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點亮黃河”非遺系列報道之一 機杼聲起時 遊人漸如織

“點亮黃河”非遺系列報道之一 機杼聲起時 遊人漸如織

改造後的紡織作坊體驗區有各種紡織機供遊客體驗。記者供圖

編者按:

河南是非遺資源大省,黃河兩岸孕育的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展示黃河文化的“活化石”。今年6月,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啟動“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首屆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通過大學生的創意進行非遺賦能和文化提升,探索一條盤活非遺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這也是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具體舉措。我們遴選出大賽部分成果案例,梳理出激活非遺活态傳承發展的經驗,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發展提供借鑒。

□本報記者溫小娟

色彩斑斓的紡織線團、琳琅滿目的織布制品、創意十足的粗布貼畫……12月11日,記者走進重渡溝農耕民俗文化村“一線織憶”紡織坊時,被這家清新雅緻的作坊深深吸引。

誰能想象幾個月前,這裡還是一家普通的服裝店。“今年6月,‘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首屆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啟動後,景區便将這家經營不善的店鋪納入此次大賽空間改造的賽點,并交給甯波大學黃舒悅團隊執行。”洛陽重渡溝景區總經理劉海峰坦言對空間改造效果很是滿意。

劉海峰提及的創意大賽,是省文化和旅遊廳在黃河非遺和老家河南之間尋找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結合點的積極探索,希望通過大學生的智慧和創意,打造獨具特色的非遺主題景點、民宿、農家樂、特産店等業态和空間,将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其中,“一線織憶”是全部賽事90個空間中第一個完成的項目。

在“一線織憶”記者看到,這裡擺放着各種織布機以及織布DIY套盒,可以滿足不同遊客的體驗需求。遊客在這裡既可以體驗紡紗織布、土布拼貼畫,也可以穿漢服、茶服等打卡拍照,還可以選購心儀的紡織産品,把非遺技藝“帶回家”,真正實作“一站式”消費。

為打造出既有創意又有商業業态的空間,黃舒悅團隊花了不少心思。黃舒悅說,經過前期的調研,了解到省級非遺項目黛眉手織布技藝形成于黃河文化帶這一特定地域,天然質樸,用色鮮亮,十分契合中原人民敦厚樸實的品格,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以,他們團隊最終選擇了黛眉手織布技藝為打造空間主題,設定展示區、體驗區、銷售區、打卡區,并確定每個區域“有顔值、有内涵”。

黃舒悅團隊的努力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在劉海峰看來,除了空間設計獨特外,黃舒悅團隊創作的粗布貼畫文創産品,将景區融入其中,契合了年輕消費群體和遊客的需求。他希望繼續合作,打算把景區的四合院、石磨坊、鐵匠鋪和老山寨等的空間改造交給這個團隊。

令人耳目一新的“一線織憶”,劉海峰裡裡外外看了無數遍,怎麼看怎麼喜歡。他說,空間改造後,銷售非遺産品有了品質保證,與此同時,還傳承了傳統紡織技藝,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又聞機杼聲,遊客紡織忙”,他暢想着景區正常營運後,這裡将會是一片繁華景象。

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于潔表示,這些項目将在各賽點形成示範效應,以點帶面,推動周邊地區挖掘非遺故事、建設非遺空間,用創意激活非遺,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