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曾因統一大業成就一身功名,卻在關鍵時刻逆勢而行……

他曾因統一大業成就一身功名,卻在關鍵時刻逆勢而行……

文丨蔣亞民

1 兵禍日甚江山裂

高門染血幾沉浮

528年二月二十五日,著名狠心女子胡太後毒死自己的兒子孝明帝元诩,順便給自己埋下了一道催命符。

四月,在鎮壓起義中做大的契胡軍閥爾朱榮以此為借口興兵南下,立元子悠(即孝莊帝),将胡太後及僅3歲的幼帝沉入黃河,在陶渚(今河南孟津)對洛陽的鮮卑貴族和依附北魏的漢族權臣大開殺戒,死者達兩千餘衆,史稱“河陰之變”。

死者之一楊暐,成為不久之後楊氏家族遭遇屠戮的先兆。

說起來,這家人來頭很大。西晉亂亡,未南渡的漢族高門世家不得不依附于北朝政權以求保全,并逐漸被連綿不斷的戰火激發出潛藏的武将技能。在北魏軍隊攻破後燕的這一年,東漢名臣楊震之後楊結之二子,投在了北魏一朝最高壽的皇帝拓跋珪(享年39歲)麾下。

随着版圖的拓展和實力的壯大,消滅南朝、統一兩岸,逐漸被之後的統治者提上了日程。

要實作這一宏偉目标,光靠少數鮮卑人肯定不行,必須消除内部沖突、團結所有力量。最首要的團結對象自然是積澱深厚、頗有号召力的漢族世家。于是,有資曆、有曆史、有文化的弘農楊氏成了重點提拔對象,到了文明太後-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期,聲勢鼎盛。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人雖然飽經動亂,差不多每代人都有領兵經曆,但始終保持着謙虛謹慎、寬厚仁德的儒門家風,到了楊播、楊暐兄弟這一代,仍“恭德慎行,為世師範,漢之陳紀,門法所不過焉;後魏以來,一門而已”;并且人才輩出,“諸子秀立,青紫盈庭,積善之慶,蓋有憑也”。

530年,暐侄楊侃為叔叔報仇,追随時年24歲的元子悠設計伏殺爾朱榮,引發血腥報複——次年(即普泰元年),爾朱天光在關西、爾朱世隆在洛陽、爾朱仲遠在光州搜捕楊氏子弟,“無少長皆遇禍,籍沒其家”。

他曾因統一大業成就一身功名,卻在關鍵時刻逆勢而行……

楊氏世系略

【注:*為在普泰之難中被爾朱氏所殺的楊氏子弟。】

楊珍一支慘遭滅頂之災,其禍事之慘烈,令後世史家不禁悲歎:“以斯族而遇斯禍,何報斯之反哉?”

前爾朱榮座下猛将高歡倒戈,在信都起兵。從屠殺中幸存下來的楊愔立即投奔這位嶽父。次年,高歡揮師進軍洛陽,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不久,盡滅爾朱氏餘黨,實際上掌握了北魏最高統治權。

元修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怎堪屈居權臣傀儡?怎奈無實權在手,要改變窘境,隻能是尋找另一個實力能與高歡一較高下的軍閥。534年,元修投奔同樣起家于六鎮起義的武川軍閥宇文泰,在楊儉、楊寬、楊敷的陪同下西入長安。

【注:此時楊鈞、楊暄已死。】

這一年,北魏徹底被抛棄在曆史的故紙堆裡。十月,高歡另立新傀儡并遷都于邺;閏十二月,宇文泰殺掉沒什麼利用價值的元修,留下有用的楊氏子弟,授以高位。

2 周武定策謀天下

人子報仇作先鋒

556年,一代雄主宇文泰去世,由于兒子們尚幼,權杖到了骁勇善戰的侄子宇文護手裡。不久,這個猛人廢掉傀儡皇帝,建立北周,在接下來的3年裡,将宇文泰的3個兒子相繼扶上皇位,在權力鬥争中殺掉了前兩個。

