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公祭日:2021已有11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去世 曆史上的今天:1937年12月13日

2021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4周年,也是第8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些數字背後是不能抹去的曆史,不能忘!不敢忘!

2021已有11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去世

今年來,已有11位幸存者離世,他們沒等到侵略者的道歉。目前,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61人。我們記錄下部分幸存者的名字和肖像,為史存證。

國家公祭日:2021已有11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去世 曆史上的今天:1937年12月13日

圖檔來源網絡

第一排從左至右:孫富祥(已故)、管光鏡(已故)、祝四孜(已故)、劉庭玉(已故)、陳玉蘭(已故)、馬秀英(已故)、濮業良(99歲)、馬繼武(已故)、李素芬(已故)、易翠蘭(已故);

第二排從左至右:李素雲(已故)、王義隆(98歲)、王長發(98歲)、蔣淑萍(已故)、薛玉娟(97歲)、呂金寶(已故)、巫吉英(97歲)、胡信佳(已故)、陳廣順(已故)、謝桂英(97歲);

第三排從左至右:黃桂蘭(97歲)、岑洪桂(97歲)、顧秀蘭(已故)、沈淑靜(已故)、黃卓珍(已故)、趙金華(已故)、陳桂香(96歲)、徐家慶(已故)、李高山(已故)、楊翠英(已故);

第四排從左至右:黃劉氏(已故)、關舜華(96歲)、王秀英(已故)、陳文英(已故)、周智林(96歲)、蔡麗華(已故)、魏桂如(95歲)、易蘭英(95歲)、張秀紅(已故)、石秀英(95歲);

第五排從左至右:王福義(已故)、李美蘭(94歲)、葛道榮(94歲)、馬淑勤(已故)、馬月華(已故)、李長富(94歲)、林玉紅(已故)、餘昌祥(94歲)、張福智(已故)、金茂芝(已故);

第六排從左至右:常志強(93歲)、鄭錦陽(93歲)、萬秀英(已故)、艾義英(93歲)、向遠松(93歲)、朱惟平(已故)、經智珍(93歲)、朱秀英(已故)、沈桂英(已故)、賀孝和(已故);

第七排從左至右:陳素華(已故)、夏淑琴(92歲)、楊靜秋(92歲)、張惠霞(92歲)、周湘萍(92歲)、張蘭英(已故)、蔣樹珍(92歲)、仇秀英(已故)、徐德明(91歲)、劉貴祥(91歲);

第八排從左至右:馬承年(已故)、王翠英(已故)、姚秀英(已故)、王津(90歲)、熊淑蘭(90歲)、劉素珍(90歲)、潘巧英(90歲)、郭秀蘭(89歲)、祝再強(89歲)、陳德壽(89歲);

第九排從左至右:王子華(89歲)、程福保(88歲)、伍秀英(88歲)、路洪才(88歲)、阮秀英(88歲)、高如琴(87歲)、馬庭祿(87歲)、佘子清(已故)、袁桂龍(87歲)、岑洪蘭(87歲);

第十排從左至右:劉民生(87歲)、方素霞(87歲)、唐複龍(86歲)、劉興銘(已故)、王素明(86歲)、程文英(85歲)、馬庭寶(85歲)、陶承義(85歲)、傅兆增(已故)、阮定東(84歲)。

【黨史上的今天】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12月13日被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日軍占領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開始了持續六周之久的燒殺淫掠。

在南京城裡,殺人成性的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血腥大屠殺。他們對已經失去戰鬥力的中國守軍成批成批地進行槍殺,接着在全城進行瘋狂地大搜捕,槍殺了無數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中國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體槍殺、焚燒、活埋以及用其他方法處死者,達30萬人以上。

同時,南京市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燒毀,幾乎所有的商店被搶劫一空。日軍進入南京市後的一個月中,發生約2萬起強奸、輪奸事件,連不到10歲的幼女和六七十歲的老婦都難以幸免。很多婦女被奸淫後又遭屠殺、毀屍,慘不忍睹。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軍一手制造的駭人聽聞的血腥慘案。它被稱為是“現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現代史上破天荒的殘暴記錄”,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一起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殺充分暴露出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野蠻和兇殘,也反映出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欺淩和宰割的深重苦難。

抗日戰争勝利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屠殺南京人民的罪魁,即指揮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長谷壽夫,給予了應有的懲罰,松井石根被判處絞刑,谷壽夫被引渡到南京受審,于1947年被處以死刑。

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決定将12月13日确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刻骨銘心的日期以血淚書寫,記載一個民族最深重的苦難,标注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300000”,見證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成為中國人民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沉痛的曆史啟示我們,要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銘記曆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矢志不渝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共同維護“比金子還珍貴的和平時光”。

(中國小康網綜合新華社、人民網、紅網、北京日報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