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崇祯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網絡盛傳,在明末清初,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曾經有過和平共處的可能,但崇祯帝死要面子,錯過了機會。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分兩點來解說:第一:崇祯帝是否有可能封李自成為王;第二:李自成即使成了西北王,會不會幫崇祯平叛。

為何崇祯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先說第一點:崇祯帝是否有可能封李自成為王?

先說結論:三個字,不可能。按照如今網上的一些說法,說是李自成給過崇祯皇帝一封信,希望可以讨個“西北王”的封号,然後就退兵。但是崇祯帝吝惜封号,死活不同意,最後導緻滅國。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按照《明史》記載,李自成兵圍北京城的時候,明朝最後的一點能調動的士兵,已經跟着盧象升,被農民軍消滅了。剩下的明朝軍隊如左良玉的楚軍、吳三桂的關甯軍都不來救援,明朝駐守北京城的士兵早就已經所剩無幾。但就是這些士兵,也因為沒有糧饷而放棄了抵抗。此時李自成的優勢已經是極為明顯的了,沖進北京城改朝換代不費吹灰之力。在這種情況下,他有什麼必要僅僅因為一個西北王的封号就退兵,甘心稱臣呢?難道就不怕崇祯帝緩過勁來,繼續給他來個“十面張網”嗎?是以,李自成讨封并甘願退兵的說法根本不可信。

再者,李自成當時已經奪得了西北的土地,還要一個西北王的虛名有什麼用?還要崇祯皇帝将西北地區封給他,豈不是多此一舉?

為何崇祯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托名“李自成行宮”的仿古建築遊覽區

那麼,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下,是否可能進行過一些談判呢?這倒是有可能,但是條件絕對不是封西北王這麼簡單,而是更有可能要求崇祯皇帝讓位!這個細節在《明史》上沒有記載,我們來看看談遷的《國榷》中的記載:“提督太監王承恩缒之上,同入見大内,盛稱賊勢,皇上可自為計。守陵大監申芝秀自昌平降,亦缒上入見,述賊語,請遜位。上怒叱。”請注意“遜位”兩個字,因為這兩個字明确說明了李自成的談判是沖着皇位來的,那崇祯帝當然不可能同意。而《國榷》在史學界的地位崇高,這條記錄也應該算是可靠的。

為何崇祯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本着治學嚴謹的原則,筆者找了一下相關史料,發現在一部叫做《再生紀略》的書中,有類似的記載,不過也僅僅是:“欲中分天下,謀之大僚”。也就是說,李自成就像當個掌握土地的封疆大吏,也不是什麼西北王。而這本《再生紀略》,雖然作者陳濟生親曆過大明亡國的“甲申之變”,但是他的記載大部分都是聽來的小道消息,以至于有人評論“顧倉卒傳聞,不盡實也。”,可見此書的記載并不可信。

從以上分析既可以證明剛才的結論:李自成沒有跟崇祯皇帝要過西北王的封号,是以更談不上崇祯帝給不給。

第二點:李自成即使當了西北王,是否會幫崇祯皇帝平叛

結論也同樣是:不可能。明朝末年主要的造反勢力就是兩股:李自成和張獻忠。而外敵也是兩股:蒙古和後金。如果真的李自成因為封王而倒戈相向,他的打擊目标必然是剩下的三家。以李自成農民軍的成色,打蒙古、後金基本不用想,他能打得過的隻有張獻忠。但是要注意一點,打仗是要花錢的。李自成一路走來,補給基本都是靠搶劫府庫和富戶,如果真的降了崇祯帝,那就意味着成了官軍,繼續搶劫府庫和富戶也就不可能了。那麼軍饷怎麼辦?當然隻能從崇祯皇帝這裡支取。可問題就是崇祯沒錢,他要是有錢,也就容不得李自成發展成了氣候。是以即使李自成真的願意為崇祯帝打張獻忠,崇祯帝也掏不出軍饷。

為何崇祯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事實上,明朝不止一次試圖招安過李自成和張獻忠,其中招安張獻忠的次數甚至比李自成還要多。不過這些招安行動都是轟轟烈烈開展,潦潦草草收場。其實,農民軍真的愛打仗嗎?大家為的還不都是填飽肚子!如果朝廷真的能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他們自然不會造反。隻可惜,朝廷沒錢,既拿不出銀子也拿不出糧食,最後李自成和張獻忠隻能繼續扯起反旗。

為何崇祯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其實,鑒于當時人數的對比,崇祯皇帝真要和一方講和,最好的目标是後金,畢竟後金當時的人口比農民軍要少得多,安撫起來的花銷遠比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少。事實上崇祯皇帝也是這麼選擇的,隻可惜自己做事不密,讓一群憤青言官知道了,一番唾沫橫飛之後,崇祯皇帝怕留下罵名,縮了回去。否則,他隻要和後金講和,再把能打的邊兵調回來平叛,大明的國祚應該還能繼續延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