560年,18歲的宇文邕成為北周皇帝,繼續扮演牽線木偶,楊氏叔侄繼續位高權重。同年,善施仁政的楊愔死于北齊的一場政變。

在底蘊深厚的家學傳承之下,在有關父祖的血色傳說中,我們故事的主角長成了一個儀表俊朗、内涵和城府都很深卻豪放不羁的青年,雅好讀書、寫字、著文章。565年,22歲的楊素被宇文護賞識,受命為軍府秘書,從此走上仕途。

571年,楊敷出任汾州刺史。北齊名将段孝先率五萬大軍犯境,“敷殊死戰,矢盡,為孝先所擒。齊人方欲任用之,敷不為所屈,遂以憂憤卒于邺”。

次年,北周發生了一件大事——當了十餘年傀儡的宇文邕設計殺掉自己這位嚣張跋扈的叔叔,真正成為了一國之君。

由于朝廷遲遲沒有追封楊敷,楊素多次為父上表申訴,惹得宇文邕大怒之下動了殺心。命懸一線之時,楊素在朝堂正色高聲道:“臣事無道天子,死其分也”。

皇帝一聽這話,眼前一亮:這個出身高門、素有文名的小子居然很有膽色,可能是個将才!自己要實踐胸中籌謀已久的大戰略,最缺的就是人才,于是,追贈其父為大将軍,谥号“忠壯”;拜楊素為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要統一天下,第一步是滅掉中原勁敵北齊。此時,“齊氏昏暴,政出多門,鬻獄賣官,惟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勝其弊。”

對内,宇文邕吸收均田上的漢族農民充當府兵,擴大兵員;消滅僧侶地主的經濟特權,将大量寺院财富轉化為國家财富。如此一來,北周的民族分歧和階級沖突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

對外,他北娶突厥可汗之女為皇後,約定聯軍伐齊;南與陳朝交好,使陳軍發兵淮南、牽制北齊;表面上仍對北齊示好,使其麻痹大意,暗地裡整軍練武、蓄銳養威。

紮實地做好備戰工作之後,575年七月,宇文邕率軍進攻北齊,楊素自薦為先鋒。上司表示同意,賜他一條竹鞭:“朕方欲大相驅策,故用此物賜卿。”

楊素跟随宇文憲,在河陰與齊軍交戰,因戰功被封為清河縣令,食邑五百戶,後授司城大夫。

576年十月,楊素再随宇文憲進攻北齊,克複晉州(今山西臨汾)。北齊後主高緯親率諸軍向晉州進發。宇文憲聞敵軍主力将至,竟恐懼到乘夜而逃,被齊軍追擊。楊素等十餘骁将苦戰,才使宇文憲得以突圍,其後,每戰皆有功。

經3年苦戰,北周最終滅掉了北齊。

滅齊後,楊素被嘉獎開府,封成安縣公,邑千五百戶。

一年後,陳宣帝趁周滅齊後兵力疲憊,企圖争奪淮北地區。楊素随大将軍王軌前去救援,大破陳軍,俘敵主将吳明徹。

579年,楊素随上柱國韋孝寬(與楊氏有姻親關系)進攻陳國的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區)。作戰中,他獨自率軍攻克盱眙(今江蘇盱眙)和鐘離(今安徽鳳陽),開始獨當一面。

3 審人度勢從新龍

以殺領兵懾三軍

578年六月,36歲的宇文邕帶着壯志未酬的遺憾走完了生命最後一程,著名昏君宇文赟上位,折騰了兩年後一命嗚呼,留下了8歲的宇文衍。580年,外戚左丞相楊堅專政。

當時,漢族大家在北朝軍政中崛起。看清形勢的楊素,主動投在同樣出于弘農楊氏一宗的楊堅門下。

由于擔心北周宗室兵變,楊堅将宇文赟的死訊秘而不宣,以千金公主出嫁突厥可汗為由召五王回京。接下來,一個字:殺!就這樣,五王和宇文毓、宇文邕諸子被屠殺殆盡。

【注:五王,分别為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勝、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均為宇文泰之子。】

六月,宇文泰的外甥尉遲迥起兵,其侄尉遲勤、宗室宇文胄、外戚司馬消難等紛紛響應,叛軍達數十萬衆,形勢相當緊張,“半天之下,洶洶鼎沸”“城有晝閉,巷無行人”。七月十日,楊堅調發關中兵,令老将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高颎為監軍,拜楊素為大将軍、任行軍總管,讨伐叛軍。

