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确認,上司大驚:是真的

近代以來我們國家經曆了很多戰争,新中國成立以後,國際局勢并不太平,很多西方國家敵對我們,試圖把我們扼殺在搖籃裡,其中著名的戰役就是抗美援朝戰争,這場戰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家百廢待興,然而這時候美國人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志願軍雖然武器裝備落後,還是跨上了保家衛國的道路,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最終取得了勝利,其中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他們抛頭顱灑熱血,才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才有了如今的安居樂業。

我們耳熟能詳的有黃繼光邱少雲等人,其實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英雄,接下來故事的主人公李光祿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特等功臣,在北韓戰場上功勳卓著。但後來北韓戰争結束後,他退伍了,回家務農,一生默默無聞,從來沒有向任何人說自己是特等功臣,一直到去世以後。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确認,上司大驚:是真的

2011年的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在四川省三台縣的一家農村裡,注定是悲傷的一天,一位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子女都圍在旁邊,忍不住哭泣,即使大家早就預料到了這個結局,但心裡還是止不住悲傷,許多人失聲痛哭,老人用慈愛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兒孫,屋裡所有人都沒有說話,格外安靜,老人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心想着可以去見自己的老戰友了,緩緩的把眼睛閉上了,老人閉上雙眼的那一刻,家人們再也繃不住自己的眼淚,屋裡的人嚎啕大哭。

所有人都知道,老人的一生生活都很樸素,一生省吃儉用,沒有給子女留下一分家産,子女遵照老人的遺願,舉行了簡單的葬禮,老人告别了自己的一生,子女們在老人的墳前大哭一場後,回家整理老人的遺物,發現了一個不起眼的盒子,女兒對這個盒子可以說印象深刻,在她小時候,因為貪玩好奇無意間打開了這個盒子,老人還打了她,這個盒子可是老人最珍貴的東西,誰也不能碰的,家人都知道這麼一個盒子,但誰也沒打開看過,既然老人已經去世了,那就打開看看吧,也好幫父親把這個東西傳承下去。

子女們緩緩的打開了這個盒子,裡面沒有像金銀一般的貴重物品,而是一張泛黃的獎狀和幾枚獎章,雖然經曆了幾十年的光陰,獎狀上還能看清,上面寫着‘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獎狀’,子女們很疑惑,因為老人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什麼特等功臣,大家都知道老人當過兵,但不清楚老人立過什麼大功,但這獎狀怎麼也看着不像假的,子女們為了弄清楚其中的真相,拿着獎狀去找了當地政府,當地政府看到之後也大吃一驚,他們不知道當地還有抗美援朝的特等功臣,截止到現在還沒有呢見過,于是向上司作了彙報,開始了對來人生平的調查。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确認,上司大驚:是真的

政府部門立刻給當地人民武裝部打電話,請求幫助查一下李光祿的個人檔案,沒過多久就得到了回話,告訴政府那張獎狀就是頒發給李光祿的,老人是人民的大功臣,老人你的真實身份也浮出了水面,原來老人真的是一名特等功臣,在北韓戰場上功勳卓著,是一位人民英雄。

當天政府從業人員和人民武裝部的人就趕到了老人家裡,向老人敬獻了花圈,并且告訴老人的子女,老人生前是特等功臣,在戰場上功勳卓著,老人的後事你們一定要安排妥當,花費政府來承擔,老人的去世政府這麼多人前來,村民們議論紛紛,後來他們才知道,在老人身上曾經發生過驚天動地的事情。

