是 G3(HTC Hero),這是一款具備多點觸控功能的智能手機,也是一款操作體驗可以媲美蘋果 iPhone 3GS的手機。當然,這也為後面的專利官司埋下了伏筆。G1和G3的成功,一直到後來的G7,HTC開始成為“街機”,市場占有率快速攀升,在美國市場上甚至超過了三星和蘋果,業績炸裂,G10、G11、G12的接連推出更是讓HTC市值翻倍。作為HTC的掌門人,王雪紅成為了新一代的“經營女神”。

HTC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在2010年的MWC上,HTC Hero榮膺“2010年度最佳手機”大獎;在2011年的MWC上,HTC還拿到了“2011年最佳手機公司”大獎。同年,HTC的市值更是超過了曾經的行業霸主諾基亞。一切似乎都是那麼自然而然。

十二年的輪回:HTC從“一機難求”到“無機可售”

其亡也忽焉

冉冉上升的趨勢,被一紙訴狀生生打斷了。

蘋果發起了針對HTC的“絞殺”,武器很簡單也很緻命---專利。對此,HTC沒有太好的應對辦法,隻能選擇退讓,2012年6月,HTC關閉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研發辦公室;2013年6月,HTC退出巴西市場;2013年7月,HTC退出南韓市場。

十二年的輪回:HTC從“一機難求”到“無機可售”

如果說蘋果的發難,是讓HTC頓了頓腳步;國内廠商的崛起,則逐漸讓HTC失去了生存根基和想象空間。這個時候,安卓已經成為行業“标配”,手機産業鍊分工也趨于明确。國産手機開始撕去低質低價的标簽,開始與HTC正面抗争。特别是小米的崛起,說明手機産業已經完全成熟,不再是單款産品的技術比拼,而是供應鍊、生态鍊的全面較量。

而在這個過程中,HTC卻是昏招疊出。

在産品層面,在主流廠商逐漸放棄“機海”政策,轉為旗艦+年度釋出時,HTC還在堅持機海政策,這就導緻産品更新換代極快,HTC手機買來就降價,對于管道、使用者,甚至是供應鍊都是傷害;

在管道層面,當時國内手機廠商有幾個極端,一個是小米為代表的企業,走網際網路路線,主要是利用線上管道;一個是以OPPO、vivo為代表的企業,主要走線下管道;還有一類走營運商管道,以酷派、聯想等為代表。但後來,大家發現隻依賴于單一管道是很難做大的,開始三大管道并舉。但HTC呢,對于哪個管道都沒進行深耕,又缺乏蘋果的品牌号召力。

十二年的輪回:HTC從“一機難求”到“無機可售”

在市場層面,HTC一直被認為是差別對待,對于國内市場的重視程度完全不夠,甚至是把最差的東西放到國内來賣;同時,作為最為核心的OS系統,HTC過于依賴安卓的原生系統,而這個系統對于普通使用者是不夠友好的,以至于刷機橫行。

此消彼長,幾年時間以内,HTC已經泯然衆人。2017年9月,HTC與谷歌簽訂協定,将自身部分手機業務轉讓給谷歌(主要是代工,依然保留自有品牌)。2018年5月,按照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資料,HTC已經跌出行業前五,徹底淪為other。(嶽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