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隻赢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因為趙奢代表的,乃是趙國“不懼強敵”的氣節。

戰國後期,中原成為了趙、秦兩個軍事強國的對手戲,不過秦國表現出的侵略欲更強,為了吞并天下,手段層出不窮,而趙國,更多時候是一個“老實”的平衡者,譬如在範雎的“遠交近攻”提議下,秦國要進攻南韓,就是趙國解的圍。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隻赢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趙奢也是揚名這樣的背景下。

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民風十分彪悍,後世人隻知趙奢乃是名将,但是卻又有多少人想到,趙奢在趙國,曾經還是個“文官”,負責的是國家田稅的收取,而後也是因為稅務得罪了平原君,他才開始了不一樣的一生。

平原君當年很喜歡收門客,這是戰國四君子的共同愛好,但是平原君手下的門客素質參差不齊,有的人就代表平原君嚷嚷着這田稅我們不交,難為趙奢,一氣之下,趙奢就把平原君家裡這幾個不配合的人給殺了。

這件事落了平原君的面子,平原君就喊着要殺掉趙奢來報仇。

然後趙奢就去找平原君講道理了,在戰國時代,你有拳頭未必是最厲害的,你是周天子也不是最厲害的,但有一張嘴,拿着道理說話,那就是真厲害了。

趙奢給平原君陳述利弊,就說如果你平原君都不帶頭遵守法律,那麼趙國就亂了,一旦亂了,榮華富貴就都沒了,榮華富貴沒了,你平原君也沒了,是以勸你還是遵紀守法。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隻赢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平原君一聽,喲呵,這道理,太深刻了,既簡單又直擊靈魂,反正戰國時期的人總是會為一些莫名其妙的道理感動,平原君原諒了趙奢,還把趙奢推薦給了趙王。

趙王一看,是弟弟平原君介紹的,那應該靠譜,就讓趙奢掌管全國的稅務了,讓趙奢把這一套“趙國強,你就強”的理論傳播給每一個拽得跟二五八萬似的貴族和百姓,趙奢的确做得非常好。

不過到了這裡,趙奢在曆史上就空白了,下一次正式出現,他就成為了将領,帶兵攻打齊國的麥丘。

要說跨界,也鮮有趙奢變化那麼大的。

在趙奢同時代,趙國還有名将廉頗、樂乘,當年趙國和秦國争鋒,趙國罩着一部分國家,秦國就天天想着怎麼把人家吃掉,兩個國家明面背地裡都手段百出,沖突愈演愈烈,為了緩和沖突,兩國也和議過。

可是秦國的擴張浩浩蕩蕩,勢不可擋,秦昭襄王早就忍不住收拾齊國了,但是收拾齊國,範雎認為要必須先收拾魏國和南韓,這兩個國家在中原樞紐的位置,十分重要,可是秦昭襄王明白,趙國“罩着”這兩個國家,他動不了。

是以要實行步步為營的戰略,就要先打趙國。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隻赢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那麼秦昭襄王就以此前和趙國和議,但是趙王卻違背和議的理由來進攻趙國,打的也不是别的地方,正是趙國的地方重鎮“阏與”,趙惠文王一時之間也緊張起來,畢竟他不是趙武靈王,于是找來了廉頗和樂乘來詢問,誰敢打。

廉頗和樂乘的回答都是很保守,他倆都覺得,跑去救阏與,太遠代價太大了,秦軍已經奇兵突襲拿下了這裡,而阏與地勢狹窄,誰先占據誰就有優勢,假如趙軍再去救援,那麼趙軍就會陷入被動。

這倆人可是當時趙國的門面,兩個人都說不行,這阏與估計是兇多吉少了。

趙惠文王很失望,于是他又問了趙奢,誰知道趙奢卻是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廉頗覺得,阏與乃是狹路,狹路相逢,先者勝,這的确是個很簡單的道理,趙惠文王也明白,他就是不甘心,可趙奢卻說,狹路相逢,勇者為勝。

這話怎麼了解呢?