楊素領河内兵斬殺宇文胄(宇文護第三子),後任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兩千戶。

581年二月,楊堅登基為帝,建立隋朝,楊素為上柱國。

人不狠,站不穩。

權力鬥争的殘酷記憶與血腥實踐,不僅鍛造出楊素詭詐、狠厲的性格,還使其形成了一套以殺治軍的雷霆手段——“不斬不齊”的掌兵之道,如:

*有犯軍令者立斬,絕不寬容;

*臨戰成立督戰隊,讓劊子手紅衣加身,手執明晃晃的砍頭大刀站在隊伍前面;

*每當迎敵,他常常找茬殺人,多時斬百餘人,少時亦不下十數人;

*與敵對陣,先令一二百人沖鋒,可陷陣則無事,若不能克敵而退還,無問多少,悉數斬殺,又令二三百人複進,退者立斬。

将士流血盈前,楊素談笑自若。這樣狠絕的畫面讓活着的軍人看到了自己的前途:想繼續活下去,隻能持必死之心奮力殺敵。

與眼前這位“殺神”相比,敵人似乎也不那麼可怕了。

同時,隻要在他麾下作戰,立再小的功也能得到厚賞。

在兩種極端手段的共同作用下,楊素将“慈不掌兵”理念發展到一個極端,以此給自己樹立起令行禁止的大将權威,所部作戰勇猛,連連打勝仗。當然,這也給他留下了嗜殺的千古诟病。

其實,站在北朝動辄亂戰亂殺的境況裡考慮,這何嘗不是一種止損之道——若戰敗,死傷更大。要知道,韋孝寬攻破邺城後坑殺尉遲迥叛軍數萬人。

4 水陸滅陳成偉業

神州重歸大一統

楊堅的上位,是北朝百餘年民族碰撞、融合的一個具體結果:出自漢族高門又久居六鎮、熟谙鮮卑風俗,在各勢力中均有威望。更重要的是,他的上位,消除了始終限制北朝擴張的激烈民族沖突,終結了南朝作為唯一漢族政權的正統性和号召力。

中國統一的任務,選擇了楊堅。

在穩定政局之後,趁北邊突厥貴族忙于内鬥,這個大計劃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585年十月,楊素任信州(今重慶奉節)總管,經略長江上遊。587年,楊素與高颎、賀若弼、史高劢、崔仲方等重臣,獻上平陳之策。

楊素在永安(今重慶奉節東) 領人建造“五牙” “黃龍”等戰船,以加強水師,為滅陳做好戰備,并故意令人把造船廢料投入江中,以威懾擅長水戰的陳軍。

【注:“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

588年三月,隋文帝下诏痛批陳後主罪行,并将诏書在江南散發30萬份,以争取民心;随後,命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主管滅陳事;楊素與秦王楊俊并為行軍元帥。三人上司小組“合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浩浩蕩蕩地開拔了,“東接滄海,西據巴蜀,旌旗舟楫,橫亘數千裡”。

按計劃,隋軍沿長江八路攻陳,楊素指揮水軍主力,出巴東郡、順流東下,負責消滅長江及沿岸的水陸陳軍。

他曾因統一大業成就一身功名,卻在關鍵時刻逆勢而行……

圖源: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上)

楊素所部在長江上遊發起攻勢,十二月上旬,行至流頭灘(又名虎頭灘,今湖北宜昌西北)。陳将戚欣率青龍戰船百餘艘、戰士數千人堅守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長江中),以遏隋軍。

狼尾灘地勢險峭、水流湍急,易守難攻,将領們憂心忡忡。楊素審時度勢,“勝負大計,在此一舉。若晝日下船,灘流迅急,制不由人,則吾失便矣。”他決定在夜色的掩護下,采用水陸協同、分進合擊的戰法發起突襲,到了次日拂曉,一舉擊敗戚欣所部。

