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到底是誰?确為千古之謎,以下做一個“可能性”分析。
這個問題要分兩塊來說明,一是世人認知的老子是誰?二是寫《道德經》的老子是誰?

别暈了頭,且聽我道來。
首先,我們先講世人所謂的老子是誰?
在古籍中記載老子的文字非常之少,而且很多記錄沖突、混淆。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人。
而且記錄老子的七世孫在給漢孝文帝當差,這樣算來老子大概是戰國中期之人。
民國時期,很多著名學者梁啟超、馮友蘭等,皆認為老子是比孔子晚的多的戰國中期人。
但孔子是老子的學生,這在很多古籍中是說明很清楚,能确認的。
又,班固《地理志》記載,春秋時期,苦縣不屬于楚國,屬于陳國。
清代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有言,苦縣在春秋時期還不是縣,到了漢代才成為縣,且當時不叫苦,而叫相。
《後漢書》也說明,陳苦春秋時曰相。
另外當時的楚國是為南蠻,楚王熊渠自己也說:
我蠻夷也。
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當時人文環境中考量,這樣的蠻夷部落之地,要孕育出老子這樣的大智慧,恐怕不現實。
綜合上述,司馬遷之說就很難站住腳。
我們再看,莊子說老子居沛地。
清代著名學者姚鼐通過考證後表示,老子居于沛地,沛位于宋國,而且宋國有老這個姓氏。
這個宋國是周打敗殷商後,由殷商遺民組成的封國。
《周書》有言:
惟殷先人有書有冊。
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隻有殷商才是開化之人,有文字與書籍。其他地方還是蠻夷未開化的部落。
這麼看來,老子這樣的大智慧是殷商遺民的可能性就很大。
老子為周王朝的史官,這個在當時是世襲的,也就是說老子家族世代都是史官。
莊子書中有描述老子之死:
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
這裡大約能說明老子死于秦地,即陝西。
另外我們還知道,老子老年時經過函谷關而消失。函谷關就在陝西豐鎬(西安一代)與河南洛邑(洛陽)的中間。
根據以上資訊,我們可以分析知道,老子家族初期在陝西豐鎬,老子後來随周王朝東遷到河南洛邑,老年時通過函谷關回到陝西,最後死在了陝西,這樣吻合度就很高了。
這個老子是世人認知的老子,但并不一定是寫《道德經》的老子。
為什麼不一定是寫《道德經》的老子?
首先《道德經》本就不是老子書的原本,它僅僅為老子書的傳世通行本,是後世之人的注本。
其中道德經三字也是由西漢的河上公拟定。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用詞用語比《道德經》更久遠,但也不一定是老子書的原本。
是以我們把這個原本暫時稱為老子書。
那老子書為什麼不是世人認知的老子所作?
司馬遷《史記》記載: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這個記載疑點甚多(站在當時的極低文明程度猜想):
1、 我們觀《道德經》(此文本世人所見,暫代老子書),其思考的深度、廣度、完整度等都不是一個人能在當時臨急的情況下能寫出來的。
2、 當時寫書用的是簡牍,其制作工藝相當繁瑣,在一個關卡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簡牍用來寫五千多字?
在當時那個年代,學者一般是不會寫書的,傳道都是通過帶徒弟的形式,比如孔子。
老子家族因為是當時的世襲史官,寫書的可能性是很大。
綜上分析,老子書并非上面講的世人所認知的老子一人所作,而很可能是老子家族一系人共同所作。
而世人所認知的老子因為帶了孔子、文子、楊朱、娟子等有名的學生,以及相關有名典故,為世人所認知,可當成老子家族的代表。
最後收題總結:
1、 世人所認為的老子,其家族為殷商遺民,世襲史官,初期在陝西豐鎬,老子後來随周王朝東遷到河南洛邑,老年時(王子朝之亂後)通過函谷關回到陝西,最後死在陝西。
2、 作老子書的老子,并非一人,而是老子家族一系多人。
以上相關考據甚多,為大學者之研,非我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