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提起守城之戰大抵都會記起浔陽之戰,劉秀以8000人破王莽10萬大軍;韋孝寬玉璧之戰,大破高歡;唐朝張巡睢陽之戰,以幾千之數抵擋安史之亂十萬叛軍,最後殺人成仁。而在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中,一位将領卻在短短的一生中,用一場守城之戰,改變了整個元朝末年的曆史程序——洪都之戰。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陳友諒以“傾國之軍”六十萬兵力圍攻洪都。而此時的洪都朱元璋守軍隻有2萬。兵力懸殊,戰争伊始朱元璋更是無暇顧及。作為朱元璋的侄子,更作為洪都守軍的總指揮朱文正以他卓越的指揮才華,面對幾十倍于自己的陳友諒軍,竟然堅守洪都85天最終為朱元璋赢得了這場幾乎具有決定性的防守之戰,更為鄱陽湖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但是就在此戰過後不久,朱文正卻被朱元璋下獄,并且被朱元璋鞭殺。又是何種原因會導緻這位朱元璋的股肱之臣,親侄子淪落至此呢?
朱元璋家境貧寒,其父親朱五四共有4個兒子。而元朝末年的天災人禍,也讓這個本就捉襟見肘的農家不堪重負。而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對于朱家而言,一場災禍徹底的擊垮了這個本就貧苦的家族。父母、長兄相繼離世,整個大家族也便隻有朱文正與朱元璋兩個男丁。我們很難想象此時的朱文正與朱元璋内心的想法,但在叔侄二人分散之後的數年間,在寺廟也無所食的朱元璋,終于邁出了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決定——加入起義軍,經過幾年的征戰,朱元璋跟随郭子興起兵,小有所成。
而朱文正也正是此時找到了叔叔朱元璋,跟随朱元璋不一時,他便跟随朱元璋攻克太平,占據建康(今南京),可以說朱文正在朱元璋的攻伐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朱元璋這位親叔叔也并不吝惜憐愛,給他加封為大都督——軍中最高的軍事統帥。
功勳卓著,死守洪都,又到底是何種原因讓朱元璋痛下殺手呢?
有記載說會不會是朱文正“任部将掠奪其下妻女”?肆意妄為,導緻朱元璋将自己的侄子鞭殺,但是這對于初創的朱元璋集團而言,正如宋朝太祖趙匡胤縱容其小舅子吃人一般,雖然殘忍,但卻無傷大雅,更遑論是用人之際。那麼到底是為何呢?
而這個原因,《明實錄》中多是有所避諱,更是語焉不詳。但在朱元璋自撰的《太祖皇帝欽錄》中的一句話,“事覺,教之不聽,未幾,謀奔敵國。”卻為我們解釋了為何朱元璋會誅殺自己的親侄子。
在陳友諒被殺後,朱元璋再無能夠比拟的對手。随後,朱元璋更是自立為吳王,并且組建了自己的官僚機構。而對于有着種種暴行的朱文正,朱元璋隻是稍微處罰,雖然有過廢黜,但更是在馬皇後的幹預之下,赦免了他的罪責。
但是朱文正卻在被寬宥之後,卻意圖投靠張士誠。這對于意圖争霸天下的朱元璋而言,顯然是不能夠接受的。即便你是自己的親侄子,也決然不會姑息。
而在将其下獄關押大牢之後,朱文正更是不死回歸,又想逃跑,最終被朱元璋狠心鞭打而死。死時年齡也不過隻有29歲。雖然以後的曆史,證明朱元璋絕非仁慈之君,但是對于大哥的血脈,他也表現出了絕無僅有的愛憐,更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将朱文正8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但絕對權利也從來不允許他人染指、挑戰。
參考資料:《明實錄》、《太祖皇帝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