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戰争年代,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英雄特别紮堆的同時,奇聞轶事也顯得尤其多。

比如紅一軍的徐向前副軍長,除了為人特别簡樸之外,還很擅長養猴子。長征路上帶了個猴子,讓摘果子就摘果子、讓拿東西就拿東西,非常聽話。

另外還有個從馮玉祥部隊裡被俘虜來的趙章成,是紅軍第一支炮兵營的營長,一手迫擊炮打得出神入化,但他大字不識一個,讓他給炮兵講原理,他憋半天什麼都說不出來,最後還是靠畫。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類似這樣的轶事,那些涉及長征的書籍中都有提到。而其中最具有傳奇色彩,大概要首推張愛萍的經曆了。

畢竟重傷到差點被擡去埋了,還被救活這樣的事,不是人人都有運氣能碰上的。

張愛萍1910年出生于四川達州,15歲進了縣中以後就開始參加革命運動。直到1926年4月加入共青團,張愛萍将對國對黨的忠誠與堅貞守護了一生。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1929年,19歲的張愛萍接到指令,從上海來到泰州,在剛組建不久的紅14軍中任中隊長。

雖然張愛萍參加革命已經很多年了,但負責的都是文職工作,他做過黨支部書記和區委委員,軍隊中隊長是第一次當。

而且紅14軍不僅剛剛組建,士兵來源更是完全來自農民,武器則通通是梭镖和土铳。

這樣一支從上到下都寫了“非正規軍”的部隊(懂軍事的隻有當時的軍長何坤,張愛萍那時候也是完全不懂),他們成立的目的是攻克泰州和南通,他們的對手是裝備甩他們,不知多少條街的國民黨正規軍。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戰況異常激烈,在國軍的猛烈炮火下,沒幾天14軍就已經換了三任軍長(都犧牲了),張愛萍也不得不以新手身份現學現賣、指揮作戰。

眼看着自己人一個個地戰死,張愛萍仍然不放棄沖在一線,好不容易勝利在望時他卻被流彈擊中手臂動脈,因為國軍的封鎖紅軍缺醫少藥,戰友隻能用壓迫止血的方法給張愛萍緊急治傷。

但很明顯不管用,張愛萍很快就失血過多休克了。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萬幸當時已經到了打掃戰場的階段,被放在門闆上正要被擡走活埋的張愛萍,被一名路過的遊醫看到,發現他仍然在滴血、胸口也有起伏,遊醫就上前做了一番檢查,才發現這人如果搶救一下還能活。

前前後後,張愛萍一共參加了1308次戰鬥,曾經無數次與死神失之交臂,全身上下更是傷痕累累。

晚年的他,經常拿自己當作教科書,指着身上的某一道傷痕給大院裡的孩子們講故事,有時候是飛奪泸定橋,有時候是強渡大渡河,有時候是保衛遵義。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講到最後往往還要感慨一句:可惜解放戰争開始沒多久,就去蘇聯治腦子了,不然還能給你們講得更多。言罷總是可惜地看看身上的傷,似乎嫌棄它們還不夠多似的。

有這樣一個父親,張愛萍的兩個兒子在家裡總是乖巧異常。

畢竟父親雖然看起來溫文爾雅,但身上那些傷和他講的那些故事,還是很吓人的;尤其兩人從小跟父親分離,哥哥更是6歲多才第一次見到父親。

直到某天,學校安排高年級學生參觀長征紀念館,大兒子張翔猛然發現父親的畫像挂在裡面,旁邊還有一首詞,按照這個排列看來,這是父親寫的?!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回家以後忍不住以此詢問母親的張翔,卻再次受到暴擊:寫個詞算什麼,你爸還懂洋文呢,另外攝影也玩得很溜。

原來當年紅軍搶渡金沙江之前,曾經路過一個法國天主教教堂,裡面人都跑沒了,紅十一團就進去看有沒有糧草可以補給一下。但是教堂裡都是寫了洋文的鐵桶和罐頭,團長王平不認識,就随手都扔了。

後面跟上來的正是張愛萍的部隊,他撿起了王平扔的那堆罐頭,就吩咐自己的後勤将東西都收好,還說是好東西。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原來這些都是餅幹和密封的果醬,久放不壞味道還不錯,張愛萍靠着懂洋文撿了不少漏。

因為詩詞寫得好,人又長得斯文有書生氣,張愛萍在蘇區被好多人稱為“儒将”,這個外号也伴随他直到建國之後。

但張愛萍本人在私底下卻經常吐槽:“儒将也是将,儒将就不能打仗厲害了?”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1935年10月,張愛萍經過老虎莊一役已經榮升大隊長,帶着一個團為翻越六盤山做開路先鋒。路上很幸運地,他們遇上了國民黨騎兵團的兩個連。

紅軍各方面物資都欠缺,在山區偵察更是全靠兩條腿,張愛萍眼饞國軍的騎兵偵察團很久了。

當然,經過幾年的軍旅生涯,他已經不是19歲時那個隻懂得沖在第一個的中隊長了;這幾年裡學了兵法學了陣型,現在是一個懂得把戰術和打頭陣結合在一起的大隊長。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最終張愛萍的部隊将騎兵團全殲,100多馬匹盡數收入囊中,紅軍的第一支騎兵偵察連自此成立。

張愛萍帶兵風格與劉伯承相似,都是多少都行,多有多的打法,少也有少的布局。是以他頗得劉伯承看重,如果不是頭部受重傷前往蘇聯醫治直到1948年才回來,很多場戰役可能都會換帥。

即使國内戰場缺席良久,也不影響張愛萍回來以後的發揮。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1954年8月我軍發起針對台灣蔣介石集團的江山島戰役,張愛萍任海陸空三軍總指揮。隻用了三天就攻克了國民黨口中“銅牆鐵壁第一島鍊”的江山島,極大地震懾了對岸。

張愛萍從一個搞黨政工作的書生,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文人,最終成長為1955年在懷仁堂接受授銜的55位上将之一,除了時勢造英雄之外,跟他本人的天賦和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張愛萍重傷被擡下去埋葬,江湖遊醫:能救活!25年後成為開國上将

在張愛萍手裡,很多工作都需要他“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無論是騎兵連、海軍部隊,還是他自己的軍事才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是以也才會有老虎莊那次差點被活埋的插曲,為他波瀾壯闊的生平增添一抹小小的調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