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牧民族狼性的代表蒙古帝國的漢化

作者:鶴之青

漢化是其他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融合同化的過程。更寬泛的概念是指民族融合,人類進化形成民族融合的過程綿延數千年,至今仍然持續進行存在,并促進了人類各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文明的進步,擴大了民族的内涵和外延,為人類民族進步民族複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影響。民族融合通過聯合、兼并、征服,各民族之間互相借鑒吸收互補推動,形成了新的文化和文明,随着曆史的發展已經成為新的民族。從世界範圍和世界民族史的發展過程中分析,不存在純粹的民族和一成不變的民族,民族經曆不斷的形成、發展、振興的過程,是民族融合的曆史過程。

中華民族自炎帝、黃帝時期形成了中原農耕文明形成以來,成為黃河流域文明的源頭和濫觞,與其他的四大古代文明相比較,即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愛琴海古希臘文明,雖然處于不同時期,但其人口數量、生産力水準、經濟發展規模、文明發展程度以及曆史的持久性等方面綜合比較,處于全球領先世界第一的位置,在之後曆史的發展和生産力水準的提高,其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技術和民族思想等方面都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為世界最強國最大國,這種局面直到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打破和終結的中國世界第一的曆史。在5000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民族領先于周邊以及其他世界各民族文明,民族的融合推動了先進文明消化吸收和同化落後文明的趨勢,推動先進文明民族的發展,也帶動了相對落後文明的民族進化提升,最後融合成為更加先進的新的民族。中華民族因其人口規模、曆史、持久性和文明的影響力保持着生生不息的發展勢頭,而其他的民族原有民族的特征逐漸消失而同化,這就是漢化的過程。漢化不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内涵,也不是一個民粹主義的保守概念,而是突出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和特征。漢化的過程是互相促進互相融合,并非是一個民族消滅了一個民族,而是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曆史上各民族的漢化過程是以中原民族為主體,通過吸收外來的或者外部民族的語言文字、宗教、思想、技術工藝、裝置工具,通過民族聚集、民族交往的方式互相交融推動,如小麥種植、胡瓜(黃瓜)胡床(闆凳)、音樂、舞蹈等等都是來自于胡人和西域各部的遊牧半農耕的民族。其中趙武靈王胡服騎士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吸收和借鑒蒙古高原東胡民族而來,通過這個改革徹底的改變了中原民族的軍種、軍隊和軍事組織能力、戰鬥能力,形成了中原民族強大的騎兵,為抵禦外來民族的侵略和對外的征伐提供了強大的軍事力量,騎兵、步兵有機結合的軍隊裝備。北部、西部民族的遊牧民族少數民族的漢化過程分為主動和被動兩部分,西漢時期的匈奴分為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匈奴被驅逐被迫向西遷移,南匈奴逐漸漢化。唐朝時期的突厥民族被迫分為東西兩部分,西突厥向中亞西東歐遷徏,東突厥被漢化。最為突出的主動漢化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漢族通婚使用漢族語言穿着漢族服飾,五胡十六國也被逐漸同化漢化。遼宋金宋西夏時期,契丹、女真、鮮卑各民族與中原的漢族,也經曆了主動和被迫的同化漢化的過程。

蒙古帝國時期的漢化過程很不徹底,在元朝和四大汗國,蒙古統治者内部對漢化的意見不同,隻有忽必烈統治的元朝實行了以漢治漢的漢化嘗試,也很不徹底,而四大汗國完全反對漢化過程,倒是突厥化過程明顯,欽察汗國使用突厥語、信奉伊斯蘭教,元朝因享國日短,内部權力鬥争腐敗盛行,除忽必烈外少有聖明有作為的君主,内部意見不統一,漢化表面化形式化,等級觀念種族觀念,以及對本民族語言宗教的自尊自愛,擔心受到影響,民族的融合被阻礙。随着西元的被消滅漢化的形式也不存在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