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游牧民族狼性的代表蒙古帝国的汉化

作者:鹤之青

汉化是其他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更宽泛的概念是指民族融合,人类进化形成民族融合的过程绵延数千年,至今仍然持续进行存在,并促进了人类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文明的进步,扩大了民族的内涵和外延,为人类民族进步民族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影响。民族融合通过联合、兼并、征服,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吸收互补推动,形成了新的文化和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民族。从世界范围和世界民族史的发展过程中分析,不存在纯粹的民族和一成不变的民族,民族经历不断的形成、发展、振兴的过程,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中华民族自炎帝、黄帝时期形成了中原农耕文明形成以来,成为黄河流域文明的源头和滥觞,与其他的四大古代文明相比较,即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爱琴海古希腊文明,虽然处于不同时期,但其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规模、文明发展程度以及历史的持久性等方面综合比较,处于全球领先世界第一的位置,在之后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技术和民族思想等方面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世界最强国最大国,这种局面直到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打破和终结的中国世界第一的历史。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领先于周边以及其他世界各民族文明,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先进文明消化吸收和同化落后文明的趋势,推动先进文明民族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对落后文明的民族进化提升,最后融合成为更加先进的新的民族。中华民族因其人口规模、历史、持久性和文明的影响力保持着生生不息的发展势头,而其他的民族原有民族的特征逐步消失而同化,这就是汉化的过程。汉化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内涵,也不是一个民粹主义的保守概念,而是突出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和特征。汉化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并非是一个民族消灭了一个民族,而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历史上各民族的汉化过程是以中原民族为主体,通过吸收外来的或者外部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思想、技术工艺、设备工具,通过民族聚集、民族交往的方式相互交融推动,如小麦种植、胡瓜(黄瓜)胡床(板凳)、音乐、舞蹈等等都是来自于胡人和西域各部的游牧半农耕的民族。其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吸收和借鉴蒙古高原东胡民族而来,通过这个改革彻底的改变了中原民族的军种、军队和军事组织能力、战斗能力,形成了中原民族强大的骑兵,为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对外的征伐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骑兵、步兵有机结合的军队装备。北部、西部民族的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分为主动和被动两部分,西汉时期的匈奴分为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匈奴被驱逐被迫向西迁移,南匈奴逐步汉化。唐朝时期的突厥民族被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突厥向中亚西东欧迁徏,东突厥被汉化。最为突出的主动汉化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汉族通婚使用汉族语言穿着汉族服饰,五胡十六国也被逐步同化汉化。辽宋金宋西夏时期,契丹、女真、鲜卑各民族与中原的汉族,也经历了主动和被迫的同化汉化的过程。

蒙古帝国时期的汉化过程很不彻底,在元朝和四大汗国,蒙古统治者内部对汉化的意见不同,只有忽必烈统治的元朝实行了以汉治汉的汉化尝试,也很不彻底,而四大汗国完全反对汉化过程,倒是突厥化过程明显,钦察汗国使用突厥语、信奉伊斯兰教,元朝因享国日短,内部权力斗争腐败盛行,除忽必烈外少有圣明有作为的君主,内部意见不统一,汉化表面化形式化,等级观念种族观念,以及对本民族语言宗教的自尊自爱,担心受到影响,民族的融合被阻碍。随着西元的被消灭汉化的形式也不存在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