關于李光祿的故事,還要從他出生說起,老人出生于1921年,在四川三台的一個窮苦人家,從小家庭貧困,還遭受地主的剝削,從小就幫助家裡幹農活,砍柴,等到稍微長大了,就給地主放牛,幹體力活,隻有這樣才能減輕家裡的負擔,盡管李光祿吃苦能幹,但地主還是克扣他的工錢,說他算童工,可他幹的卻是成年人的活,即使李光祿這樣吃苦耐勞,家裡還是經常餓肚子,年少時候被地主剝削,長大後社會又動蕩不安,軍閥混戰,他們一家人在這亂世中艱難生存,這樣的日子不知什麼時候是個頭,李光祿心裡想着自己會和父輩一樣,一輩子當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這個亂世中能吃飽飯就是他們唯一的願望,雖然很淳樸,但是在那個年代,填飽肚子竟然成了奢侈。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确認,上司大驚:是真的

李光祿成年以後,國民黨來村裡抓壯丁,看到年輕力壯的李光祿,毫不猶豫的帶走了,李光祿成了國民黨軍隊中的一員,但由于李光祿是新兵,國民黨軍隊等級森嚴,經常出現老兵毆打新兵的場景,老兵經常拿新兵撒氣,是以李光祿沒少挨打,他對國民黨的軍隊沒有太多的歸屬感,一心隻想離開這裡。

在這裡一天一天過去了,他一直沒有機會離開這裡,心裡很不甘心,但也沒有辦法後來鄂川戰役打響了,之前李光祿一直在國民黨軍隊進行訓練,還沒有踏入過戰場,這次是真正意義上的上戰場了,到了戰場之後,李光祿沒有對共産黨軍隊開一槍一彈,李光祿心想機會來了,他與幾名戰友以掩護國民黨部隊轉移為由,趁着部隊轉移,他們義無反顧地投奔到解放軍中,從國民黨的軍隊投奔到共産黨的軍隊,讓他人生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平等和團隊的情誼,在解放軍中,幹部和士兵都是同吃同住,沒有人格上的等級,幹部精誠給戰士噓寒問暖,這讓李光祿十分感動,他下定決心要為新中國成立而奮鬥,要為天下的老百姓打天下,他知道共産黨能幫助老百姓謀幸福。

在這樣的激勵下,李光祿作戰異常勇猛,在解放戰争中多次立下戰功,讓李光祿擔任了副班長,但使李光祿成為特等功臣的是後來的抗美援朝,新中國成立一年後,北韓戰争爆發,李光祿在加入解放軍不久,所在的部隊就被派往了北韓,由于當時北韓的公路鐵路大多都被破壞了,軍隊的汽車數量有限,部隊隻能步行過去,每個人都負重急行軍,當時的李光祿和無數志願軍心裡想的一樣,那就是保護好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因為這裡有自己的親人,決不能讓敵人越過去,志願軍入朝之後同北韓軍民一起,抗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于志願軍武器裝備不如美軍,很多次我們都付出了重大傷亡,志願軍同美軍展開過五次戰役,到最後美國在志願軍的英勇抗擊下,對這場戰争已經失去了信心,逐漸從攻勢轉為防守,美軍希望同中朝政府談判,但是戰場上的局勢是瞬息萬變的,依舊是烽煙四起。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确認,上司大驚:是真的

在第三次戰役中,美軍亂成一團,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防禦,往漢城方向逃竄,把陣地交給了自己的盟友英國,于是英國的皇家重坦營被調過來阻擋我軍前進的腳步。

先說一下坦克,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發明了,就是英國發明的,英國人發明之後把這種龐大的怪物運用到戰場上,在索姆河戰役上讓德軍的防線瞬間土崩瓦解,很多國家看到了坦克在戰場上的重大威力之後,都抓緊研究,西方很多國家都造出了自己的坦克,陸軍的機械化水準随即提高了,其實制造坦克的工藝并不複雜,但需要國家有你強大而完整的工業體系,但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經曆長琴的戰亂使我們的國家滿目瘡痍,很多人飯都吃不飽,更别說制造坦克了,我們上前線的士兵有很多見都沒見過坦克,我軍當時隻有少量的坦克,在北韓戰場上還是蘇聯提供的坦克或者繳獲國民黨的坦克。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确認,上司大驚:是真的