戚欣逃跑,部屬全部被俘,楊素一改狠厲作派,對這些往日的敵人不殺不辱,一番慰勞後全部釋放。

他曾因統一大業成就一身功名,卻在關鍵時刻逆勢而行……

俯瞰長江西陵峽。圖|圖蟲創意

陳軍方面,南康内史呂忠肅将自己私産全部捐出以充軍資,将士鬥志頗高,防禦較為嚴密。他率軍屯守歧亭(今長江西陵峽口),在兩岸岩石上鑿孔,系3條鐵索橫截江面阻遏隋軍戰船。

589年正月,楊素分兵一部與大将軍劉仁恩軍相配合,猛攻陳軍岸上栅障營壘。呂忠肅率軍據險抵抗,兩軍激戰四十餘次,隋軍傷亡慘重,死者達5000餘人。

陳軍盡割死者之鼻邀功求賞。隋軍震怒,拼死力戰,最終獲勝。對所俘陳軍将士,楊素再次全部釋放。在隋軍猛烈攻擊下,陳軍鬥志全無,呂忠肅放棄營栅連夜逃走。楊素令士卒毀掉攔江鐵索,沿江而下。

呂忠肅退守延洲(今湖北枝江附近長江中),依恃險要地形,再次阻擊隋軍。楊素派善于駕舟的巴延士卒1000人乘“五牙”戰艦四艘,用艦上拍竿擊碎陳戰船十餘艘、俘2000餘人,再次大破呂忠肅軍;同時,從陸上威脅江南岸安蜀城(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

在隋軍水陸并進的強大攻勢下,蜀城、公安的陳軍棄城潰逃。

在沒有電台、隻能憑借旌旗鼓角和人員馬力傳達資訊的時代,楊素指揮江上船隊、陸上突擊兵力遙相協同作戰,幾乎可以說是創下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奇迹。

同時,優俘政策對瓦解陳軍、配合軍事進攻,發揮了積極作用。隋軍入陳境後秋毫無犯,陳國軍心民心多已趨降。可見,楊素的“殺”與“不殺”都帶着明确的目的性,且效果良好。

至此,隋軍控制了長江上遊,阻止了上遊陳軍東援,為下遊主力渡江作戰提供了強力保障。

楊素一面率主力沿江東下,與秦王會師于漢口(下遊隋軍已攻占建康),一面派兵南下略地、擴大戰果;二月初,派薛胄、劉仁恩率軍進擊湘州,一舉擊敗陳樊通軍,為隋軍進擊嶺南備好了基地。

5 奇兵渡江追窮寇

遺患未消誓不還

滅陳之後,楊素進爵郢國公(後改封越國公),邑三千戶,實授長壽縣千戶,受賞大量金銀财寶和美女。

皇帝認為南朝刑法太過寬容,遂任命北人為南朝官員,法令越發嚴峻,令蘇威作《五教》命江南人人背誦,引起了老百姓的普遍反感。此時,傳出新統治者将把江南人士盡數北遷的謠言,南方士族豪強利用民間的驚恐心理,乘機煽動叛亂。

590年十一月,婺州(今浙江金華)人汪文進、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高智慧及蘇州人沈玄儈等自稱天子,舉兵反隋。蔣山(今南京鐘山)人李忮、樂安人(今浙江仙居西)蔡道人、溫州人沈孝徹、泉州(治今福州)人王國慶等自稱大都督,起兵攻取州縣。

一時間,南朝故地戰亂再起,叛亂規模大者數萬人、小者數千人,彼此呼應,斬殺隋朝官吏。

楊堅命楊素為行軍總管,南下平叛,并吩咐道:“(起義軍)男子皆斬,女子賞征人,在陣免者從賤”。

楊素所部由揚子津(今江蘇揚州)渡江,擊破叛軍朱莫問于京口(今江蘇鎮江),繼而兩次擊敗晉陵(今江蘇常州)顧世興,俘3000餘人,又一舉蕩平無錫葉略部叛軍。

此時,沈玄儈、沈傑等正圍攻蘇州,刺史皇甫績屢戰不利,楊素軍趕到大敗叛軍。沈玄儈逃至南沙人陸孟孫處,楊素進擊松江、生擒陸沈二人。叛軍沈雪、沈能據憑栅自守,被楊素攻拔。

