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則故事正是問鼎中原的由來,楚莊王當時足以成為霸主,而且野心勃勃,甚至敢于和王室進行較量。但對于這裡面的九鼎,我們尚且有着疑問。根據傳說來源,九鼎是在夏禹時期所鑄造的,而且是作為了國家權力的象征。曆經夏商周三個時期,一直都被視為傳國重器。而九鼎則象征着天下九州,分别是豫、冀、兖、青、徐、荊、揚、雍、梁九處。而在我們中國的曆史當中,鼎是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字眼。在很多的成語之中都包含了鼎字,例如一言九鼎、人聲鼎沸等等。而且我們一旦是聯想起鼎器,都會想起國家權力,江山社稷。
然而我們在仰視這件國家重器的時候,卻忽視了原本鼎的功能——鍋。在《說文》之中的解釋是,三腳兩耳,調和各種味料的珍貴器物。一般也是用來炖煮或者盛放肉食等等,是以和吃離不開關系。但為什麼正是這樣一口鍋,會成為國家之象征呢?自從大禹分天下九州以後,各地進獻的金屬,在荊山下鑄成九鼎。相傳進入山林、江河等等,什麼鬼怪都無法遇見。是以鼎也就被蒙上了一層神佑的面紗,然而真正讓鼎從衆多食器重脫穎而出的原因,還在于鼎的原材料——青銅。
楚莊王在問鼎中原之時,曾回複王孫滿說楚國兵器所折下的青銅,足以鑄成九鼎。在這就能看出青銅的重要性,先秦時期青銅的主要用途隻有兩個。第一就是鑄造大型禮儀祭祀用具,第二就是用來鍛造武器。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在戎。”;故而說青銅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标準和象征。
反觀青銅,即是祭祀用物,又是大型器具。是以一個耗費幾噸青銅才可鍛造出來的器具,無疑是像外界透露這是國力強盛的信号。這也就相當于現今的航空母艦,展現國家強大并不用直接戰争,透露實力也是震懾的手段。而青銅鼎,也正是如此。是以當時楚莊王所說的話,就是在透露一則資訊。楚國所擁有的的青銅,并不比周王室少,正是是以才讓王孫滿感到威脅。因為這是在觊觎天下,觊觎天下共主的位置。
是以之是以鼎會成為權力象征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個是因為鼎本是從大禹時期出現,傳承已久,而且又是象征着天下九州的器具。再加上鼎除了是食具以外,還是祭祀用品。這種大型的祭祀用具原本就帶有神聖色彩,更何況是傳承而來?第二則是因為鼎的原材料十分珍貴,在先秦時期的青銅是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資源。而擁有青銅最多的國家也就代表實力越強大,故而九鼎作為耗費青銅最嚴重的器具,自然也代表着最具權威的涵義。
然而鼎在秦朝以後,就逐漸失去了地位。從代表國家權威的神器,墜入平凡。将鼎帶入平凡的,正是秦國。秦國在秦始皇出現之前,還有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嬴蕩。光從名字就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其人卻是神勇威武。嬴蕩也就是秦武王,生而有力,十分喜歡和人鬥力氣。然而也正是這樣,卻導緻了他的意外身亡。秦武王四年時,秦國攻占了南韓的宜陽。随後秦武王更是直接進入鹹陽,妄圖學學楚莊王的問鼎。隻不過這次他并非光是問,還得摸。
就在秦武王進入太廟中時發現了九鼎,而他更是指着雍州鼎說,秦國正是雍州,是以要把雍州鼎給帶回去。這時看管九鼎的官吏就說此鼎有千鈞之重,秦武王不信,非要舉起來。誰知正在秦武王舉起鼎離地半尺時,力竭失手。這鼎也正好壓在了秦武王的右腿上,最終秦武王也因為失血過多導緻死去。秦武王去世以後,他的弟弟繼位為秦昭襄王。周王室也正是在秦昭襄王時期滅亡,而秦昭襄王想要遷九鼎至鹹陽。然而卻在半路中,掉進泗水彭城的河底,從此失去了蹤影。
九鼎的消失也成為了一個千古謎團,光是《史記》之中就出現了很多記載的漏洞,先是說九鼎被秦昭襄王掠走,後又說九鼎沉沒水中。而在《漢書》裡則是兩者皆有,幹脆說九鼎沉沒,秦始皇打撈無果。總之九鼎的消失也是一件遺憾,畢竟九鼎作為中國文明時代的一項裡程碑,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神秘和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