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亡之际,锦衣卫为何不保家卫国?他们又是如何走完了自己的路?

锦衣卫威名赫赫,应该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密探组织。虽然很著名,但锦衣卫的战斗力从来都和明朝的正规军没法比拟,最强之说根本谈不上,而且人数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多。在明朝灭亡时,他们也并非全无作为,只不过当时的大明天下已经不是锦衣卫可以挽救的了。要想详细说明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头说起。

明亡之际,锦衣卫为何不保家卫国?他们又是如何走完了自己的路?

锦衣卫的发展历程

锦衣卫最早是从皇帝的仪仗队“拱卫司”发展起来的。在明朝建立初年,朱元璋对大臣们不放心,于是在洪武十五年,裁撤仪鸾卫和亲军都尉府,改其为锦衣卫,专门负责刺探大臣在家中的言行,并直接对皇帝负责。在这方面,锦衣卫是行家里手,往往大臣在家里说了什么、和谁聚会,甚至晚饭吃的什么,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天就会完全掌握。在这种严密的监控下,大臣们成天战战兢兢,唯恐被锦衣卫抓住什么把柄。

后来朱元璋意识到了锦衣卫的权势过大,不利于国家,于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剥夺了锦衣卫的司法权,在实质上废除了锦衣卫。可是在永乐皇帝朱棣时期,为了监控朝臣和天下反对自己的势力,皇帝重启锦衣卫,并进一步加大其权力,为其兴建诏狱,还把监控范围扩大到全国百姓。飞鱼服、绣春刀这些锦衣卫的装备,开始成为所有人的噩梦。

明亡之际,锦衣卫为何不保家卫国?他们又是如何走完了自己的路?

锦衣卫权力大了之后,永乐皇帝对他们也开始不放心,于是成立了由太监统领的特务机构东厂。东厂的权势后来盖过了锦衣卫,于是锦衣卫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东厂的执行机构,在当时二者合称“厂卫”。到了明朝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统领下的东厂,权势达到了顶峰,全国都遍布他的党羽和密探。所谓锦衣卫有15万人之说,恐怕在魏忠贤时期还真有这个规模。但随着崇祯皇帝的继位,魏忠贤被铲除,东林党的官员开始掌握权力,东厂和锦衣卫开始同时走上下坡路。

明亡之际,锦衣卫为何不保家卫国?他们又是如何走完了自己的路?

从锦衣卫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锦衣卫只是一个特务组织,刑侦、审讯、稽查是其本职。但是,从来没听说过锦衣卫被拉上战场和敌人作战的事情。可能个人的武功,锦衣卫真的不差,但是上阵杀敌所需要的排兵布阵等技能,对不起,锦衣卫没练过。

崇祯亡国前,锦衣卫的最后抗争

锦衣卫在崇祯亡国之前,人数已经比鼎盛时期差了不少,甚至到了不如普通一个卫的数量。按照明朝的军制,一卫下辖三到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满额是一千二百人,也就是说,一个卫的大约是在五千六百人。可是到了明朝末年,经济崩溃,国家连调动关宁军进剿李自成的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其他的士兵也是常年处在欠饷状态。这时候,养一个满额的锦衣卫是难以想象的。有人说,锦衣卫此时顶多两千多人,这恐怕还是多算着呢,毕竟明朝军事长官吃空饷是一个常态,报上去领饷银的数字,有时候会有着一半以上的空额。

明亡之际,锦衣卫为何不保家卫国?他们又是如何走完了自己的路?

既然是如此,在茫茫的北京城,这两千多人要如何防御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呢?要知道此时负责守城的一万左右的正规部队,已经因为欠饷处在了罢工状态。面对敌人的进攻,守军故意放空炮,仅仅做着抵抗的样子。李自成一进攻,大量的明朝守军当场投降。士气如此,明朝已经无药可救了。而此时,拿着俸禄的朝廷百官也已经大部分逃跑了。表示要和敌人血战到底的,也仅仅就是几个太监。

明亡之际,锦衣卫为何不保家卫国?他们又是如何走完了自己的路?

人心涣散到了如此地步,锦衣卫也不会成为明王朝的末代风景,大部分也已经跑路和躲藏起来了。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执掌锦衣卫的左都督骆养性。按者说,此时正是他死战报国之时。可是骆养性却躲在家里当起了寓公,任凭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很显然,他也看出了明朝必然灭亡,不想再给崇祯皇帝当炮灰。长官如此,其他人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明亡之际,锦衣卫为何不保家卫国?他们又是如何走完了自己的路?

当然,锦衣卫里也不是没有忠臣良将。一个叫李若琏的锦衣卫指挥同知,成为了最后为明朝死节殉国的人。李若琏当时负责防守崇文门,可到了地方一看,防守的人马少得可怜,而且毫无士气。不久,就传来了广宁门被人打开、李自成攻陷北京城的消息。李若琏知道难以力挽狂澜,于是整理好官服,向皇宫方向跪拜之后,找了一根绳子自尽了。他死前留下了绝命词:“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明亡之际,锦衣卫为何不保家卫国?他们又是如何走完了自己的路?

锦衣卫最后的光景

北京城破之后,掌管锦衣卫的骆养性先是投降了李自成。但是不久之后,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大兴拷掠。骆养性为了免皮肉之苦,拿出了三万两银子。虽然刘宗敏没有打他,但是仍然将其看管起来。可是,其他的不少锦衣卫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如西司房提督孙光,西司房堂上指挥刘应袭、马国瑊、齐昌国,北镇抚司理刑指挥梁清宏,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洲等人,就在刘宗敏的拷打下丢了性命。

不久,李自成被满清击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进了北京城,骆养性又第一时间投降了多尔衮,从此成了清朝大臣,最后在顺治十年得了善终。跟随骆养性投降的其他锦衣卫,被改成了“銮仪卫”,被剥夺了刑侦、稽查的权力,又回到老本行,管理仪仗去了。

明亡之际,锦衣卫为何不保家卫国?他们又是如何走完了自己的路?

最后还能有些权力的锦衣卫,是南明的广东都指挥使马吉翔。此人先后参与了隆武皇帝和永历皇帝的拥立,后来还成了大学士,进入了内阁。只不过此人身上有锦衣卫的固有恶习,贪财贪权,挑拨是非,为了一己私利继续折腾南明小朝廷,最后被缅军杀死。曾经风光的锦衣卫,自此彻底走进了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