叛軍高智慧部據守浙江(今錢塘江)東岸營壘,屯據要害,周圍百餘裡,船艦千艘遮蓋江面。楊素采納了總管來護兒的建議,命其率輕型戰船數百艘偷渡浙江,奇兵突襲并焚燒高智慧後方營壘;他自己乘機領兵在正面發起突擊,大敗高智慧軍。

高智慧退至溫州,楊素又将其擊敗,俘數千人,後又平定蔡道人、汪文進,由陸路轉向天台、臨海(今屬浙江),繼續追擊被打散的叛軍,前後戰鬥達一百多次。高智慧退守閩、越。

楊堅恤令楊素還朝并嘉獎其子。楊大将軍表示,賊寇不盡滅必留大患,上書請求暫緩返京,繼續剿匪。面對這樣勤勉忠心、事事為自己着想的好下屬,皇帝很高興:

“宜任以大兵,總為元帥,宣布朝風,振揚威武,擒剪叛亡,慰勞黎庶。軍民事務,一以委之”。

當時,泉州南安的豪族王國慶斬殺刺史劉弘,據州為亂,各處逃亡的叛軍皆相依附。對于自己的前途,王國慶很樂觀:自己有海路險阻可倚仗,而隋軍多為北人、不習海戰。

是以,當楊素率水師從海上兵臨城下時,王國慶大驚,棄州逃跑,餘衆或入海島或守溪洞。楊素下令水陸分進追捕,同時,派人密勸王國慶交出高智慧。王國慶見有後路,立即獻友投降。

至此,江南全部平定。

592年十二月,楊素代蘇威為尚書右仆射,與尚書左仆射高颎同掌朝政。

6 漢将出塞複臨戎

果決變陣立大功

隋初,楊堅采納長孫晟之謀,一直對突厥施離間計。

597年,将安義公主嫁與都藍可汗的堂弟突利可汗,并故意予以優厚禮遇,借以離間這對兄弟。

599年二月,突利可汗方面傳來消息,哥哥在制造攻城器械,準備攻擊大同城(今内蒙古烏拉特前旗)。隋軍兵分三路進擊突厥,楊素領軍出靈州(今甯夏靈武)。

哥哥得知隋軍來攻,與達頭可汗結盟,合兵攻擊弟弟。四月,楊素軍遭遇達頭可汗部。

突厥騎兵來往沖殺十分彪悍,以往隋将與之交戰,都采用戰車、騎兵和步兵互相交叉配合的陣法,陣外遍設鹿角、蒺藜等障礙,騎兵居陣中。

楊素認為,這麼做隻能保守防禦而非取勝之道,果斷改變戰術,下令各軍擺開騎兵陣勢。聽聞對手變陣,敵酋大喜,認為自己必勝,率十餘萬精騎直撲隋軍,高興到陣型不整。楊素部将周羅睺率精騎迎擊,楊素指揮大軍随後繼進,大敗突厥,達頭可汗重傷逃跑。

另一路高颎所部也大破突厥軍,都藍可汗敗逃後被部下所殺。隋軍追過白道(内蒙古呼和浩特),越過秦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七百餘裡,大勝還師。

十月,隋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令長孫晟率5萬人在朔州西北築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駐防,招撫突厥其他部落。

600年四月,步迦可汗揮師犯隋。楊素受命随晉王楊廣出靈州,與其他兩路兵馬一起迎擊步迦可汗。楊廣親自與楊素結交,楊素遂投其門下。

601年,楊素接替高颎任尚書左仆射。隋文帝拜楊素為行軍元帥,前往雲州攻打突厥,一戰勝敵。突厥逃跑,楊素率領騎兵緊追不舍,甚至親自帶領兩名騎兵和兩個投降的突厥人潛入敵陣,指令騎兵部隊悄悄跟在後邊。等到突厥軍停下安營時,楊素傳令騎兵部隊發起突襲,大敗敵軍。

突厥從此遠走,隋朝北部邊患暫時解除。

此役,楊素還給我們留下了意境雄渾放達的兩首《出塞》:

漠南胡未空,漢将複臨戎。

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

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

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

橫行萬裡外,胡運百年窮。

兵寝星芒落,戰解月輪空。

嚴鐎息夜鬥,骍角罷鳴弓。

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

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

方就長安邸,來谒建章宮。

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

握手河梁上,窮涯北海濱。

據鞍獨懷古,慷慨感良臣。

曆覽多舊迹,風日慘愁人。

荒塞空千裡,孤城絕四鄰。

樹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

雁飛南入漢,水流西咽秦。

風霜久行役,河朔備艱辛。

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

這次戰功,楊堅厚賞楊素,其子楊玄感進位柱國、玄縱為淮南郡公。

他曾因統一大業成就一身功名,卻在關鍵時刻逆勢而行……

楊素籍貫地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圖|圖蟲創意

7 助晉奪位平楊諒

重才輕德可善終?

得益于楊素的赫赫戰功,楊氏一門位高權重,多人位列公卿,諸子無寸土之功也被封為柱國、刺史。

如果故事自此劇終,他将作為一個曾于戰亂中維護中國統一、保障領土完整、捍衛國家安全甚至促進民族融合的狠厲名将,作為一個出色的詩人、文人和書法家,被載入史冊。

然而,曆史沒有“如果”。

日益顯貴的楊素繼續與楊氏門風針鋒相對——既不儉樸又不謙恭也不厚德,而且,私心特别重。

比如,楊府貴氣逼人,形制近似皇宮,家童幾千人,後院樂妓、小妾以千計,在各地占有田宅千百數;若有朝臣敢于冒犯,如賀若弼、李綱、柳述等,就一定加以中傷構陷;歸附、奉承者和自家親戚,即使無才,也一定會得到提拔;為建獨孤皇後陵大興土木,完全不考慮剛出離戰亂的老百姓需要休養生息。

一來二去,朝中無人敢與楊素争鋒,隻有身為驸馬的兵部尚書柳述多次在楊堅面前提出彈劾。

他曾因統一大業成就一身功名,卻在關鍵時刻逆勢而行……

隋文帝楊堅畫像雕刻。圖|圖蟲創意

楊堅稱得上開國明君,但是從上文屠殺北周宗室和起義軍兩個例子來看,他性格果決甚至跟楊素一樣帶着些狠厲成分,而且疑心病很重,不可能不對這位功高有震主之嫌的臣下有所猜忌。于是,楊堅雖然表面上仍然尊崇這個同出弘農楊氏的功臣,實際上剝奪了他的實權,到仁壽末年,楊素不再處理政務。

另一個使他留下千古罵名的,是跟楊廣的名字綁定在一起,成了著名的“暴君-奸臣”組合。

客觀地說,楊堅家教很嚴,楊廣“南平吳會,北卻匈奴”,在兄弟之中頗有賢名。至晚在“三人上司小組”時期,楊廣、楊素這對君臣就有深入接觸。到600年,以共同抗擊突厥迎擊步迦可汗為契機,二人結成奪位小組,直接導緻了同年太子楊勇的被廢。

604年,楊堅病危,楊廣寫信向楊素問策,結果回信被“誤送”到皇帝手中。加之太子對後宮寵妃無禮一事東窗事發,楊堅再起廢立之心。楊素當機立斷,令親信張衡入宮侍疾,于是,隋朝開國之君死于當夜。

楊廣登基,漢王楊諒反叛。61歲的楊素被任命為并州道行軍總管、河北安撫大使,率領數萬大軍讨伐楊諒。作戰中,他善于迂回攻擊,打擊敵方的薄弱部位。面對晉州、绛州、呂州等地的楊諒守軍,他各派2000人去牽制敵人;面對敵軍當道排列的五十裡戰陣,令部将帶兵正面對敵。

他自已率領5000奇兵潛入霍山,沿着懸崖深谷前進,迂回到楊諒叛軍的老巢,從後方打亂了敵方的陣腳,最後一舉戰勝了對手。

一般來說,聯盟的目标達成,意味着聯盟的終結。一個失去了利用價值的功臣,成了皇帝眼裡的絆腳石。

楊廣坐穩了皇位,套路與其父如出一轍,“外示殊禮,内情甚薄”。605年,楊素升為尚書令,不久又拜為太子太師,其他職務不變,前後賞賜不計其數。606年,楊廣拜楊素為司徒,改封楚國公,食邑兩千五百戶。