最好的了解就是,趙奢說他自己不怕死,也沒必要那麼謹慎,最終輸赢與否,看誰更不要命,在戰場上的“勇”,就是要看自己有多麼地“不要命”。

趙惠文王被打動了,讓趙奢帶兵出戰。

在秦國人看來,奇襲阏與,是穩妥到不行的事情,他們并不覺得趙國能搶回來,而在趙奢帶軍出了邯鄲城後,他就先在邯鄲城外駐紮了下來,并沒有直取阏與,這就是趙奢的“迷魂藥”。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隻赢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時人都覺得,趙國這個啞巴虧吃定了,能保住邯鄲都算是成功了,拿下阏與那是妄想了,可是趙奢卻依舊等待着,即便是底下有人不斷報來秦軍勢如破竹的情報,趙奢都是不理,還以軍法處置。

就這麼“裝”着,趙奢裝了快一個月。

秦軍大喜,覺得趙國的底線就是邯鄲了,堪堪足夠守護邯鄲,于是就加速前往阏與的中心,就是這個時候,趙奢恰好又“買通”了當時秦軍的“間諜”(當時間諜沒有什麼家國榮辱觀,都是一群職業者),讓秦軍一再麻痹。

而後,趙奢讓大軍輕裝前進,以趙國的“騎射”優勢,讓一群人先比秦軍更早到達阏與的中心地帶,這就是“埋伏戰”。

趙奢的戰法核心,就在這裡展現出來了,以騎兵為襯托的閃電戰,還有一系列的麻痹戰術、心理戰術、治軍能力,趙奢跟保守的廉頗不同,以高風險的姿态,在博取高回報。

可是趙國的騎兵注定不會讓風險變得多高,一切都按原計劃進行着,趙軍很快來到了阏與,此時有一名叫做“許曆”的軍士剛好提出建議,讓趙軍立即占領一個高聳的山頭,以射箭的優勢壓制秦軍,本質跟趙奢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思路是一樣的。

趙奢很謙虛地接受了許曆的建議,開始占領高地用遠端攻擊的箭阻擊秦軍,趙奢這個安排,在後世看似随處可見,可在當時,卻是為數不多的。

因為一直以為趙軍躲在邯鄲,秦軍來勢洶洶,士氣很足,戰鬥力因為士氣還翻番了,趙軍此時面臨的壓力也很大。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隻赢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趙奢知道,要擊敗來犯的秦軍,要先擊潰他們本來就因為失去疑心反而高漲的士氣,其次,就要一直守住高地,耗死秦軍,轉而讓秦軍開始産生戰争恐慌,最後進行打掃戰場的大屠殺。

而趙奢的計劃很成功,秦軍來到阏與後,立馬被趙軍阻擊了,一開始秦軍的進攻還很猛烈,可惜趙奢早有準備,一直壓制着秦軍,剛好阏與城裡的守軍看到了友軍在痛打秦軍,于是放開城門,也殺了出來。

兩面受敵,秦軍一下子被一邊倒地屠殺,讓秦軍膽寒不已,隻要當實力懸殊差到一定程度時,弱勢的一方就會害怕,正如秦軍的害怕,最後讓他們不戰而退,一旦退了,就隻能是被趙軍的騎兵收割。

而趙奢,也以這種方式打赢了廉頗、樂乘都不看好的仗,這也是在秦趙交鋒中,趙國重創秦國為數不多的戰鬥,阏與之戰究竟殺了多少秦軍,不得而知,但是據後來的長平之戰的表現,秦代有人認為是秦國對阏與之戰損失的報複。

可以确定的是,此戰過後,秦國人開始怕趙奢了,因為跟廉頗和樂乘等人不同,趙奢的打法很猖狂,也很極限操作,先是麻痹,而後又是兵貴神速,讓敵人壓根還沒反應過來,秦國以慘痛教訓,了解了趙奢。

大勝後,趙奢被封為了“馬服君”,一下子在趙國的地位水漲船高,和廉頗等人平起平坐,甚至隐隐有些蓋過他們。

其實,趙奢本身的軍事經驗,是比不上廉頗的,可是阏與之戰,趙奢靠的是“勇”,這也是在賭,差別在于能不能賭赢,廉頗的戰鬥風格是“穩”,他每打一場戰,都喜歡權衡,或許赢不了,但一定不會輸。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隻赢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後面的長平之戰就是這樣,廉頗雖然不能對秦軍造成巨大的損傷,可是他也能保證趙軍沒事,可惜的是,趙王最讨厭的,或者說這些國君們最讨厭的,就是這種“穩”,他們更喜歡“勇”。

而趙奢的兒子趙括,遺傳了父親的“勇”,可是卻沒有相對應的戰場智慧和經驗,最終葬送了趙國數十萬大軍。

趙奢賺來的“名”,也都給趙括給敗幹淨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