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一時間群雄并起,謀臣武将層出不窮。李勣則是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出将入相的一位傳奇人物。他原名徐世勣,又名徐茂公,是隋唐演義裡的“半仙”。
唐太宗上位後大封功臣,這裡面多數是跟随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的謀臣武将,李勣是少數幾個沒有參與此事也受封的一位。就是這樣一位大功臣,唐太宗臨卻終囑咐兒子李治最好殺掉他,這背後有什麼玄機呢?

一、勇猛重情
隋朝末年富家子弟李勣先是參加了翟讓的起義軍,在運河劫掠過往的商旅,勢力不斷壯大。後來跟随李密多次擊敗隋朝的軍隊,還建議開倉放糧以收買人心。李密投降李淵後,李勣登記他所占據州縣的戶籍資料,寫信讓李密親自獻給李淵。
李勣感念李密的提攜,不肯賣主求榮,為自己邀功。李淵大為贊賞,開始重用他。後來李密反叛被殺,别人避之不及。李勣卻請求為李密收屍并鄭重安葬,李淵下诏許可他的請求,他重情義的聲名遠揚。
後來李勣跟從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先後戰勝了王世充,窦建德,劉黑闼等為首的幾支實力強大的起義軍。後來又平定徐圓朗的叛亂,參與平定江南的戰鬥。李勣東征西讨,為李唐王朝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李唐王朝平定天下之後,李勣又負責在西北邊境防範突厥的進攻。他主持并州十六年,法令嚴明,軍紀整肅,突厥始終不敢進犯,百姓安居樂業。唐太宗李世民感歎李勣就是大唐邊境的活長城。
中國古代曆史上,中原王朝一直很重視對北方遊牧部族的防範。漢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在漢武帝時代徹底打敗匈奴。隋唐時期北方的突厥又構成很大威脅。唐太宗即位後,李勣和另一位名将李靖一起主動出擊,又徹底打敗了東突厥,為唐朝開疆拓土。
二、 禦臣之術
古代帝王和功臣之間的關系比較複雜。一方面功臣為帝王四處征伐,帝王也論功行賞,功臣名利雙收。另一方面,功臣積累的政治資源和影響力對帝王又是潛在的威脅,開國君主可以鎮住他們,可繼任者就不好說了。很多開國功臣難逃被殺的命運。
公元643年,李世民指令李勣輔助皇太子李治管理大小事務,可見李世民對他的信任和倚重。這主要是因為李世民在漫長的開國戰争中深刻認識到李勣的能力和人品。他不但作戰勇猛而且非常重情義,不會辜負重托。
一次,李勣得了急病,李世民毫不猶豫剪下胡須依照民間驗方給他治好了病,李勣為此感激涕零。唐太宗說:"不用謝我,國家需要你,我這麼做是在為國家的長治久安考慮。"
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時囑咐李治“你對李勣沒有恩德,他可能不服你。我現在就貶他為外官,我死了之後,你再火速提拔他,這樣他一定會感念你的恩德,對你忠心耿耿了。” 後來在彌留之際又說:“李勣此人太過厲害,你還是殺了他吧。”這是擔心用不好他會惹出大禍。
果然,太宗将李勣貶為疊州都督。李勣的表現也很耐人尋味,他一接到指令家都沒回,直接就上任去了。他深知如果他猶豫不決,唐太宗就會認為他有野心,很難駕馭,那麼等着他的就是殺身之禍。
唐高宗李治按照唐太宗的囑咐,立即提拔了李勣。一年之内,李勣先是做地方大員洛州刺史,不久又被準許開設府邸設定官吏,享受三公的級别待遇,最後做到了宰相。
三、文韬武略
唐朝初年,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貴族集團勢力龐大,盤根錯節。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是開國之君,還能鎮住這些老功臣。唐高宗李治即位後,這些權貴倚老賣老,很不給李治面子。
公元655年,李治想廢掉原配王皇後,改立武昭儀為皇後。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兩位顧命大臣反對,理由是王皇後是李治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標明的,出身高貴,不能廢掉。另外,武則天身份低微,而且原來是唐太宗的才人,絕對不可立為皇後。
大臣們開會讨論廢王立武這件事情時,另一位顧命大臣李勣推說自己生病,沒有參加。李治幾乎遭到大臣們的一緻反對,很是郁悶。他就私下召見李勣問他對此事的看法。李勣隻淡淡說了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隻管自己決定,何必問外人呢?”
其實廢立皇後這事真不僅僅是皇帝的家事,對整個國家影響巨大,确實應該像國事那樣慎重對待。但李治早就對這幫顧命大臣指手畫腳,處處掣肘十分不滿,加上李勣這位手握軍權的顧命大臣的支援,他力排衆議,最終成功地做廢王立武。
通過這件事,唐高宗李治更加信任李勣了,武後對他也另眼相看。武後上位後,唐高宗着手打擊這批權貴老臣,有的貶官,有的流放,連長孫無忌這位皇帝的舅舅也被誣陷謀反而被貶,後來被迫自殺。至此,唐高宗大權獨攬。
李勣除了在朝堂上站在唐高宗一邊,打擊權貴元老,還在軍事上繼續建功立業,達到了自己輝煌的頂點。公元668年李勣領兵攻克平壤,滅掉了高句麗。唐高宗設立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北韓半島上的高句麗組織嚴密,制度完善,對中原王朝是個巨大的威脅。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麗,最終導緻了隋朝的滅亡。唐太宗李世民進攻高句麗也無功而返。李勣滅高句麗可以說完成了唐太宗遺願,建立了不世之功。
公元669年,李勣以七十六歲高齡去世,得以善終。唐高宗李治冊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谥号“貞武”。可見唐高宗對李勣非常信任和器重。
四、總結
唐太宗李世民彌留之際囑咐李治“李勣此人太過厲害,你還是殺了他吧”。其實他很了解李勣,知道他戰功赫赫,忠心耿耿又很重情義,但很難駕馭。李治也明智地重用李勣,最終打擊了權貴老臣,大權獨攬。李勣也沒辜負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期望,建立了更大的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