楊素卧病時,新帝常常召名醫為他診治并賞賜良藥;然而,私下裡跟大夫打探老臣的病情,唯恐他不死。人有時就是這樣,往往知道自己所為将會帶來何種慘烈的後果,但是身在其中就是無法或不願自拔。對于自己的處境,楊素豈能不知——若不病死,皇帝恐怕也不會讓我活下去,到時還可能禍及全族。他拒絕服藥,很快病死。

楊廣追贈他為光祿大夫、太尉公及弘農、河東、绛郡、臨汾、文城、河内、汲郡、長平、上黨、西河等十郡太守,谥号“景武”。

613年,楊素埋下的“因”結出了“果”——長子楊玄感趁楊廣東征高麗之際起兵反隋,楊家再遭滅門慘禍。

回顧這段曆史可見,中國統一大業的強勢推進,成就了楊素的一身功名;在國家初建、急需善治之時,在陰謀與暴力中周旋了大半生的楊素私心膨脹,不顧大局、逆勢而行,最終落了個被挖墳掘墓的下場。

附:楊素履歷

姓名

楊素,字處道

生卒年

544—606

籍貫

弘農華陰

職業

軍事家、權臣

職務

北周:中外府記室、禮部下大夫、大都督、大将軍等

隋:禦史大夫、尚書令、太師、司徒等

性格

狠厲、詭詐、果決、狂放

特長

審時度勢、帶兵打仗、炮制陰謀、斂财、文學、書法等

貢獻

血寫慈不掌兵的極端手段;

開水陸協同作戰之先河;

促進統一、保障領土完整;

臨戰變陣,大敗突厥侵略者;給後世兵家敲響警鐘。

參考資料:

唐﹞魏征主編《隋書?楊素列傳》

唐﹞魏征主編《隋書?楊約列傳》

唐﹞魏征主編《隋書?史萬歲列傳》

唐﹞魏征主編《隋書?北史?來護兒傳》

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

在和平時期,戰争的教訓一次又一次地被人們集體忘卻,直到又一次戰争猝然到來,才會在付出血淋淋的代價後猛然警醒。兵家,在中國曆史上一次又一次興旺發達,然後,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壓和忘卻。

一個成熟的國家,一個成熟的民族,一定不能忘記戰争的災難和教訓,即使是在國家長久和平、興旺發達的時候,仍然需要發揚重視國防和軍事的傳統,做到警鐘長鳴、武備常新。

中國兵家學說的世界性研究熱潮經久不衰,站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曆史節點,重新挖掘與發現中國古代兵家價值意義重大。是以,庫叔邀請軍事科學院原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蔣亞民研究員推出“中國古代兵家”系列文章,每周一篇,以飨讀者。

本系列跨越4600年,講述從中華文明起源時期到清末對我國軍事乃至曆史進步發揮重大影響的38位兵家代表人物的故事,解讀那些被後人奉為圭臬甚至神化了的傳世兵書和古代陣法。

注:依次為玄女、伊尹、武丁、姜子牙、先轸、鬼谷子、田穰苴、孫武、孫膑、墨翟、樂毅、李牧、吳起、白起、尉缭、王翦、張良、韓信、衛青、班超、諸葛亮、韋睿、楊素、李靖、薛仁貴、郭子儀、耶律休哥、嶽飛、成吉思汗、拔都、朱元璋、徐達、戚繼光、邢玠、鄭成功、施琅、福康安、左宗棠。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庫叔提供25本《硬科技:大國競争的前沿》贈予熱心讀者。書中全面梳理了硬科技八大領域的最新成果及趨勢、各國布局以及我國在這些領域的“卡點”和“堵點”,詳細探讨硬科技對全球變革的影響,并提出前瞻性、針對性、操作性強的發展建議。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将得到贈書。

他曾因統一大業成就一身功名,卻在關鍵時刻逆勢而行……
他曾因統一大業成就一身功名,卻在關鍵時刻逆勢而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