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後期三足鼎立,若閹黨與東林黨共存,不至于那麼快亡國

縱觀古代封建王朝,明朝是黨争最為嚴重的一個王朝,尤其是從萬曆皇帝開始,黨争慢慢發展到了白熱化階段。

這個時期不同于朱元璋時期的“上朝如上墳”,這個時期呈現出來的現象是“每天起床第一句,想想怎麼整死你”!

不同黨派之間的關系已經是勢如水火,隻要是抓住了對方的小辮子,那必然是往死裡辦你!

先是東林黨、齊黨、楚黨、浙黨等黨派并存,然後東林黨占盡上風,後來在其他黨派簇擁下,閹黨崛起,大明朝堂上出現了東林黨與閹黨勢均力敵的場面,再往後閹黨得勢,東林黨式微。

等到崇祯皇帝登基之後,全面清除閹黨,東林黨再次崛起,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明朝後期三足鼎立,若閹黨與東林黨共存,不至于那麼快亡國

朱元璋劇照

以上這些就是明朝後期黨争的大緻變化趨勢,後期真正能左右朝政的黨派,是閹黨和東林黨。

這兩個黨派加上皇帝,形成了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局面,若閹黨與東林黨共存,明朝勢必不會這麼快就滅亡,隻可惜天不遂人意。

明朝亡,實亡于萬曆

萬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鈞,這位仁兄可謂是奇葩至極,别的君主當政之時,都把權力狠狠攥在自己手裡,生怕被别人奪了去,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嘛。

可朱翊鈞倒好,從萬曆十四年(1586)年開始,他就開始怠政了,後來直接不上朝了,還是整整二十八年,這就相當于撂挑子不幹了,可最讓人驚訝的是,他的皇位居然還沒有被人給奪去,在這裡不得不說一聲服氣。

明朝後期三足鼎立,若閹黨與東林黨共存,不至于那麼快亡國

明神宗朱翊鈞

至于,他為何躲在深宮裡這麼多年不上朝,是因為當時立太子的事情,他當初想立自己最寵愛的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可自古以來繼承人都是嫡長子,朱常洵并不是。

是以大臣們便開始勸誡、上奏、言辭激烈、就差跳腳大罵了,朱翊鈞一看,煩了,他心說愛咋滴咋滴吧,老子不幹了還不行!

朱翊鈞是個有脾氣的人,他自己是爽了,可朝堂上卻亂了,各個黨派抱團出現,最後東林黨排擠各個黨派,俨然已是大佬的身份,其他的黨派沒辦法了,找到了魏忠賢。

魏忠賢閹黨的崛起更加讓朝堂之上烏煙瘴氣,而且這個時候,滿清努爾哈赤,也在崛起之中,但是此時的明朝已經根本無暇顧及這個最後給他們造成緻命一擊的敵人。

于是,後人有人說:“明朝亡,亡于萬曆。”

明朝後期三足鼎立,若閹黨與東林黨共存,不至于那麼快亡國

明神宗朱翊鈞劇照

《明史》載: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于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骛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雠,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讦。以緻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豈不諒欤。“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

制衡之術的破壞

古代封建王朝的帝王,最為拿手的一件事,就是制衡之術,簡單點說,就是除了皇帝之外,朝堂上不能有任何人一家獨大,哪怕是皇子也不行。

明朝後期三足鼎立,若閹黨與東林黨共存,不至于那麼快亡國

唐朝都城

唐朝時候,制衡之術發展到頂峰,一朝兩相四将,這便是最高端的權衡,分衡,分權。臣子之間權勢的争鬥,或鋒芒畢露或韬光養晦,都不斷的在促進政體的發展。

而在明朝,除了不屑于使用制衡術,而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朱元璋外,後邊還是出現過制衡之術的事例的,就比如最為精明的嘉靖皇帝。

他登基之後,一坐穩皇帝的位子,就出手扳倒了三朝元老楊廷和,然後迅速培植自己的親信,可若隻依賴内閣中的徐階、高拱等人,肯定會造成一家獨大,為此他又特意扶植奸黨和清流對立,讓嚴嵩任首輔,統領全局,讓嚴世藩掌管吏工兩部,負責工程和任命。

這一手,不得不說是非常絕的。

明朝後期三足鼎立,若閹黨與東林黨共存,不至于那麼快亡國

朱由校

一直到了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時期,這制衡之術還是存在,隻不過雙方換成了閹黨和東林黨。

朱由校雖然被稱為“木匠皇帝”,可他還是懂得朝堂中絕對不能讓一方獨大。

可他的弟弟朱由檢,也就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祯帝,卻不懂,盡管朱由校臨死前抓着朱由檢的手,語重心長的說道:“(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宜委任。”

朱由檢嘴上答應的很好,可一上台就把魏忠賢以及閹黨給辦了,這一下,明朝朝堂中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明朝後期三足鼎立,若閹黨與東林黨共存,不至于那麼快亡國

東林黨人

東林黨人得了勢,在朝堂上嚣張跋扈,更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是以說,在古代封建王朝中一手制衡之術是非常重要的,在明朝将亡之時,大太監曹化淳痛哭流涕說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也許,這個時候崇祯帝也明白了,但是一切都晚了,大明朝在1644年覆滅。

——編輯谪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