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在日僞軍掃蕩前夕,河源縣鬼子憲兵隊長平田一郎派人拉攏晉綏軍358團一營反水,鐵了心投敵的營長錢伯鈞和營副張富貴,居然企圖殺害前來查問的團長楚雲飛,多虧八路軍獨立團派兵相助剿滅叛軍。然而李雲龍卻趁機運走了一個營全部的武器裝備,并且死皮賴臉拒不歸還。

劇照
期間楚雲飛曾經多次讨要,但奇怪的都是私下溝通,并沒有動用第二戰區長官部的力量給八路軍總部施壓,否則上級指令下來,借李雲龍個膽子也不敢不還槍。如此簡單直接的辦法楚雲飛為何不采用呢?無它,楚雲飛根本不敢上報這件事情。
較真的話,如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知道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定會斃了楚雲飛,這裡有兩條死罪,其一是楚雲飛帶兵不力,一個2000人的主力營差點反水投敵,居然還需要八路軍幫忙平叛。其二是如此數量之多的一批武器裝備,竟然落到了李雲龍的手裡。
抗戰時期八路軍和閻錫山晉綏軍的關系非常微妙,在1939年之前,閻老西為了保住自己的勢力範圍攆走日本侵略者,一度破天荒地同意中央軍和八路軍入晉協同作戰,是以八路軍才能順利的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也才有了“忻口會戰”聯合抗日的典範戰例。
《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的相識,就發生在這一段時間的“蜜月期”,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衛立煌,還曾組織中央軍、晉綏軍的軍官們去觀摩學習八路軍的遊擊戰法,是以楚雲飛去獨立團參觀是有真實曆史背景的,《亮劍》在重大曆史問題上倒是沒有杜撰。
然而在1939年底,受“山西新軍”事件、日本人的拉攏和蔣介石的誘使等因素的影響,閻錫山對八路軍态度大變,“12月事變”中甚至兵戈相向。随着八路軍在山西地區的不斷壯大,雙方沖突日趨加重,用358團參謀長方立功的話總結就是:“隻是理論上的友軍”。
晉綏軍358團一營的“李家鎮兵變”,發生在1942年以後(以日軍大掃蕩和八路軍副參謀長犧牲為時間節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楚雲飛被“劫走”2000人的武器裝備和軍火彈藥,并且落入了八路軍獨立團之手,用最笨的腦袋想想,楚雲飛敢上報戰區長官部嗎?
抛開劇情的演繹成分,當時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一個主力步兵團也就是2000人上下,等于說晉綏軍被八路軍繳了一個團的械,這絕對是個天大的事。假使楚雲飛如實上報,不僅閻錫山會暴跳如雷,事件也足以驚動重慶方面,對楚雲飛上校的懲罰會非常之嚴重。
就算楚雲飛是閻錫山的愛将,在重慶方面的巨大壓力下,晉綏軍系統也輕饒不了他,輕則撤職查辦,重則就地正法。戰争期間槍決個把團長根本不足為奇,中央軍和晉綏軍的軍長、師長被槍斃也時有發生,李服膺、陳牧農、張德能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部下出了反水的叛逆,又被八路軍弄走大批武器彈藥,傳揚出去,不僅在晉綏軍内部擡不起頭來,還很有可能遭到重慶軍事委員會的嚴厲處分,聰明如楚雲飛者,還能據實上報?什麼與李雲龍惺惺相惜,什麼贊助八路軍打鬼子,那都是扯淡,楚雲飛壓下事情,完全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和前程。
得不到真實的情況報告,閻錫山最多看見358團的戰鬥損失報表後罵兩句廢物,晉綏軍對日作戰戰績完全一塌糊塗,“閻長官”也都習慣了,劇中楚雲飛私下裡跟方參謀長交代得很清楚:“多報些戰損罷了”。而實際上,李雲龍之是以敢運走叛軍的大批武器,并且始終找各種理由拒不歸還,也是摸透了楚雲飛“啞巴吃黃連”的命門,算準了楚雲飛不敢聲張,這才是李雲龍真正的狡猾可怕之處,而并非是什麼“黑心商人”的死皮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