英軍的坦克營看到了志願軍的攻勢越來越猛,而看到盟友美國抱頭鼠竄,随即調轉了方向逃跑了,而當時任抗美援朝總司令的彭德懷看在了眼裡,覺得這是個不可錯過的戰機,這個時候如果切斷英軍的撤退路線,就可以攻擊美軍側翼,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随後下達指令,乘勝追擊,李光祿所在的團奉命在中間進行埋伏,務必全殲英國軍隊,接到指令之後,他們迅速開始了行動。

志願軍走小路提前到達了預定位置,就等着英軍過來了,這支坦克部隊來曆可不簡單,英軍第29旅俄,當初可是參加諾曼底登陸的主力部隊,裝備的坦克都是世界先進的,威力巨大,志願軍并非不怕坦克,隻是心裡知道,如果不消滅這支坦克部隊,他們很難取得勝利。

半個小時之後,不遠處傳來了坦克引擎的轟鳴聲,聲音由遠及近,李光祿最先發現了,這支龐大的坦克軍團,八輛坦克在前開路,後面還有二十多輛坦克,按照部署,等到開路的坦克到達伏擊區之後,他們引爆了炸藥,随即幾輛坦克被炸毀,随後後面的坦克對四面八方的志願軍開炮,當時地雷已經引爆了,我軍沒有反坦克武器,看着戰友一個一個倒下,自己十分憤怒痛苦,隻能拿機槍不停地對坦克掃射,但對坦克厚厚的鋼闆來說,機槍像是在給坦克撓癢。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确認,上司大驚:是真的

敵人随即開來了幾輛噴火坦克,這種坦克志願軍也是第一次見,火的射程達到了幾百米,形成了扇形的火龍,燒傷了很多戰友,有一位爆破的戰友接近了噴火坦克,把炸藥包點燃後扔了上去,但由于引信太長,炸藥包在坦克後面爆炸,那名戰友也在烈火中犧牲了。

李光祿看在眼裡,随後毫不猶豫拿起炸藥包,把引信掐短了三厘米,也就意味着逃逃生的時間隻有三秒,在戰友的掩護下,李光祿抱着炸藥包靠近了一輛噴火坦克,點燃炸藥包就跑,随着一聲巨響,一輛噴火坦克被掀翻在地,強大的沖擊波把李光祿炸到了十幾米開外,正是這樣才躲避了敵人機槍掃射,爬起來的時候口吐鮮血,發現還有坦克在噴火,随即又拿出炸藥包和手榴彈以同樣的方式摧毀了一輛噴火坦克,那聲巨響把李光祿震暈了過去,他爬起來的時候渾身是血,自己此時已經沒有炸藥了,敵人的坦克橫七豎八地躺在中間,他随即跑到指揮所去找炸藥,衛生院看到了他,堅持要給他爆炸傷口,結果正在包紮的時候,一輛坦克沖進來了,李光祿拿起手榴彈朝着坦克飛奔而去,此刻的他已經忘記了危險,跑到坦克旁邊的時候面對着像房子一樣大小的坦克,李光祿擔心自己的手榴彈不能夠炸毀坦克,他隻能賭一把,毫不猶豫的跳上了坦克,此時的坦克經過長時間的噴火,鋼闆熱得發燙,李光祿沒有猶豫,掀開坦克上方的蓋子将手榴彈扔了下去,敵人的子彈從他頭頂飛過,可以說此刻他與死神擦邊,随着一聲巨響,這輛坦克随即被炸毀,而李光祿也渾身起火,在雪地裡打滾才将火熄滅。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确認,上司大驚:是真的

李光祿所在的部隊在那次戰役中全殲了英軍坦克營,戰士們随即發起了沖鋒,後來此戰被上報到中央軍委,全軍表彰了他們,而李光祿炸毀了三輛噴火坦克,被記錄特等功一次,授予人民功臣稱号。但老人退伍之後,一直沒有公布自己的身份,而是把獎章藏在了盒子裡,把那段歲月留在了記憶深處。

繼續閱讀