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威名赫赫,應該算是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密探組織。雖然很著名,但錦衣衛的戰鬥力從來都和明朝的正規軍沒法比拟,最強之說根本談不上,而且人數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多。在明朝滅亡時,他們也并非全無作為,隻不過當時的大明天下已經不是錦衣衛可以挽救的了。要想詳細說明這個問題,還需要從頭說起。

錦衣衛的發展曆程
錦衣衛最早是從皇帝的儀仗隊“拱衛司”發展起來的。在明朝建立初年,朱元璋對大臣們不放心,于是在洪武十五年,裁撤儀鸾衛和親軍都尉府,改其為錦衣衛,專門負責刺探大臣在家中的言行,并直接對皇帝負責。在這方面,錦衣衛是行家裡手,往往大臣在家裡說了什麼、和誰聚會,甚至晚飯吃的什麼,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天就會完全掌握。在這種嚴密的監控下,大臣們成天戰戰兢兢,唯恐被錦衣衛抓住什麼把柄。
後來朱元璋意識到了錦衣衛的權勢過大,不利于國家,于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剝奪了錦衣衛的司法權,在實質上廢除了錦衣衛。可是在永樂皇帝朱棣時期,為了監控朝臣和天下反對自己的勢力,皇帝重新開機錦衣衛,并進一步加大其權力,為其興建诏獄,還把監控範圍擴大到全國百姓。飛魚服、繡春刀這些錦衣衛的裝備,開始成為所有人的噩夢。
錦衣衛權力大了之後,永樂皇帝對他們也開始不放心,于是成立了由太監統領的特務機構東廠。東廠的權勢後來蓋過了錦衣衛,于是錦衣衛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東廠的執行機構,在當時二者合稱“廠衛”。到了明朝天啟年間,大太監魏忠賢統領下的東廠,權勢達到了頂峰,全國都遍布他的黨羽和密探。所謂錦衣衛有15萬人之說,恐怕在魏忠賢時期還真有這個規模。但随着崇祯皇帝的繼位,魏忠賢被鏟除,東林黨的官員開始掌握權力,東廠和錦衣衛開始同時走上下坡路。
從錦衣衛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出,錦衣衛隻是一個特務組織,刑偵、審訊、稽查是其本職。但是,從來沒聽說過錦衣衛被拉上戰場和敵人作戰的事情。可能個人的武功,錦衣衛真的不差,但是上陣殺敵所需要的排兵布陣等技能,對不起,錦衣衛沒練過。
崇祯亡國前,錦衣衛的最後抗争
錦衣衛在崇祯亡國之前,人數已經比鼎盛時期差了不少,甚至到了不如普通一個衛的數量。按照明朝的軍制,一衛下轄三到五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滿額是一千二百人,也就是說,一個衛的大約是在五千六百人。可是到了明朝末年,經濟崩潰,國家連調動關甯軍進剿李自成的十萬兩銀子都拿不出來,其他的士兵也是常年處在欠饷狀态。這時候,養一個滿額的錦衣衛是難以想象的。有人說,錦衣衛此時頂多兩千多人,這恐怕還是多算着呢,畢竟明朝軍事長官吃空饷是一個常态,報上去領饷銀的數字,有時候會有着一半以上的空額。
既然是如此,在茫茫的北京城,這兩千多人要如何防禦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呢?要知道此時負責守城的一萬左右的正規部隊,已經因為欠饷處在了罷工狀态。面對敵人的進攻,守軍故意放空炮,僅僅做着抵抗的樣子。李自成一進攻,大量的明朝守軍當場投降。士氣如此,明朝已經無藥可救了。而此時,拿着俸祿的朝廷百官也已經大部分逃跑了。表示要和敵人血戰到底的,也僅僅就是幾個太監。
人心渙散到了如此地步,錦衣衛也不會成為明王朝的末代風景,大部分也已經跑路和躲藏起來了。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執掌錦衣衛的左都督駱養性。按者說,此時正是他死戰報國之時。可是駱養性卻躲在家裡當起了寓公,任憑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很顯然,他也看出了明朝必然滅亡,不想再給崇祯皇帝當炮灰。長官如此,其他人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當然,錦衣衛裡也不是沒有忠臣良将。一個叫李若琏的錦衣衛指揮同知,成為了最後為明朝死節殉國的人。李若琏當時負責防守崇文門,可到了地方一看,防守的人馬少得可憐,而且毫無士氣。不久,就傳來了廣甯門被人打開、李自成攻陷北京城的消息。李若琏知道難以力挽狂瀾,于是整理好官服,向皇宮方向跪拜之後,找了一根繩子自盡了。他死前留下了絕命詞:“死矣!即為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
錦衣衛最後的光景
北京城破之後,掌管錦衣衛的駱養性先是投降了李自成。但是不久之後,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大興拷掠。駱養性為了免皮肉之苦,拿出了三萬兩銀子。雖然劉宗敏沒有打他,但是仍然将其看管起來。可是,其他的不少錦衣衛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如西司房提督孫光,西司房堂上指揮劉應襲、馬國瑊、齊昌國,北鎮撫司理刑指揮梁清宏,東廠掌印指揮使趙泗洲等人,就在劉宗敏的拷打下丢了性命。
不久,李自成被滿清擊敗,清朝攝政王多爾衮進了北京城,駱養性又第一時間投降了多爾衮,從此成了清朝大臣,最後在順治十年得了善終。跟随駱養性投降的其他錦衣衛,被改成了“銮儀衛”,被剝奪了刑偵、稽查的權力,又回到老本行,管理儀仗去了。
最後還能有些權力的錦衣衛,是南明的廣東都指揮使馬吉翔。此人先後參與了隆武皇帝和永曆皇帝的擁立,後來還成了大學士,進入了内閣。隻不過此人身上有錦衣衛的固有惡習,貪财貪權,挑撥是非,為了一己私利繼續折騰南明小朝廷,最後被緬軍殺死。曾經風光的錦衣衛,自此徹底走進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